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介绍了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维理念,包括准备一页纸摘要进行汇报、规避风险的舒适状态、面对新事物的拼图思维、重要事情的重复强调、以及上课前与学员的互动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准备一页纸摘要进行汇报
作者强调在汇报前准备一页包含关键信息的摘要,如学员基本信息、课程安排和课程设计逻辑等,以便快速回答问题并显示专业性。
关键观点2: 规避风险的舒适状态
作者描述了自己是一个风险规避者,对投资和不确定性保持谨慎态度,更喜欢稳定的收益和减少焦虑的心态。
关键观点3: 拼图思维面对新事物
作者提倡用拼图思维看待新事物,认为旧事物和新事物是补充关系而非替代关系,通过例子说明了电子书、听书和电子笔记等的使用场景和价值。
关键观点4: 重要的事重复说
作者认为对于重要的事情需要持续强调,以确保下属重视并付诸实践。通过朋友公司领导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理念在实际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观点5: 上课前与学员的互动
作者在培训场合与老师互动的经验,强调与对方建立友好的互动关系能提升交流效果,使对方更加专注和认真。
正文
作者:
曹将
编辑:泽涛
01 一页纸摘要
我有一个绝招,那就是在向领导汇报之前,准备一页「丰富」的摘要。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明天要汇报一个培训的情况,我会在 iPad 软件 GoodNotes 里准备一页纸。
-
学员人数
-
男女比例
-
职务情况
-
年龄最大和最小的学员等
再者,
我还会附上整个培训的课表,详细列出每一天的课程以及授课老师。
除此之外,
我会准备一段话,关于课程设计的逻辑,比如本次课程安排围绕三个能力项展开:经营思维、专业能力和客户思维。
有了这份摘要,在领导提问时,我可以立即找到答案,而无须翻阅不同的材料,这样显得更专业,也更靠谱。
02 风险规避者
举个例子,在高考和考研时,我都会选择一定能上的学校,而非去搏一搏。
工作后,看到其他人通过投资赚了很多钱,我会感到纠结。毕竟别人都赚到了,而我没有。而自己又规避风险,不敢做大的投入,这反而让自己经常处于患得患失的状态。
我反而觉得有一种心安,不用去纠结太多,赚本分钱就好。
03 拼图思维
面对新事物,如果用「替代思
维」来思考,我们总会摇头;但如果换成「拼图思维」去看,情况就不同了。
例如,关于电子书,它要取代纸质书很难。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说,电子书的触感和沉浸度远不如纸书。
不过,电子书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在火车上和飞机
上阅读时很方便。手机随时可用,但纸质书携带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再说说听书,听书其实是将书的核心内容提取出来,让你能快速了解书里的观点。它能替代阅读吗?肯定不行,因为阅读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梳理逻辑,这也是收获之一。
不过,听书有助于快速筛选优质书籍。例如,花 10 分钟听一本书的大概,觉得合适的话再去读,这样的效率比看很多书评更高效。
再看电子笔记,能否取代纸质笔记呢?根据我的经验,这也很难。很多时候,在纸上涂涂画画更容易打开思路,而单纯对着电脑梳理有时会使思维变得封闭。但电子笔记适合用来做会议记录,因为后期整理纪要、查找内容更方便。
所以,新事物和旧事物之间,很多时候都是一种补充关系。用拼图的思维来看,就不那么容易排斥了。
04 重要的事重复说
最近听到一个理论:如果某件事很重要,就必须持续强调。因为对下属来说,一旦你停止提及,他们自然会觉得这件事不重要,从而不去践行。
朋友他们的公司领导就用了这样的管理方法,每次开会结束后,PPT 上都会显示今年必须打赢的三场仗。通过这个方法,保证所有人的目标都统一起来。
05 上课前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