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研云
学术分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杭州网  ·  她们,官宣喜讯! ·  14 小时前  
杭州网  ·  她们,官宣喜讯! ·  14 小时前  
丽水在线  ·  丽水16名女青年参加!好样的 ·  2 天前  
丽水在线  ·  丽水16名女青年参加!好样的 ·  2 天前  
女神汇  ·  理想的恋爱模式: ·  4 天前  
女神汇  ·  没见过面的相亲男说我神经病?太下头! ·  4 天前  
彬彬有理  ·  婚后分房睡,坦言已衰老,她还好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研云

【2月14日】日程发布:第十二期环境与健康论坛——环境毒理与人体健康:多学科发展视角下的深度融合

科研云  · 公众号  ·  · 2025-02-13 00:00

正文




发展与健康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主题。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有毒化学品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三大环境危机。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超过 90%的肿瘤发病与环境污染因素密切相关。联合国大会2022年7月发布的报告中提到:享有清洁、健康和可持续的环境是一项普遍的人权。我们国家十四五和中长期的环境保护目标聚焦在推进环境污染防治,蓝天、碧水和净土,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推动“健康中国2030”计划。面对全球环境与健康研究的快速发展态势,为进一步促进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由美国化学会(ACS)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RCEES)合作出版Environment & Health(E&H,环境与健康)期刊。E&H期刊将致力于打造环境与健康领域高水平国际学术平台,为揭示环境暴露与人类健康的关联,实现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做出贡献。E&H将为最前沿、最重要、最新颖的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提供快捷、公开、科学、广泛传播的成果表达平台。为加强E&H期刊对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支撑和服务作用,E&H期刊编辑部将组织举办“第十二期环境与健康论坛”。论坛主题为 环境毒理与人体健康:多学科发展视角下的深度融合



环境与健康( E&H )论坛主席

江桂斌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员

Environment & Healt h 主编



第十二期论坛轮值主席


高子伟  教授/党委书记

延安大学


吕磊 教授/副校长

延安大学



周炳升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Environment & Health 编委




会议主办单位

《Environment & Health》期刊编辑部

美国化学会出版部

会议承办单位

延安大学


会议日程

会议 特邀报告专家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专家信息

高子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池特聘计划”特聘教授,陕西省“三秦人才”,优秀援疆干部。现任延安大学党委书记,曾任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中组部第九批援疆干部)、延安大学校长等职。兼任陕西省化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柔性电子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延安大学)主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延安大学)主任、陕西省化学反应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陕西省金属有机催化化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西安市金属有机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和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编委等。主要致力于金属有机合成与催化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总装备部、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资助课题20余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近年来,在“Adv. Energy Mater.”,“ACS Appl. Mater. lnterfaces”,“Chem. Eur. J.”,“Adv. Synth. Catal. ”,“J. Mater. Chem. A.”,“Org. Lett.”,“ChemSusChem”及“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余件。


吕磊,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延安大学副校长。陕西省“三区”科技人才,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先进个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库专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信息与能源装备制造概念验证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含能材料方面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级、省级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等奖励4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等省厅级奖励多项。


周炳升,200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担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特聘核心骨干,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担任《环境化学》,Chemosphere 副主编, 担任Environment and Health, Aquatic toxicolog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等杂志的编委。The 2021、2022  ES & T Excellent Reviewer Awards。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B子课题等。主要研究方向是环境毒理学:新污染物的环境健康效应与毒理机制,发表SCI论文190余篇,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出版“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内分泌干扰效应”专著一部。


甄延忠,理学博士,现任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德国图宾根大学访问学者,曾任延安大学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延安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挂职)。入选陕西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人才引育典型案例,延安市圣地英才计划。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陕西省厅市联动重大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陕西科学技术三等奖,陕西省高校科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延安大学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教授风采”理科组一等奖等各类学术、教学奖项20余项。


戴家银,上海交通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2021.1-至今),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2005.4-2020.12)。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0年),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005年)。目前,任国际期刊Chemical Research in Toxicology杂志副主编及Environmental Pollution杂志副主编。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主要从事新型全氟烷基化合物的健康效应及绿色替代研究工作。先后主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2004年以来在Cell,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等重要SCI刊物发表论文180余篇,引用6000多次。


