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情绪捕手,其实就是指拥有共情能力的人。共情,又可称为同理心,是一种能够感受和体会他人情感经历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孩子在社交情感方面的成长,以及成人后人际关系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共情能力与生俱来
同时,在
1992
年的一个纵向研究中记录了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分别在
14
个月和
20
个月对他人悲痛表现的反应。在
14
个月的时候,婴儿就已经显露出亲社会行为、同理心或无反应的冷漠行为。并且,同卵双胞胎共情水平的相关性要大于异卵双胞胎。也就是说,同卵双胞胎会有更多相同和相似的共情反应。这些都代表共情是有显著遗传性的。这意味着,在共情倾向中,个体差异可能与遗传差异有关。
共情能力与模仿能力
除了基因的因素,生活经验也同样会影响共情的发展。
在生活中,当我们发现宝宝对你的微笑做出回应时,他可能是因为你的笑容而做出的一个模仿动作。而在这种模仿的过程中,宝宝也可以因为自己微笑而感到高兴,从而分享了你的情绪。随着这种经验的增加,这种分享情感的感觉可能会变得更加自然,更趋向于共情。
共情能力与家庭环境
与此同时,爱的温暖也是促进共情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Zhou
(
2002
)在观察中发现,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实验室的各种亲子互动中,如果父母对孩子表现出更多的热情和温暖的行为,那么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幼儿和儿童往往更具同理心。
无论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同步性,还是家庭中爱的温暖,这些都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情感的感知。并且,父母的行为也可以让孩子懂得情感是可以影响到他人的,可以促进孩子理解他人、帮助他人的共情行为。
数据来源:
Feldman,R. (2007). Mother-infant synchron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orientation in childhoodand adolescence: Direct and indirect mechanisms of developmental continuity.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77
(4),582-597.
Simner,M. L. (1971). Newborn's response to the cry of another infan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
(1), 136-150.
Sonnby-Borgstrom, M., P. Jonsson, and O. Svensson. (2003).Emotional empathy as related to
mimicry reaction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informationprocessing.
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
, 27(1), 3-23.
Zahn-Waxler, C., J. L. Robinson, and R. N. Emde. (1992b).The development of empathy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