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书林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书林斋

七夕到底是做什么的?

书林斋  · 公众号  ·  · 2018-08-17 20:0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后台回复「 书林斋 」可查看文章集锦

孔鲤按


孔鲤最近很忙,没时间写文章,好在朋友们笔耕不辍,今天就奉上好友魏忘机一篇关于七夕的文章,下期蹭个《延禧攻略》的热度,由好友乔植操刀一篇讲紫禁城的文章。


附: 乾隆和他的三个皇后:痴情男子还是残酷帝王?


正文:


适逢七夕佳节,我们也应个景,讲讲与七夕有关的宋词。

说到与七夕有关的宋词,大家脑海里第一反应是什么?没错,便是秦观的《鹊桥仙》。要说这词牌也是应景,甫一诞生,便是咏牛郎织女相逢之事,始于欧阳修「 鹊迎桥路接天津 」之句。

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也算是四学士里词名最大,写得最好的。他被称为古之伤心人,听这名号便知秦观的日子过得凄苦,更有许多情事寄托词中。这首鹊桥仙便是其代表作。


但也正因为秦观的《鹊桥仙》与牛郎织女传说的声名太大,加之今天风俗演变,让很多当代人对古时七夕有了莫大的误会。

现在人们的观念里,多以为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可不嘛,到了七夕,许多情侣都买巧克力,买花,买蛋糕赠送心爱之一。许多酒店餐馆生意都火爆起来。

毫无疑问,到了今天,情人节与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高度契合,成了情侣约会的好时节。

但我以前也说过,元夕,才更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情人节。在那元夕,原本门禁森严的古人金吾不禁,女孩可出深闺,恣意玩乐,自然成了幽会的好时节。

但七夕却不是如此,秦观这首《鹊桥仙》咏的神话故事里的牛郎织女,却不直接涉及凡间的风俗人伦。

我们来看看第一段: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这词里说的是轻盈的云彩在空中变幻,星星传递着别离之恨,牛郎织女星在遥远的银河之间悄悄相遇了。


这句词虽然主要写牛郎织女的度过银河相会,但其中的意味有很多可以咂摸的地方。

头四个字,「 纤云弄巧 」。注意这个「 」字和「 」字。

是谁「 」?为什么用「 」?

这里不得不提到织女的身份,在很早以前,古人便对星宿有着原始崇拜,认为不同的星星司主着人间的不同事物。

而这织女星,星如其名,主掌着妇女的织巧。

纤云弄巧,云或朝霞被比作锦缎,被织女的巧手织成不同的样子,这就说得通了。

由此引出一件事,七夕节的别称,七夕节又有乞巧节,女儿节的称谓。在当今的日本,这样的风俗依然保留着,日本的女孩子们在七夕这天把自己的愿望写在彩色长条的诗笺上,再挂在自家院内的竹子上。之后供玉米之类的贡品,最后把贡品放入河中任其飘走,象征着女孩的心愿到达天河。

而这心愿却是跟女孩的修养有关,包括裁衣、书法等。

这点倒和古代中国的乞巧节很相似。古时候的社会是男耕女织,可见织巧对于一个女孩有多重要。

而每到七夕时节,尤其是经验还不丰富的少女们,聚集在一起,向织女星乞巧,盼得自己有一双能织善裁的巧手。

乞巧的方式有许多。根据各个时代又有不同。

说到织布,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针。因此穿针成为乞巧的主要方式便顺理成章了。那时的女性,到了七夕夜晚,对着月亮穿多孔的针,从两孔到七孔都有。有时比赛谁穿得快,穿得越快的就越巧。

这种风俗在《荆楚岁时记》中这样记载:「 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这里面还提到了另一种乞巧方法,在今天看来非常稀奇,养蜘蛛。而其中的喜子,便是乞巧一事中蜘蛛的别称。

关于蜘蛛,一种是女孩儿们只是供奉瓜果等在庭院中祭拜织女星,但看到有蜘蛛在瓜果上结网了,就觉得是受了织女星的眷顾,得了巧。

但这是需要机缘的,不是人为可控制的。

如何去人为的控制呢,便是养蜘蛛了。

在《开元天宝遗事》中有这样的记载:「 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为什么养蜘蛛?大家可以想想自然界里最擅纺织的生物,恐怕就是蜘蛛了。蜘蛛结网,被古人看作与织布有关。

