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学学术前沿
【法学学术前沿】=【法学】+【学术】+【前沿】。 聚焦法学精神、学术思想、前沿时事;旨在传播法界言谈、分享法学文萃、启蒙社会共识,致力做讲方法、识时务、有情怀的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纽美国法律咨询  ·  即将提交美国绿卡I-485的申请人注意了:移 ... ·  昨天  
小纽美国法律咨询  ·  美国申请难度最高的签证,到底难在哪儿? ·  4 天前  
法客帝国  ·  七大专栏 | 精选法律实务好课 (持续更新) ·  4 天前  
民法九人行  ·  许德风 | 不当得利法的体系重构 ·  6 天前  
小纽美国法律咨询  ·  800-685-NYIS(6947),你的美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学学术前沿

【方法】跨学科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

法学学术前沿  · 公众号  · 法律  · 2017-02-23 10:01

正文

跨学科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

作者: 邹农俭,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原刊责任编辑:俞伯灵,法学学术前沿推送本文未获得作者和原刊物的授权,如若侵权,请留言相告,我们立即删除处理。

责编:牧野

法学学术前沿联系和赐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内容提要】

跨学科研究和单一学科研究都是一种方法论,研究主题本身决定了对之进行研究的方法论。研究主题的综合性、复杂性逻辑地要求对主题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分析、揭示,在学科分野日益明晰、细化的现时代,跨学科研究更有其必要性。在所谓的学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既有条件下,跨学科研究反倒难以贯彻了。只有建立科学的实现机制,跨学科研究才能落到实处。确立主题为主的研究方法论,建立主题为主的科研机制,以及调整目前高校的学院体制在目前显得尤为重要。

跨学科研究既是学科发展提出的内在要求,又是解决日益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一方面,学科发展日益精细化,学科分类越来越多,越来越专,这是学科发展、繁荣的标志之一;另一方面,大量研究主题需要综合地加以揭示,从多个学科视角进行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有了跨学科研究的问题。在学科分类日益精细化的今天,很有必要重提和高度重视跨学科研究。

一、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


1、研究题目本身要求科学研究必须回归主题本身


实际上研究主题本身是不分学科的,按学科研究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人类在面对大量复杂问题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眼前摆着一大堆知识体系,我们只能掌握其中的一部分,甚至很小的一部分,于是人的一生只能拥有一小部分知识,钻研于某一个细小的方面。面对大量的知识,聪明的人类开始了分工,你掌握这部分,他掌握那部分,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于是我们说人类拥有了足够的知识。随着社会的日益复杂化,社会分工也随之细化,于是有了许许多多的学科门类。划分了学科以后,有利于对某一个方面的研究深入进行下去,有利于较为规范地对问题进行科学的揭示,但同时也显示了学科划分、分科研究的弊端。


学科的发展和分化使得各个学科的哲学基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都存在着差异,各个学科都形成了自己的问题域、研究范式以及方法系统,这就意味着单科知识只是对社会某一领域的某一对象、某一对象的某一层次、某一角度、某一过程等进行研究,很难做到互相沟通。单学科偏重从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不是立意于研究主题本身,这就使得许多重大的研究主题不再是社会理论整体面对的问题,而是被转化成各个学科各自单独面对的问题,似乎已经不应该再有所谓的社会科学问题,有的只是学科性的问题了,如经济学的问题、政治学的问题,等等,这就导致对研究主题往往囿于某个学科或许多个相互独立的学科侧面来透视,这样做可能对研究对象的某个方面、侧面说得非常详细,对这个主题的揭示也许从学科层面来讲显得十分精确、规范,但往往缺乏全面的、整体性的把握。比如一些从自然科学角度提出的问题,可能会不可避免地涉及许多社会问题,而一些源自于社会科学的问题,同样需要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必要的探讨。不同的学科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单一学科的研究决不能解决所有研究主题提出的要求,因此科学研究需要回归到主题本身上来。


