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姐抽了个空,挂了市立医院皮肤科专家的号,接诊的是一位年近60的女性皮肤病专家,李小姐特意找的,她觉得看乳房部位的皮肤病,男医生不适合。女专家果然仔细,看了又看,还检查了李小姐的整个乳房,觉得这不是一般湿疹,应是帕杰(Paget)氏病。本想说应去看肿瘤科的,但怕患者一时不能接受,便告李小姐:“你这病看来並非一般湿疹,可能是一种名为帕杰氏病的乳房疾病,应请乳腺外科医师进一步诊治才好”。
“帕杰氏病”闻所未闻,本欲进一步询问,但李小姐理解:既非皮肤疾病,就不必再麻烦皮肤病专家了,遂称谢而去。本想再挂乳腺外科专家的号,但因自己对此病一无所知,觉得似应先作些了解,以便准确应对。
现代知识人士,有遇有任何不解之事,必定求诸网络。李小姐回到家中上网一查,大惊:这帕杰氏病竟属肿瘤一类,接下来自是一夜无眠。次日,尽管公司有重要会议需要参加,但李小姐还是请了假,索性直奔肿瘤医院挂了乳腺科专家的门诊号,也不管是男专家、女专家了,李小姐对此时自己的处境很是清楚。
接诊的专家问了情况,查了两侧乳房,做了乳部超声检查,并未发现肿块,于是便在乳头部位做了切片、又挤出一点乳头渗液作病理细胞学检查。
李小姐不露声色,仍回公司上班。
次日检查报告出来:在乳头渗液中查到癌细胞!
复诊。医师建议尽快手术切除
。
李小姐自然已有思想准备,当即向公司告假,称是外出旅行。公司上下都以为李小姐恋情有所进展,自不多问。李小姐亦未将此事告知父母,是因恐老人担心之故。李小姐住院准备手术治疗。
住院之后,医生通知要“家属谈话”,这让李小姐颇为纠结,最后只好通知其男友前来,以表兄的名义代表家属接受谈话。医生们向“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与风险,让家属签字同意,也是例行公事,并不作家属资格审查。
手术经过顺利,术后五天出院。从李小姐发现胸罩内有渗液起,总共不足两周时间。
出院诊断:右乳非浸润性导管内癌,伴Paget氏病。
出院医嘱:定期复查。
定期复查的结果是: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十年无复发,应该认为已经治愈。
另一结果是:李小姐患癌住院,该男友不离不弃,李小姐感动,决定以身相许。出院后两个月,李小姐向外资公司辞职,帮男友打理他的小公司。
一年后在苏州观前街得月楼大酒店一场俭朴而隆重的婚礼,李小姐结婚了。婚后夫妇琴瑟和谐,二人同心协力,这小公司的生意越做越大……
有时李小姐回忆起这段患病的经历,常想:真是所谓天无绝人之路。这乳腺导管内癌与通常多见的、长在乳腺腺体组织内的乳癌不同,长在排出乳汁的乳管中(网上查到的知识),早期虽无肿块,但可有渗液,皮肤上还会生出帕杰氏病来,岂不就等于是敲响警钟、发出警告,只要认真对待,便可早期发现、彻底治愈。
李小姐是从医学上、病的角度来理解这“乳腺导管内癌”的。从心理学的、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尚未结婚的女士即遭遇乳癌,自是十分不幸之事。但李小姐能仔细关注身体的变化、果断处置这突然的打击,得以逢凶化吉。而之所以能如此,应是与李小姐的知识、理性有关。知识可以学习而得,理性是处世的态度、是一种修养,也需要人们不断地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