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已经有太多的心理学课程和书籍了,理论上你想获得任何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直接读书上课就可以。但它们仍然不能完全替代心理咨询这种服务形式。其中最难以取代的价值,就在于咨询关系本身。
先说安全,安全就是不伤害,不用担心对方用无视你意志的方式对待你。这是一切良好关系的基础。但即使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容易。我们常常要忍受各种不安全的关系,
职场关系、圈子关系、原生家庭
……总有一些若隐若现的冒犯,被人品头论足啊,打破边界啊,权益剥夺啊,甚至还有更直接的暴力。而作为体面的现代人,很多场合只能敢怒而不敢言。
所以心理咨询有价值。抛开咨询师的经验技术不谈,它首先是一段服务性的关系,是来访者自由决定是否继续,而咨询师以此谋生的关系。这就保证了咨询师需要以来访者的感受为中心,一切操作都需要征得对方的知情同意,不舒服的事不做,没准备好的话题先不谈。有的咨询师会把这种工作类比成做按摩:「是这个位置吗」「需要再加一点力吗」「不舒服的话随时告诉我」。你可以自由表达你的需求或拒绝,这些表达是会被认真听取的。这是安全的起点。
在安全的关系中,人们会逐步恢复感受和表达自我的能力。
常常有正在接受心理咨询的朋友问我,对咨询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意,是正常的吗?这些问题我一般都鼓励他们直接向咨询师表达:你不满意,你就要告诉对方啊,为什么还要迂回地请教别人的意见呢?但他们常常顾虑:
太直接了,会不会有问题?
没什么问题,试试看。我相信这是他们在咨询中能收获的最珍贵的体验之一:你有你的感受,就要表达,能不能解决是另一回事,至少你不会受伤。
安全也包含了可以安全退出。如果对一段关系实在不满意,以后就不来了,到此为止。不需要承担其他后果,不用内疚,也不会惹来麻烦。像这样清清爽爽离开一段关系的体验,也是安全的信号。
第二种价值叫做稳定,关系是牢固的。在生活越来越原子化的今天,人如漂萍,很少有什么东西确定地属于一个人,更不用说一段颠扑不破的关系。只是安全还不够,按摩也很安全,但每次不一定遇到同一个技师。心理咨询的价值在于,你和特定的咨询师建立了一段专属于彼此的关系,这段关系可预期,可重复。
在确定的时间,确定的地点,这个人都确定地等着你
,准备好倾听你的一切。
所以,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
活着
」。在约定的时间等候在约定的地点,无论要克服多少困难,都尽力提供这样一种稳定的存在。
确定感让人们拥有面对变化的底气。有点像「家」的意象。小时候离家出走过的人大概有这种经验,无论走了多远,在陌生的地方还是会想念家里的灯火,同时在心里知道,家人还在等着自己。当然了,如果是糟糕的家庭,稳定的同时也会包含一部分创伤的痛苦。这一点上心理咨询胜在单纯,它只是一个确定的预约,
哪怕你迟到了,甚至缺席,你也知道在那一刻,
那个房间里是有你的位置的
。
它让人安心。哪怕什么都没做,这个世界仍然有我的一席之地。有很多优秀的人,生活中很受欢迎,他们的日常状态却是紧绷的。总觉得一切都是因为自己在努力,在付出,在迎合。一旦停止这些动作就会被焦虑淹没。他们去做心理咨询,一开始也希望成为「最好」的来访者。从咨询前一天就开始谋划:
明天要聊什么?如何向咨询师展现我的努力和配合?
直到他们确认了关系的稳定,才允许自己做得没那么好。——没那么好,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关系是稳定的。
稳定的关系也经得起「折腾」。有的来访者在咨询中会表达激烈的情绪,闹别扭,甚至攻击咨询师,这在现实中同样是想都不敢想的。那些情绪不一定是指向咨询师本人,也许是一种测试,体验一下即便如此,关系也不会被破坏的感觉。下次咨询一切如常,他就安心了。接下来就可以更顺畅地开展工作。
稳定的关系本身就有治愈的功能:我就是存在,不用非得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才能被认可我的存在。我也许有我的局限,也许让人不舒服,但我们都在。
第三个重要价值,我认为是边界。
意思是这段关系无论怎么生长,
都只会保持在约定的空间之内
,永远不可能——也没必要——渗透到生活其他的角落。
前两个特点还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但把边界保持得像心理咨询一样清晰,就更像是一种超现实的存在。现实生活很少有这样的关系,我们总习惯于把一段关系无限放大和延长,让它更丰富,更缠结
。这个咨询师让我感觉很好,我能不能跟ta成为朋友呢?以后随时有问题就可以请教了;或者除了问题,还可以聊点别的;或者不聊,就是作为一个账号那么躺在我的朋友圈里,也就算是一段被我「占有」的关系了。
但是不能够。咨询师不会跟来访者成为朋友,也不会给生活中的朋友提供咨询(初学的咨询师会请熟人当来访者练手,这另当别论)。来访者一般会被明确告知:咨询师和ta的对话只存在于
咨询室,在特定的时段,一旦离开了这个时间和空间,他们就不会再有交集
。这种规则有时会显得
不近人情。有些朋友给我介绍客户,随手把我的微信推给对方,我不得不向他们解释,既然加了微信,我们就不能建立专业性质的咨询关系(聊天出主意是可以的,但不收费)。
我要怎么解释清楚呢?我理解它跟日常交往的习惯是相反的,但这是一种珍贵的体验
。不需要担心关系会膨胀,会变质,会这样那样地进入你的生活。
树立边界最初的用意,是避免来访者被咨询师「剥削」。——万一有咨询师找你帮忙讨人情呢?就算你对人情往来不反感,多数关系也就是这样「处」出来的:你今天帮他一个忙,明天他就请你吃一顿饭。你们的交往越发密切,可能会一起打球,一起看电影,一起外出旅游,甚至不排除从朋友发展成亲密关系……但这些过程听起来都太暧昧,太粘稠,太具有渗透性了。
边界清晰的咨询,就创造了一种干干净净的关系体验
,明码标价,付出什么和获得什么都是确定的。你觉得划算就继续,不划算就停止,谁也不亏欠谁。你可以充分使用咨询中的时间,怎么用都可以,但越界不可以。咨询师拒绝延长时间,拒绝在咨询室外见面,拒绝向你开放他的生活,也拒绝跟你有其他业务合作……同时另一方面,他也不会尝试从你身上赚取更多。规则是透明的,不多一点,不少一点。
习惯依赖的人也许会失落:
他怎么就不能多响应我一点呢?我怎么才能离他更近一些?
甚至激发出被抛弃的恐慌,发起更多试探。咨询师守住边界,就会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有能力独立于一段关系而存活。这是一种健康的失落,一种矫正性的情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