就方法论而言,回归到研究主题本身的要求上来说,该主题适合什么样的方法论,我们就应当采用何种方法论,主题适合单科性的,运用单一学科的研究方法就能解决问题了,主题适合多学科性的,就应当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而当前,跨学科的研究被忽视,许许多多需要跨学科研究的主题被人为地仅用单一学科的方法在研究了,从而得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社会科学面对的是社会事实、社会现象,社会现象的复杂化、综合性决定了从单学科角度研究往往是不全面的、有缺陷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面对的问题复杂而多样:科技发展所引发的新的社会问题、经济全球化、环境和气候变化、人类健康、国家安全与国际合作等等,没有哪个问题能在单一学科的研究中寻找到解决办法。”①在当今社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任何一个学科都很难依靠本学科的能力将社会现象解释清楚,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最佳方法。事实上,我们所要研究的主题本身已经包含着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角度,主题本身规定着研究方法,而不是我们想怎么研究就能得到科学结论的。现在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是,大量需要多学科、跨学科研究才能得到正确结论的主题被简单地单一学科的研究所轻易取代了,而且研究者还在那里振振有词,对所谓的研究结论顶礼膜拜,推崇备至,甚至认为是学科研究取得的标志性成就。


2、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往往得出新的结论


近代和现代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上的重大突破、新的生长点乃至新学科的产生,常常在不同的学科彼此交叉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实现。科技领域中的一些新发明、新发现,也往往是跨学科研究的成果。跨学科研究在经过了二三十年的探索和发展之后,已经产生出数量可观的创造性成果。20世纪百年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就不乏有这方面的范例,如超导微观理论(BCS理论)就是由精通固体物理的巴丁和擅长量子场论、数学物理方法的库珀、施里弗亲密合作而创立,从而获得了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再如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重大发现就是化学家L.C.波林、生物学家J.D.沃森、物理学家P.H.C.克里克、R.富兰克林和M.H.F.威尔金斯等合作的结果,据此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有人对诺贝尔奖获奖项目研究之后,发现作为基础科学研究原创性成果的诺贝尔奖获奖成果,若以严格的一级学科交叉为标准,普遍存在着跨学科研究现象,获奖项目属于此类的占1/3以上,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这意味着科学研究既大量分化,又高度综合,纵横交叉、相互渗透的集群特点已初步形成。而正是这种集群化特点推动着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如被人称为‘诺贝尔奖的摇篮’的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正是在科研活动选择方向上凭借这一特点,使其以产生过数次科学革命和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自傲。”②


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之所以常常出新成果应当说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跨学科研究具有综合性。学科的分化与细化虽然必然深化对事物的研究,这种学科研究无疑对科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客观事物本身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都不能离开其他方面孤立地存在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单学科、分割式的研究不利于对客观事物综合地、全面的把握,因此,科学的发展要求人们对所研究的主题的方法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而跨学科的综合性正是这种实现方式,跨学科研究具有驾驭大量复杂问题的能力。当代各国所面临的紧迫的重大现实问题,如人口、粮食、能源、环境、国家安全等的答案决不是某一个学科能回答得了的,而是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探讨和解决这些复杂问题。


二、目前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实分析目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使我们对跨学科研究的认识更加深化,探索实现跨学科研究的方式、方法更加迫切。


大致说来,目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存在如下这些问题:


1、过分强调学科性质,过分偏重于学科视角


目前,社会科学研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过于强调学科性质,过于偏重于学科视角进行分析。由于学科分类越来越细,越来越专,这就使得对许多问题的揭示角度非常小,十分专业,在某一个点上揭示得很深,很精细。由于学科的成熟和高度发展,许多学科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揭示问题的体系,运用学科工具透视主题已经深入人心,得心应手,但从单一学科揭示主题,或者从许多个学科侧面分别来透视主题往往忽略整体上的把握和多角度综合的分析。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通常以学科为中心,依托其相关资源和优势选择适合研究的主题,这样做可以使得学科的分类更加细化,对某一学科的研究更加透彻,理论研究更加深入,也比较规范,但是这种研究模式也容易导致两种误区:一是社会现实是错综复杂的,根本无法依据所谓的各个学科进行清晰的条块分割,因此单一学科的研究往往只能解释社会现象的一部分。同时由于学科的分裂,社会科学所谓的“面对现实”,实际上只是每一门学科都在根据自己的理论架构“创造”它所要面对的“现实”。同样一个社会现象,在不同学科看来它却是“经济学的现象”、“社会学的现象”或“政治学的现象”……而且这些“现象”之间根本没有任何互通性。③二是学科分裂下的社会研究常常会因功利主义的影响而夸大了学科的解释力。在细分化、专业化的演化过程中,各学科一直都希望能通过自身的知识来影响社会政策,体现学科价值。但在试图影响现代权力结构的过程中,社会科学本身可能反而受到这些机构所拥有的权力和财力的影响:“显学”、学科“强势地位”常常同时意味着权力和资源的占有,因此为了竞争这种优势地位,每个专业的从业者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自己学科忠诚的卫道士,并将本学科既成的研究范式广泛应用于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分析,所得到的研究成果也无一例外地标注出其某一单一学科的属性。这样做很容易导致对学科解释力的过分强调,反而误导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客观认识。


