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美术学院
微国美,微距离,欢迎订阅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微观国美,私享平台,以小见大,汇聚思想,将学术家族的艺术笔记,近距离地推送到您的掌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浙江大学  ·  2025,Fighting! ·  22 小时前  
武汉大学学生会  ·  新岁启程,共赴新朝 ·  13 小时前  
武汉大学学生会  ·  春节“顶流”AI大战,请你pick one! ·  3 天前  
浙江大学  ·  蛇年福签来了,解锁你的专属好运! ·  4 天前  
武汉大学  ·  “除了武大,谁还会带我看七彩祥云啊?”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美术学院

70年前国立艺专的彩色记忆初次流出

中国美术学院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19-10-09 18:32

正文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10月1日晚,东方卫视、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央视纪录频道在黄金时段播出了纪录片《彩色新中国》。

      
      这部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制作,被广电总局确定为2019年重大理论文献片重点项目、电视节目公益展播片目的纪录片,将首次正式公开一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彩色影像,重访拍摄场景,寻找历史见证者,以独特的视角、温情的故事、丰富的细节,展现新中国气象万千的崭新风貌。
      从1949年到1950年,中苏联合摄影队走遍了中国15座城市,拍摄了200本胶片,为新中国留下了30过个小时的彩色影像。


     在反映杭州的影片中,导演格拉西莫夫特别选择了一所学校,那就是坐落于西湖风景最美的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大自然是年轻艺术家最好的老师,学院的学生们很多课都在外写生,这座城市的美景,尤其是它的那颗明珠——西湖,将艺术家们吸引至此。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导演通过艺专学生们的一次写生来表现杭州风景如画的主题,而同样美丽的是些朝气蓬勃的脸庞。
     
          
      其中就记录下了70年前,西子湖畔的一位杭州国立艺专17岁的油画系少女,她正和同学一起写生,穿着红色上衣和绿色背带裤,脸上带着盈盈笑意。这一幕,被苏联摄影师记录下来,收录进了彩色纪录片《锦绣河山》。
      70年后,2019年8月,《彩色新中国》拍摄组来到了杭州一家养老院,拜访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几位老校友,大家认出了倪懿德老师在指导写生画画,也认出了红衣女孩正是他们的同学茅君瑶。


几经辗转,最终找到当年的“红衣少女”茅君瑶。摄制组向她播放了这段珍贵的彩色影片,如今87岁高龄的茅君瑶仿佛重回少女时代,拍手笑道:“哪个是我?哈哈,那个熊样子,好年轻啊。
     

     这场跨越时空的见面,构成了纪录片《彩色新中国》中的经典一幕。87岁的茅君瑶回忆起当时说:“要来拍纪录片,要大家穿的漂亮一点,去写生,在那个西泠印社,只有17岁,实岁16很小了,嘻嘻哈哈地从学校里头走出来,我正好买了一件红的衬衣,穿一个背带裤,就对着西湖写生。
      杭州刚一解放,当时的杭州国立艺专就有一百多名学生报名参军,占了全校总人数一半以上。就在苏联摄影队拍摄后不久,1949年11月21日,茅君瑶也离开了学校,要求到部队去锻炼。87岁的茅君瑶说起那个决定:“现在想想离开很正确,那么当时到教务处去,老师们都劝我的,我的西画老师叫庄子曼教授,画油画画得很好,他说你不要走,你不走,你将来就是画家,我说我不要当画家,我心里头很不平静。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在中共地下党、地方游击队和广大群众的密切配合下,杭州没有遭到破坏,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完整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老校友黎力回忆当时的场景:“听闻解放军进入市区,国立艺专的同学们唱着歌,载歌载舞的去迎接解放军,拿着鸡蛋往年轻战士们的口袋里塞,军民一家的气氛到现在都记忆深刻”。
      那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苏联摄影师的镜头不仅记录了杭州的美景,更记录了回到和平环境的人们安定与幸福的生活。
      1950年11月,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也就是现在为人熟知的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网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