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曹将
《PPT炼成记》作者,关注职场成长和知识管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跟我学个P  ·  大红色的PPT,别再做的像凶案现场了…… ·  昨天  
曹将  ·  DeepSeek卡顿时,这个APP救了我 ·  昨天  
旁门左道PPT  ·  PPT如何排版才高级?DeepSeek这样答... ·  昨天  
秋叶PPT  ·  秋叶大叔:2025年,我有10句话送给你 ·  2 天前  
旁门左道PPT  ·  给领导做汇报,PPT逻辑清晰太重要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曹将

利用周末学习?我准备这么规划!

曹将  · 公众号  · PPT  · 2019-02-13 21:29

正文


在更早之前,公众号文章的主题是 PPT 。


当时有朋友问我:这可是你的竞争力之一啊,为什么愿意与他人分享呢?


他的潜台词是: 一旦你身边的朋友都会了,那么你的专属价值便没了。


要说自己没有这个担心,肯定是假话。


但是,说实话,我并不怕。不怕的原因很简单:


第一,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PPT 对应的内容其实有很多模块:


1.基础操作。 可以理解为 Power Point 这个软件的各项功能;


2.高端操作。 这个的范畴就大了很多,包括高清图去哪找,好看的字体有哪些,不同的插件有什么优劣势等等;


3.美的感觉。 说实话,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在这一点上,自己也说不上有多厉害,但至少经过 10 来年的积累,还是有一些感觉。而这种感觉,很难言传身教,只能靠自己去悟。


所以,前两者是容易教学,或者说是容易模仿的;但第三点,就像玄学一样,只能靠不断的积累,去悟,去感知,去实践,再悟……如此循环往复。



第二,没有多少人会认真学。


跟一些培训师交流,他们在现场的感觉是:大家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能保持 50% 的时间集中注意力,那就算真的厉害。


好,如果以 100 分来说培训的内容,那么结束后,吸收 50 分就是极限。


而之后,很少有人会与自己的工作相结合,做的笔记也遗漏他地。结果过了一个月,这 50 分也要打折,最后剩下的不过 20 分左右。


现场培训如此,更不要说公众号文章这种形式了。


大多数人看干货类文章,一般的路径就是先扫描一遍,感觉不错,然后就收藏起来。



——过了几个月,收藏的内容太多,找也找不到。


结果呢,约等于没看。


所以,有什么好担心的?


但反过来看,其实对我们的学习有两个重要的启发。


第一,学习的方法:要科学。


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曾做过一个研究,结论是: 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参与者的学习效果各不相同。


从最差到最好进行排序,分别是: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



我们可以看到,最差的就是纯粹听听而已,最好的是把学到的东西教给他人。


知道这个有什么用呢?


比如我们听了一个音频节目,对其中一个概念有所感触,接下来可以:


1.讨论。 跟身边的朋友聊一聊,看看对方的理解。


2.实践。 既可以是具体的操作,比如将这个方法用在真实场景中;也可以是假设型实践,例如想想如果是自己遇到类似的场景,应该怎么操作。


3.教学。 将这个概念吸收完以后,自己再讲出来。但讲的内容不能只是复述,而是要结合自己的案例进行延伸。


通过吸收更多信息(讨论),进行二次理解(实践),最后用语言表达输出(教学),知识点便不断地开始延伸出更多枝丫。


如果在其中还植入了自己经历的内容,那么接下来,它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个人的知识体系。


第二,学习的内容:要成体系。


如果你的积累只是什么技巧啊、操作工具啊,那很容易被他人模仿,自然会担惊受怕。


但是,如果积累的是一套体系,则会胸有成竹。



那怎么才算完备的积累呢?


这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概念: 学习地图。


如何操作呢? 希望大家能耐着性子看完,真的有用!)


第一,我们要找到工作的关键任务。


比如对于助理来说,他在运营公众号的关键任务包括:


1.历史数据分析。 针对历史数据,找到哪类文章阅读量高,什么时候发文效果更好等。


2.封面图设计。 针对具体文章内容,设计相匹配的封面图。


3.文章排版。 排版内容尽量简单,但必须美观。


4.文章配图。 找到与内容一致的图片,且保证是无版权风险的。


5.商务合作沟通。 与广告主谈判,根据具体要求提供相应内容。


6.文章标题。 如何在公众号调性和传播性两个维度上,取出最合适的标题?



第二,将任务分解为知识和技能。


知识和技能是两个维度的学习点。比如,平均数、中位数、极致等概念是知识,用 Excel 求平均数是技能。前者关注理论,后者关注实现路径。


在了解了关键任务后,我们需要对它进行分解。


例如,封面图设计上,它对应的知识是「审美」,对应的能力是「软件操作」「素材搜索」。


又比如,商务沟通上,它对应的知识是「沟通的要素」「性格的维度」,对应的能力是「表达技巧」。


当我们了解清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要点后,对于要学习的内容便逐渐清晰。


第三,筛选知识和技能。


并不是每一样知识和技能都应该「入库」。 毕竟,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需要集中力量攻破几个重点。


在筛选时,我们必须确定标准,比较常用的指标包括:


1.是不是当前影响业绩的痛点和难点?

2.是不是会在未来影响到自己的职业发展?


以这两个为标准,那么「沟通」「审美」「软件操作」可以入库。


第四,设计学习路径。


最后,我们需要明确学习的路径。


针对知识类,我们可以通过书籍、线下培训来获取;针对能力类,我们可以重点从他人观察、线上培训来获取。


根据重要紧急程度,再来安排整个的学习进度。


于是,当我们有了一套路径图后,未来便知道如何发力。




我是小结


最后,我们来一个小结。


要保证好的学习效果,我们需要做好两个准备工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