2、跨学科研究与高校现存院系体制之间存在矛盾


(1)以学科分化为基础建立的大学内部的院系组织结构,不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


我国高校的组织结构基本上是按照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建立起来的,依托院、系、所和把若干门相近的课程组合在一起,设立以教学为主要任务的教学、科研体系,按所谓的学科专业来培养人才。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大多采用“校—院—系—专业教研室”型的学术组织模式。这种科层结构首先造成了学院和系如何实体化运作的难题,其次是把学科专业目录作为设置学院、系和研究所(室)的依据,使得学科的多重属性和任务与人为的学术分割交织在一起,使得跨系、跨学科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最终固定成为各系或学院的附属研究机构,无法形成严密而灵活的跨学科研究体系。即使在研究型大学,也基本没有专职的科研体系,没有形成适合重大跨学科科研项目的工作制度、操作体系。这种组织架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研依附教学的传统教育体制。在当前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时代,这种组织结构明显不适应学术发展的需要了。主要表现为,这种结构只反映了同一学科领域的各学科之间的源流、衍生关系,未能反映不同学科领域和学科之间的互动关系,不利于多学科、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和新学科的创设。④


(2)缺少出色的多学科背景的学术带头人,交叉学科建设水平不高


学科的发展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学术带头人能审时度势对学科发展方向的选择和把握。我国高校长期以来过弱的人文教育、过窄的专业教育造成了教师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面较窄,创新意识和能力薄弱,能够担当大科学计划组织者和实施者的大师级人才十分少见。在跨学科建设中,表现为找不到有价值的学科发展方向,目前国内高校建立的跨学科大多是世界一流大学的跟踪模仿,而真正有原创性的、创新性的研究项目极少。


(3)学科壁垒为跨学科建设设置了人为障碍


学科与学科之间,由于各自研究对象、方法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使不同学科内部逐渐建立起了自身学科的学科规范和标准,造成了学科之间的隔阂与封闭。在同一领域的教师,形成了一个以学科为中心的“圈”,圈中的人们有着类似的价值观念、工作模式、作业方式等,人为地使得学科壁垒的封闭性更加坚固。


现行管理体制过度强调学科性质和学科视角,不利于跨学科研究。一是大多数高校在管理上强化学院学科边界,学科点都在行政上归属于学院,由学院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学院之间、学科之间人为地存在壁垒和竞争。二是教师、科研成员有清晰的学科边界,科研人员被限制在单一学科的专业范围内,学术成员的门户之见也很深,一般情况下很难在不同学科之间流动。三是各个学科的仪器设备也为学科独有,资源非常分散,不易跨行政部门实行资源共享。此外,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也多是依托单一学科建立,其研究开发的设施被某一学科所独享,设施的利用率较低。现行管理体制造成学科人为条块分割,学科之间壁垒森严,限制了人员的流动和设备的共享,这些都对跨学科研究的展开极为不利。


