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
一直是全球女性最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全球乳腺癌患者死亡率开始下降,除了医疗技术的进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
“及早预防,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的理念产生的积极影响。
数十个国家将每年的
10月
定为“乳腺癌防治月”,展开大量活动,宣传乳腺癌防治知识。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吴炅在乳腺外科工作多年,切身感受到了乳腺癌发病率的急剧上升。
在吴炅刚刚做专科医生的年代,对于乳腺癌的治疗
几乎都是全乳切除
。
而现在,乳腺外科医生已经发展到了一个亚专科化的学科,与此同时,乳腺癌总体治疗水平高了,总体生存率也提高了。吴炅认为,对于乳腺外科医生来说,迎来了一个新的挑战。
“我相信病人不管是年轻还是年老,她都有对美的追求。”
吴炅认为,对于乳腺外科医生的挑战就在于,不能简简单单去完成乳腺癌的乳房切除根治手术,必须要有美的眼光去审视病人,要通过
“乳房重建”
,恢复她们正常的生活。
2003年,在吴炅和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在国内率先将乳房重建手术大规模运用到临床。“假体重建”和“自体重建”是乳房重建最主要的手术方法。
“假体重建”
用硅胶假体作为主要材料,至少要做两次主要手术,每次手术两个小时左右,第一次手术切除肿瘤,并放入水囊,作为扩张器;第二次手术取出水囊,放入硅胶假体。
而
“自体重建”
是将病人生了肿瘤的乳房切除后,在病人自己的背部或者腹部取下游离的皮瓣作为填充物。一次手术完成切除和再造两大任务。
在手术之后,“皮瓣”随时都可能出现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如果能够及时的去解救,大概70%左右是可以被救回来的。所以一开始的20到30个病人,吴炅几乎都是睡在自己的病房里,
随时待命
。
“对医生来说,你必须有责任心,要有毅力去面对这种问题。”
这个手术一般需要六到八个小时,因为运用大量的
显微外科技术
,并且要有两组医生共同完成。其难度之高,即使在医学最发达的国家,也仅有三分之一的整形外科医生常规使用。
在美国,接受乳房切除术的患者中,有
60%
会进行乳房重建,这个比例在欧洲和日本分别是35%和17%。
而在中国,每年超过20万接受乳房切除术的患者中,最终进行乳房重建的患者仅占1%。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是
,
目前我国能完成此类手术的医疗人才还非常稀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自2008年开始,由
吴炅亲自带队
每年开展6次面向全国的乳房重建技术培训,年均50名学员输送到全国各地的医疗机构。
在医学同仁的共同力下,乳房重建技术的辐射面在国内呈几何倍数增长,使更多乳腺癌患者在术后
重拾美丽与自信
。
“我有一个病人她是做陶艺的艺术家,年纪非常轻。手术几个月以后,她回到了病房,带着满腔热忱送了她刚刚制作完成的一个陶艺作品,我记得是一个轮廓、质地非常非常完美的一个茶杯,她递给我的时候,她的笑声贯穿了整个病房,
让我们周围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她对生活的追求,以及她对恢复的满意程度。
”
病人的笑容
是最让医生感到成就感的时刻。她们快乐的笑容正是吴炅在工作中全力以赴的巨大动力。
在吴炅心里,
乳腺外科医生不单单是一个医生,首先是一个心理工作者
。医生需要有很多的时间跟病人做沟通,了解病人自身的想法,甚至于家人的一些想法,这样才能够给出一个
最合适的
治疗方法和策略。
吴炅心目中的“大医精诚”是什么含义?拥有怎样的品质,才算是优秀的乳腺外科医生呢?
10月27日晚22:30分
,由上海市医药卫生发展基金会指导,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和约珥传媒联袂打造,泰禾医疗冠名播出,沃尔沃汽车作为指定用车的当代大医系列访谈节目《大医精诚》中,给你答案,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