专栏名称: 家庭用药杂志
《家庭用药》是一本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市药理学会主办的医药健康类科普杂志,创刊于2001年,以求医问药、防病治病、保健养生为主要内容,为读者提供丰富信息和权威指导!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家庭用药杂志

“冷美人”的乳部出现湿疹后……

家庭用药杂志  · 公众号  · 药品  · 2017-07-27 14:3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某大城市的高楼群,沐浴在初夏的阳光之中。连日阴雨过后,天空晴朗,难得的“奧运蓝”、“G20蓝”再现,白云朵朵、和风习习。上午8点45分,李小姐把车停在了地下二层的停车位上,拎了她的黑色皮包下车,下车时习惯性地拢了拢头发,做出一个微笑的样子,并保持着,踏上电梯径达21楼办公室。


李小姐,姑苏人士,身材高挑、皮肤白净,穿一身衣料与剪裁俱十分讲究的黑色套装,黑色高跟鞋,戴一副不深的近视眼镜,长发波浪,不过上班时多束成马尾状。李小姐平时讲话不多、做事干练,在某外企任高级管理人员,一心在事业上打拼,年近40,尚待字闺中。


早些年,李小姐也曾经追求者甚众,连外方地区经理亦包括其中,但俱无结果,因而在同事中落下个“冷美人”印象。不过如今仍有一男士,坚持不懈。然而,彼虽有情,李小姐却似仍无意,但又不干脆了结,似乎还在观察、考虑之中。当然,也难怪,终究再选择的余地也不多了。


李小姐出身姑苏名门,据说祖上曾经为官。其父乃姑苏大学中文系教授,退休后在家著书立说,有《清末小说考》等著作问世。其母曾为姑苏大学图书馆馆员,负责编目等工作,退休后在家照顾老伴、安享晚年。只是独身女儿大龄未嫁,每每催促,毫无结果,心中终难释然。


李小姐在大学经济系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又在美国休斯顿大学取得MBA学位,回国后辗转进入此家世界500強公司中国总部工作,至今亦已8年。职位虽不断有所晋升,婚烟之事终无进展。


李小姐性格娴静、又爱清洁,独自租住一套单身公寓,生活设施倒也齐全。李小姐之爱清洁、尽人皆知,几成“洁癖”之态,有下属背地议论:其之所以几成“剩女”,大概与洁癖有关云云。


一日晚间更衣,李小姐注意到右侧胸罩之内面沾有些微呈淡黄色之液体,再注意看右侧乳晕下方皮肤表面有少许液体渗出,还有两个小小的疹子。心想这有渗液的疹子,应是“湿疹”,记得堂兄家小侄子小时生过此皮肤病,故知此病名。可是怎么这“湿疹”会长到乳晕部位来了?想必是最近新购的胸罩不适合,或许是自己对其质材过敏所致,于是便又找出棉布的老式胸罩使用。


李小姐是细致之人,之后日日自检乳部情况,细查胸罩上的渗液,但几天下来未见改善,心中不免焦虑。又一日,竟发现胸罩上的渗液中有一丝血迹,于是下定决心要去看医生了。





李小姐抽了个空,挂了市立医院皮肤科专家的号,接诊的是一位年近60的女性皮肤病专家,李小姐特意找的,她觉得看乳房部位的皮肤病,男医生不适合。女专家果然仔细,看了又看,还检查了李小姐的整个乳房,觉得这不是一般湿疹,应是帕杰(Paget)氏病。本想说应去看肿瘤科的,但怕患者一时不能接受,便告李小姐:“你这病看来並非一般湿疹,可能是一种名为帕杰氏病的乳房疾病,应请乳腺外科医师进一步诊治才好”。


“帕杰氏病”闻所未闻,本欲进一步询问,但李小姐理解:既非皮肤疾病,就不必再麻烦皮肤病专家了,遂称谢而去。本想再挂乳腺外科专家的号,但因自己对此病一无所知,觉得似应先作些了解,以便准确应对。


现代知识人士,有遇有任何不解之事,必定求诸网络。李小姐回到家中上网一查,大惊:这帕杰氏病竟属肿瘤一类,接下来自是一夜无眠。次日,尽管公司有重要会议需要参加,但李小姐还是请了假,索性直奔肿瘤医院挂了乳腺科专家的门诊号,也不管是男专家、女专家了,李小姐对此时自己的处境很是清楚。


接诊的专家问了情况,查了两侧乳房,做了乳部超声检查,并未发现肿块,于是便在乳头部位做了切片、又挤出一点乳头渗液作病理细胞学检查。


李小姐不露声色,仍回公司上班。


次日检查报告出来:在乳头渗液中查到癌细胞!


复诊。医师建议尽快手术切除


李小姐自然已有思想准备,当即向公司告假,称是外出旅行。公司上下都以为李小姐恋情有所进展,自不多问。李小姐亦未将此事告知父母,是因恐老人担心之故。李小姐住院准备手术治疗。


住院之后,医生通知要“家属谈话”,这让李小姐颇为纠结,最后只好通知其男友前来,以表兄的名义代表家属接受谈话。医生们向“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与风险,让家属签字同意,也是例行公事,并不作家属资格审查。


手术经过顺利,术后五天出院。从李小姐发现胸罩内有渗液起,总共不足两周时间。


出院诊断:右乳非浸润性导管内癌,伴Paget氏病。


出院医嘱:定期复查。


定期复查的结果是: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十年无复发,应该认为已经治愈。


另一结果是:李小姐患癌住院,该男友不离不弃,李小姐感动,决定以身相许。出院后两个月,李小姐向外资公司辞职,帮男友打理他的小公司。


一年后在苏州观前街得月楼大酒店一场俭朴而隆重的婚礼,李小姐结婚了。婚后夫妇琴瑟和谐,二人同心协力,这小公司的生意越做越大……


有时李小姐回忆起这段患病的经历,常想:真是所谓天无绝人之路。这乳腺导管内癌与通常多见的、长在乳腺腺体组织内的乳癌不同,长在排出乳汁的乳管中(网上查到的知识),早期虽无肿块,但可有渗液,皮肤上还会生出帕杰氏病来,岂不就等于是敲响警钟、发出警告,只要认真对待,便可早期发现、彻底治愈。


李小姐是从医学上、病的角度来理解这“乳腺导管内癌”的。从心理学的、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尚未结婚的女士即遭遇乳癌,自是十分不幸之事。但李小姐能仔细关注身体的变化、果断处置这突然的打击,得以逢凶化吉。而之所以能如此,应是与李小姐的知识、理性有关。知识可以学习而得,理性是处世的态度、是一种修养,也需要人们不断地增強。



杨医生说:

癌症欲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是早期发现,但癌症早期往往没有典型的症状。因此,人们应关心身体出现的一切异常状态,去请教医生,而不要自己“以为是什么、什么”。


医学如今強调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不仅医生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社会背景;其实患者也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处理好社会关系来应对疾病。


作者:健康教育学家   杨秉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