3、过分强调学科建设,忽略问题本身的科学研究


学科是知识分门别类的结果,是科学知识发展的历史产物,同时也是当代科学知识保存和发展的单元。毋庸讳言,我国高校的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设立,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都是严格按照学科目录(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进行的,都是以学科为规范的,这种做法不是没有道理。高校的单学科建设是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基础,两者密不可分。但是现代高校教育体制过于重视和强调学科性质,甚至通过各种行政手段强化这种学科性质,没有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就要想方设法去争取,有了这些点就拼命去保“点”,一切资源又都是以这些“点”来配置的,用多少经费、有多少人员编制等等影响事业进行的重要资源都是围绕着学科来进行配置的。过多地关注学科“符号”而忽略了对主题本身的探究。


科学的要义在于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从而揭示事物的真正本质,而学科规范往往把科学研究限制在某个框架之内,对科学的发展形成了阻碍,导致了科学和学科之间的矛盾。在这一矛盾运动中,科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应该居于主导的地位,而学科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应该居于服从的地位。但是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学科建设,它们往往是在已有的学科体系内转圈子,或者重述前人已经做过的工作。这种情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语言学、历史学中都是屡见不鲜。⑤也就是说过多关注学科,而忽略了科研本身。


科学研究无非有学科导向和问题导向两种基本价值趋向,但现在学科导向显然强化过头了,问题导向有所忽略,这非常不利于对主题的真正揭示。只有以问题为出发点和目标的研究才有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只有能够解决人类思维提出的新问题的研究成果,只有能够回应时代提出的重大命题的研究成果,才是有价值的创新之作,才能体现社会科学研究的真正价值和学科建设的实在意义。


三、跨学科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


严格来说社会科学诞生于19世纪,最初是一种区别于自然科学的所有学问的总称。之后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相继独立,开始了社会科学领域中各个学科划地为牢的分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存在形态和运行机制都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作用下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各种社会现象也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相互依存性的特征。这样,无论哪种单一学科,仅仅依靠其学科自身的内在逻辑,去揭示社会现实,都有其严重的局限性,往往无形中拉大了研究成果与社会现实的距离,无法全面准确地揭示社会事实的本质。所以,日益复杂的现实问题必须要求学科的重新整合,开展必要的跨学科研究。在现时代,从某一学科出发研究问题已经成为常识、习惯的情况下,而且这种惯性已经非常强大了,跨学科研究反倒是个问题了,进行跨学科研究反而面临很多困难。而要促使跨学科研究的有效展开,必须建立跨学科研究的实现机制。


1、确立主题为主的研究方法论


由于传统单一培养模式和学科壁垒的限制,目前我国大多数研究者都倾向于采用在本学科内部对社会现实做出解释的“小而全”模式。正如上文所述,这种以学科为中心寻找合适的主题的方式在现代性和形而上学的遮蔽下常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异化成为一种手段和目的的倒置。因此,社会科学应当重新回到研究的主题上,采用恰当的方法论去认识主题存在的社会现实并发现其运行规律。事实上,主题本身的复杂性和整体性的特性决定了对其进行解释的方法论几乎不会是单学科性质的,更多的是综合性的、跨学科性质的。这种跨学科研究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以两个以上学科门类的理论资源为依托展开对同一主题的合作研究,二是不仅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互补,还发生了学科之间相互的融合与渗透,尤其是在方法论层次上的互相借鉴和综合。总之,应当根据研究主题本身来选择方法论,属于单一学科范畴内的问题,单一学科的研究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属于综合性、多学科范畴内的研究主题,则必须采取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凡是综合形态存在的题目如果只从某单一学科去进行研究,得到的结论必然是片面的。


2、建立主题为主的科研机制


即使是在最发达的国家,跨学科研究的进展无论是与解决现实问题对它提出的强烈而迫切的要求而言,还是与它自身蕴藏着的学术张力而言,都是显著滞后的。⑥这种状况的出现除了人们对于跨学科研究的意识不足和可采用的方法系统缺失的原因之外,还有体制、投入、评估机制等外部原因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回归主题为主,采用跨学科视角对主题进行研究的同时,还要注重建立跨学科研究的相应科研机制。