七夕节前后女孩捉来蜘蛛养着,第二天打开盒子,看看蜘蛛结的网,来判断自己是否受织女星眷顾,得巧多少。

如何判断也有个由简入繁的过程。

在南北朝,只有蜘蛛结出了丝,便意为得巧。在唐朝,还要看疏密程度。蛛网越密,得巧越是多。到了宋代,还要看蛛网的形状,圆润有度,方是得了好巧。

这种乞巧方式估计今天的女孩们受不了,毕竟现在的女孩大多怕虫。

此类习俗,在古时候的诗词里也多有表现。比如唐代诗人刘言史在他的《七夕诗》里写道:「 碧空露重新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从这么多古老风俗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见,在古代,七夕节的是女孩们聚会乞巧的时节,跟男女约会没有多大关系。今天之所以演变为情人节,主要还是跟牛郎织女的传说与消费主义有关吧。这里也不得不感叹,古今差异有如天翻地覆。

但要说乞巧节完全跟姻缘无关,也不对。殊不知乞巧,也可说是乞求姻缘。

古代的好女性,除了生得漂亮能生娃外,还要有一双能织擅裁的巧手。有好手艺的女性,在古代的婚恋市场,也是大受欢迎的。

回到词,银汉迢迢暗渡也值得我们琢磨。暗度,说的是牛郎织女悄悄相会。按理说,传说中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应是盛大浓重,为什么还要躲躲藏藏,悄悄咪咪的?

原来这牵扯了七夕另一个风俗。观星。

观牛郎织女星,自然现实中我们是看不到鹊桥的,而星辰的移动往往又是肉眼难以察觉。可能一低头,一抬头,两颗星就近了,所以称之为暗度。

观的是织女,拜的也是织女。拜织女的仪式主要也还是女孩子,提前就约好邻里相熟,准备好茶酒瓜果,摆鲜花,焚熏香,提前沐浴斋戒,这仪式也就成了。拜完织女星,便是邻里街坊少妇少女之间吃瓜果,唠嗑八卦的时间,也在此时对织女星许愿。这许愿跟乞巧不同,求子求婚皆可。

但七夕又岂止是看牛郎织女星?

上面说了,七夕是女儿节,乞巧节。但不意味着男人无事可干。

七夕佳节,也是北斗星最亮的时候,而北斗星中的魁星,主的是文事,自然也包含科考大事,也可以说是古代正牌的考神。一举夺魁便是从此而来,指的是科考之人高中。包公在《三侠五义》里,便是魁星下凡。

于是七夕也成了读书人的大日子,祭拜魁星之身,以祈求自己博得好功名。很多地方都有魁星楼、魁星阁,书生们争相祭拜。


现在各地还有魁星楼遗址,好奇的人可以去看看。胆小的女士我却得提醒一下,为何。因为魁星之神虽称为神,长得却有如厉鬼,有如钟馗。有人说魁星塑像就是钟馗,头生两角,赤发环目,金身青面,左手持笔,称为朱,据说被这只笔写下的名字,便是中试之人。脚上还踩着一只大鳌,意为独占鳌头。

说得玄乎,但卖相真不咋的,胆小人士晚上前去,还真可能得被吓着。

如果有的地方没魁星楼怎么办呢?或者不想去魁星楼怎么办呢?有一种风俗,据说在南方一代,庭院之内,月色之下,放两香案,一个拜织女,一个拜魁星,男女共聚一堂,但男的跟男的唠嗑,女的跟女的唠嗑,男女泾渭分明,各成天地。

话说了这么多,词倒没说多少,这也是因为古时候的七夕跟今天差距实在太大了。而这首词大家也太多熟悉,不如多给大家说说风俗。

不过词里还是有可说的。

比如这「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这可不是说金风和玉露相逢了,风遇露,可别把露水吹干了。而是说在金风玉露的好时节,牛郎织女相逢了。

这里不是说金做的风,玉做的露。而是说露圆润如珠玉。而金风,秋天主金,西方为金,秋风又称西风,所以叫做金风。

秦观这首词最后表达出了他对爱情的态度,「 两情若是久长,不必朝朝暮暮 」。

这又让人想到了李商隐七夕词里所说的「 恐是仙家好离别,故教迢递作假期 」。

当然不是凡人仙家好离别,而是说,但凡有了离别,这相逢才别有意义。正因为有了离别的苦,相逢之乐才格外甘美。

词很简单,不必过多解释。但也不得不说,秦观的这首词也误导了现在的很多读者,以为七夕节就是谈情说爱的节日。殊不知古今差异如此之大。

但我并不排斥七夕节作为情人节,毕竟爱情这事儿,的确美好。多一个腻在一起恩恩爱爱的由头,不亦乐乎?

也在此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顾,少受离别之苦,多得相逢之乐。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推荐: 你中了状元,也救不了明朝


阅读原文处可查看文章集锦。


来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


我写,你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