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购物需求,不要一刀切。
将孩子视为平等的家庭成员,引导他学会理智消费,才是真正的尊重。
——鹿妈
给女儿最好的富养
是养好她的“见识”和“眼界”
想要足不出户让女儿开眼界、长见识
1月22日
呀呀妈x
宝藏杂志
专场
科普、人文、英语、财商一站式包罗
点击
预约
直播 新年一定要给孩子订!
▽▽▽
来源 |
洪恩儿童启蒙(ID:hongenshizi)
一个小男孩两手紧紧攥着一张报纸,报纸背后一张圆圆的小脸上挂满了泪珠,一声不吭地坐在一边默默流泪。
男孩想去,兴冲冲地回来告诉爸爸,却没想到爸爸嫌太贵拒绝交钱,也不让他去。
男孩知道以后,没吵没闹,却默默拿着报纸哭了一个小时。
据说,男孩的父亲最后还是放他走了,因为觉得他太可怜了。
可是对孩子来说,这个时候去与不去已经没有区别了,最开始那种想去的快乐,在哭的那一刻就已经没有了。
更让人气愤的是评论区里一名网友的留言:“这个爸爸最后不还是让孩子去了吗?现在的孩子都是惯出来的,想要什么就必须马上拥有。”
在逛某个景点的文创店时,偶遇了一群外出研学的小学生。期间,很多孩子都买了文创产品作为纪念,只有一个孩子什么也没买。
他妈妈在货架面前举起手机给他看,大概是在网上搜了类似商品:“网上买到的东西是一模一样的”,可是,孩子失落的样子是藏不住的。
有了孩子之后,家里的玩具经常是成堆出现,但一出门孩子还是会哭着喊着要买新玩具。
有些玩具线下要大几百块,但网上明明有更好的又更实惠的,孩子却非要现在就买不可。
这种情况除了跟孩子说“太贵了,不能买”、“回去在网上给你买”,还能有什么好办法?
讲句真心话,辛苦赚钱的老父亲、老母亲谁不想“把钱花在刀刃上”。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确实是线上线下价格差很多。
但其实面对“买不买”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是都只有“满足”和“不满足”两种选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细想一下你会发现,办法其实还是挺多的。
比如,对一些日常物品或者孩子不是特别急着用的东西,如果孩子当下就想买,父母们可以带孩子一起对比价格,强调性价比,告诉他店里多少钱,网上多少钱。
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给孩子一点“甜头”,告诉他节省下来的钱可以给他买更多其他的东西。
但像郊游、研学这类群体性很强的活动就要格外注意了,因为孩子要的很可能并不是那个玩具,而是当下的参与感。
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位妈妈的采访,她将自己带娃多年最大的成功秘诀总结为了10个字:
尊重并顾及孩子的面子
。
和大人一样,小朋友也有自己的社交需求,也会在意自己在同学面前的“面子”,介意身边人对自己的眼光,所以才会渴望合群,小伙伴有的东西自己也想要拥有。
说得更具体一点,与其说他们想要的是一件玩具,不如说在拥有了同样的东西之后,他们才能更好拥有融入群体的快乐。
不管是我们小时候的“拓麻歌子”,还是现在孩子们之间流行的摇一摇加好友的电子手表,其实都是一样,都一种社交需要。
而这个时候,孩子想要的这件东西也许连他自己也没意识到,他想要的其实已经不只是它作为商品的价值,还有当下的快乐。
所以当你试着用理性去说服他说“等5天也可以买到一样的”“在网上买更便宜”,孩子其实是听不进去的。
时间久了,总是被父母“有理有据”的拒绝,他们内心的匮乏感便会疯狂滋长。
“买不起”、“有啥用”、“我赚钱不容易”,这些话的负面影响会一直存在。
“小的时候在商场想要一个娃娃,150块钱,妈妈觉得贵不给买。大哭三天后,大人会以为孩子哭了就会忘了。但其实不会的,那种匮乏感会一直根植在心里。”
还是那句话,如果不是溢价非常严重,尽量当下满足孩子吧即便溢价超过了合理预期,也可以用参与讨论的方法,让孩子参与到“买不买”的讨论中,跟他说“如果你特别想现在买,那我们就要从别的地方挪预算,少买一些别的,你自己衡量。”
定好规则,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这样无论最终孩子买还是不买,他学到的都比这件事要多的多。
另外,特别提醒一下爸爸妈妈们!如果你答应了孩子回去之后在网上买,就要记得及时履行承诺,不要随口打发孩子,等他自己忘了这件事。
毕竟只有以身作则,下一次“延迟满足”的承诺才能更好地打动他。
而且,当你拒绝了孩子,就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孩子会不高兴甚至哭闹。
这个时候在一旁静静地陪着就好,不要试图安慰掉孩子的坏情绪,指责孩子不懂事云云。
被拒绝了会难受,这是人之常情。你可以拒绝,但不能阻止孩子难受。
所以,到底该不该对孩子说“这个太贵了,我们去网上买”?
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家庭成员,站在他的角度上考虑他的感受。
这样就算超出预算,不能当场满足孩子的需求,也能引导他在真实生活中学习金钱的经验。
一个孩子在跟爸爸去景区游玩的路上看中一只小口哨,但景区物价飞涨,只值五块钱的哨子在这里硬是卖到了20块。
这个价格任何一个家庭都能拿得出来,但问题在于它其实并不值。
这个时候,爸爸没有选择直接拒绝孩子,而是告诉他“快走,走过这个路口,前面还有3家卖同样哨子的小店,只要好好比价,我们可以用一样的价钱买到好几只哨子。”
孩子听到这句话,一下就精神了,蹭蹭往前走,终于在半山腰又碰到一家同样卖哨子的店,最终用20块钱拿下了两个哨子,开开心心地回了家。
在不影响孩子社交体验的前提下,父母们其实可以相信孩子有他自己的判断力,大大方方地跟孩子谈钱,告诉他们:
买卖也只是一种契约关系,我们完全可以在这种契约关系内,把有限的金钱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在这样的前提下,就算偶尔把钱“花多了”,也能帮孩子建立良好的金钱观,他从中学到的东西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