(1)建立跨学科研究基地


目前依托大学的研究基地和许多研究所,大多数学科融合不够多,研究领域不够宽,规模不够大。这些研究机构几乎都是按院系或独立的科研机构进行管理,使硬件资源镶嵌在院系或科研机构里,其共享与融合很难得到组织支撑。⑦大部分科研机构遇到申报课题时突击做材料,做材料时到处去凑,待研究基地获准了,钱要到了,如何真正开展科研活动又是另外一回事情。再到要来检查时,又到处拼凑材料,应付了事。这种科研机构完成设计的任务是可以的,但真正要开展跨学科研究,真正要出创新性的成果就很难做到了。因此,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学术机构应该跳出系和学院的框框来组建,跨学科研究的目的要求这种机构不同于单学科研究的组织方式。一方面,聘用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并且这些研究人员要对跨学科研究主题具有高度的兴趣,还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此同时,具有多个学科背景的学术通才当然也是跨学科研究机构不可多得的资源。另一方面,传统的科层制领导方式和学术权威的影响在单学科研究中能够保证研究的进度和深度,但是跨学科研究中各个学科之间平等地合作要求排除某门单一学科对于整个跨学科研究主题的过度干预,这样,跨学科研究机构还要在组织结构和学术研究的领导方式上寻求突破,在不同学科之间起以协调为主的研究平台将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所以应当建立真正以“问题”为主的研究基地,构造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的平台,这类科研机构起着承载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研究的作用,课题面向社会招标,人员能进能出,多个学科在这里交叉、融合、碰撞,才能不断出新的研究成果。


(2)激励机制


由于学科体制的限制,各种管理体制也呈僵化,特别是激励机制。就目前来说,在研究领域,学术成果的发表、科研奖项的评定、科研项目的申请及拨款、职务的晋升等等都是以单学科为轴心来运作的。学术研究领域缺乏对跨学科研究应有的激励机制。跨学科研究,往往说起来十分重要,但事实上难以落实。同时,在现行科研体制之下,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也面临重重困难,一些具备跨学科研究的专业知识和兴趣的专家学者,由于得不到支持而陷入困境,继而放弃跨学科研究。因此,对于跨学科研究,应当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思想上给予重视,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在项目的立项、成果的奖励方面对跨学科研究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必要的倾斜。


3、调整目前高校的学院体制


高校应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承接载体。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学院设置都为按照学科专业来设计的,大多为一个学科设置一个相应的学院,有的是过去的什么什么系换块牌子改称为学院,一般大学里有二三十个学院。学校配置资源时也是按照学院为单元来进行的。学院与学院之间是平行关系,相互独立,一般是一个处级单位。学院是实施教学、科研的实体,在学院内部进行学科建设。这种学院设置,由于是按学科来划定的,所以在进行同样是本专业的教学、学科建设显得得心应手,应付自如,但由于学院与学院之间界线分明,壁垒森严,如要进行不同学院之间的联合、协同攻关、合作研究则难以办到了。而现在许许多多重大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本身是“问题”,不是专业,不是单一学科,对这些“问题”需要多个学院、多个学科来协同攻关,这种学院体制就力不从心了。所以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学院体制难以承担起跨学科研究的重任。现在有的研究型大学已经感到这方面的问题,有的在学院的架构基础上,建立若干高于学院的学部,旨在使得跨学科研究有操作的平台;有的缩并按专业划分的小型学院,将若干互相关联、比较接近的学科、学院组建形成规模比较大的学院,也是想便于综合性地来研究问题,实施跨学科研究。从发展趋向来看,将若干相互关联的学科整合在一个规模较大的学术单元里,称学院也好,或称学部也罢,并将这种学术单元实体化,使之成为高校中的重心所在,应当是我国高校学院体制演变的基本走向,在这个新的学院体制内,跨学科研究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了。

参考文献

[1]罗卫东:《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理论创新的新路径》,《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2]冯刚:《跨学科研究何以可能?》,《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3]赵文平、吴敏、王安民:《我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的障碍与对策研究》,《学科建设与发展》2006年第3期。

[4]刘霓:《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与实践》,《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5]刘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与理论创新》,《创新论坛》2005年第1期。


法学学术前沿

聚焦法学精神、学术思想、前沿时事;旨在传播法界言谈、分享法学文萃、启蒙社会共识,致力做讲方法、识时务、有情怀的公众号!

微信号:frontiers-of-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