祝凌燕,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教育部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重点实验室主任,杰青、长江学者、天津市杰出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污染生态化学、人体暴露及污染控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部级重点研发项目、科技支撑项目等40余项项目。在PNAS、EHP等顶级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90篇,编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团体标准5项。连续多年入选环境科学爱斯维尔高被引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获“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担任Sci Total Environ副主编,并担任环境领域顶级期刊ES&T及其系列刊物ES&T Lett顾问编委。



徐顺清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健康效应重点实验室主任,海南大学生命健康学院院长。长期从事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风险评估和机制研究,先后主持国家973、863、国际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在New Eng J Med,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Environ Health Perspect,Environ Science & Techno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0多篇。研究成果为WHO、欧盟、美国、中国等修订水和食品相关标准提高了重要依据。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主要学术兼职:国家环境与健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与健康数据标准与信息共享咨询专家委员主任委员、Eco-Environment & Health副主编等。



万俊,延安大学教授,陕西省“三秦英才”区域引进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中国能源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延安大学能源资源绿色高效利用现代产业学院副院长,延安市新材料产业链专家。主要致力于“环境催化材料与技术应用”领域研究,在光热催化制氢、燃油深度脱硫、水体污染物降解和超低温烟气脱硝等典型工业反应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在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ppl. Catal. B: Environ.、Chem. Eng. J.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7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H指数23;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件。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校企合作项目等10余项。



陈达 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学院教授、院长。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发展基于复杂生物介质的暴露组学技术体系,精细刻画新污染物的暴露特征、趋势、及敏感人群健康风险。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担任《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xposure Assessment》副主编。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专委会、POPs专委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计算毒理专委会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暴露组与暴露科学、生物标志物、致畸、及环境与生育健康专委会委员或副主任委员。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及南京大学“紫金全兴环境基金青年学者奖”等。



王斌,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兼聘)。研究方向:环境健康、暴露组学、人工智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和青年基金4项,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3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Environ Health Persp、Environ Sci Tech、The Innovation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长篇论文,以及在Science、Environ Sci Tech、The Innovation期刊应邀发表观点性评述论文,共60篇(H指数=45,他引6000余次)。担任环境健康领域TOP期刊Environ Sci Tech副主编。开设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改课程“暴露组学”,全球健康国际高端公共卫生硕士课程“Environment & Health”。担任中国队列共享平台“环境与人群健康”组长,环境诱变剂学会环境与生育健康专委会副秘书长。获得北京预防医学会科技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和“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疫情优秀个人”称号。



张玉琦,博士,博士后,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科技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15—2018年,先后在中科院理化所、美国匹兹堡大学访学。2018年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区域科技创新人才。主要从事光子晶体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其化学生物传感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及在研国家自然科学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各类项目10余项。近5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Adv. Funct. Mater.、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Sens. Actuators, B、NPG Asia Mater.等刊物共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



宋杨,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科学院青年联合会“寻找青年科学之星”、中国毒理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奖等。担任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活性氧生物学效应专业委员会青年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表观遗传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环境表观遗传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毒理学会神经毒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担任《Chem Res Toxicol》、《J Environ Sci》、《环境化学》等期刊编委。主要从事环境纳米材料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效应机制研究。在Nat Nanotech、PNAS、Nat Commun、EHP、ES&T和ES&T Lett等发表论文170多篇。



阮挺,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研究方向为发现新型有机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相继发展了分子构效关系模型预测、高分辨质谱非靶标筛查、生物效应导向分析的新污染物识别方法。从复杂环境中率先报道新型溴代阻燃剂、内分泌干扰物、全氟化合物、消毒副产物共9大类110余种,筛选新污染物的工作获2022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特等奖(排名第1)。



陆达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E&H青年编委、中国毒理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委员。主要从事基于数字技术的环境分析研究。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佳绩


会议时间地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杭州网  ·  她们,官宣喜讯!
14 小时前
杭州网  ·  她们,官宣喜讯!
14 小时前
丽水在线  ·  丽水16名女青年参加!好样的
2 天前
丽水在线  ·  丽水16名女青年参加!好样的
2 天前
女神汇  ·  理想的恋爱模式:
4 天前
大数据挖掘DT数据分析  ·  绝对公平?用数据分析破解北京机动车摇号的秘密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