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剑的角度
投研就像摄影,永远胜在角度。分析师、摄影师王剑,欢迎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王剑的角度

【国信非银】基金销售:不拼销售量,要拼保有量

王剑的角度  · 公众号  ·  · 2021-05-15 18:4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非银团队

分析师:王剑     S0980518070002

分析师:戴丹苗  S0980520040003

分析师:王鼎     S0980520110003



01

事件


2021年5月13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了2021年一季度代销机构的公募基金保有量规模前100强榜单,这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历史上首次披露各渠道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和排名。


02

主要内容


2.1 独立基金销售机构基金销售保有量占比提升较快


从各机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占比来看,独立基金销售机构基金销售保有量占比提升较快,其他金融机构占比均在下降。自2015年到2019年,商业银行公募基金销售保有量占比从25.22%下降到23.59%,证券公司占比从10.01%下降到7.59%,基金公司占比从61.90%下降到57.29%,独立基金销售机构占比从2.14%上升到11.03%,提升了8.89个百分点。



2.2 招行股票+混合规模领先,蚂蚁非货规模第一


2021年第一季度,从各家机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排名来看,前20名中有14家银行、3家证券公司、3家互联网机构。从各家机构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规模的排名来看,招商银行以6711亿元排名第一;从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保有规模来看,蚂蚁基金销售公司以8901亿元排名第一。另一家互联网独立销售机构天天基金也名列前茅,股票+混合公募基金销售保有量为3750亿元,排名行业第五;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保有规模为4324亿元,排名行业第五。证券公司中,中信证券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规模为1298亿元,排名第十二位;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保有规模为1315亿元,排名第十三位。虽然中信证券在证券公司中处于领先地位,但与银行和互联网销售渠道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03

评论


3.1 引导投资者关注基金销售服务平台,保护投资者长期利益


此次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历史上首次披露各渠道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和排名,有助于引导投资者关注自身进行基金购买的服务平台。随着提供公募基金销售服务的平台日益丰富,投资者可对各种渠道和平台进行比较和选择。 行业领先的基金销售渠道通常在投研服务、合规性、用户体验等方面具有优势,可以引导投资者形成长期投资理念,抑制“赎旧买新”行为,这有助于保护投资者长期利益。


3.2 引导基金销售机构打造品牌效应,有助于行业实现优胜劣汰


当前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的排名发布,可以看到头部集中趋势明显,排名居前的机构市占率遥遥领先。这将引导头部基金销售机构进一步提升口碑,打造品牌效应。 从长期看,这将增强投资者对头部销售机构的信任,引导投资者选择用户体验更好的平台,从而促进行业的优胜劣汰。


3.3 引导行业注重保有量规模,有助于公募基金行业健康发展


此次排名的公布,有利于基金销售机构从注重交易额转变注重保有规模,从关注自身收入转变到关注客户投资体验。在传统的基金销售模式中,销售机构的收入来自基金交易的佣金,销售机构通过周转用户资产可以获取更丰厚的佣金收入。销售机构容易热衷于销售新产品,也促使了用户不断赎旧买新、频繁交易,从而导致基民不赚钱的现象频繁出现。 本次将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单独统计并排序,将引导销售机构更加注重权益产品保有规模提升,这有利于整个基金销售行业的转型,有利于公募基金行业的健康发展。


04

投资建议


随着我国居民财富增长和财富管理意识增强,财富管理市场空间巨大。第一,商业银行凭借其庞大的客户基础、品牌信仰以及资金投入优势等,未来财富管理业务将迎来快速增长,有望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盈利增长点。财富管理业务将助力商业银行实现向轻资本、轻资产的轻型银行转型,盈利能力和稳定性都将大幅增强,银行业长期投资价值也将有所提升。第二,互联网公司具有低成本、高流量的独特优势,在发展财富管理方面,未来增量空间巨大。第三,随着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推进,证券行业的政策环境和生态体系继续改善。证券行业在资本市场改革的催化下,将加速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龙头券商在资本实力、风险定价能力、业务布局方面均有优势。


05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大幅下行、市场下跌、市场竞争加剧等。



特别提示

本订阅号仅面向国信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机构投资者客户。因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不因订阅人收到本订阅号推送信息而视其为可接受本订阅号推送信息的投资者。


法律声明

本订阅号(微信号:wangjianzj0579)主要转载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济研究所(金融业小组)的证券研究报告,版权归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所有。任何其他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国信证券研究所名义注册的、或含有“国信证券研究”及相关信息的其他订阅号均不是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金融业小组)的官方订阅号。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修改、使用、复制或传播本订阅号中证券研究报告的内容。国信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内容和观点须以我公司向客户发布的完整版报告为准。我公司不保证本订阅号所发布信息及资料处于最新状态,我公司将随时补充、更新和修订有关信息及资料,但不保证及时公开发布。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国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国信证券对本订阅号所提供的分析意见并不做任何形式的保证或担保。本订阅号信息及观点仅供参考之用,不构成对任何个人的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结合自身情况自行判断是否采用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和信息并自行承担风险,我公司及雇员对投资者使用本订阅号及其内容而造成的一切后果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