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假杂志
一家以图书为媒介的影像艺术机构,致力于图像作品在纸上的呈现。我们的实践包括杂志、出版、书店、图书馆。2009年创办于北京,2014年移址宁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假杂志

你是否正在遭受“极端”天气?

假杂志  · 公众号  ·  · 2024-06-24 14:5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就在13天前,北京出现强对流天气,市区内刮起了9级大风,空中是强雷暴,下着冰雹,宛若末日景象;5天前,桂林遭遇了几十年一遇的洪水,此刻大水仍未退去;今天,南方气象预警,长江中下游即将迎来大暴雨,有预测这一轮暴雨甚至将赶超4月广东的暴雨。气候危机愈演愈烈,最直观表现在每一位地球居民面前的,就是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如前所述,只是短短的两个星期,极端天气就已经在全国各地轮番上演。极端天气究竟是大自然的“报复”,还是人类自己“作妖”?我们能够简单地称这样的极端天气为“自然灾害”吗?是否还有可能免于越来越极端的天气?

以下是载于《天气之语》书中的《极端》篇,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思考。



编著:尤西·帕里卡&达芙妮·德拉戈纳
译者:龙星如
出品:假杂志
出版:T&M Projects
尺寸:120*180mm
页数:184


《极端》

作者|黄美仪

翻译|龙星如



2019年9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加利福尼亚州的小城戴维斯遭受了“奇怪的天气”——“龙卷风降落,冰雹狂击,气温创下历史新低。” 【1】 这场龙卷风是由一场雷暴引发的,它的强度较弱,在改良藤田级数(Enhanced Fujita Scale)上被评为“零” ,这是一个根据龙卷风的破坏程度和预估风速来评定其强度的指标。尽管程度较低,这场龙卷风对于很少经历这种天气事件的加利福尼亚州来说,仍然是不寻常的。当地居民在平坦的农田和果园中看到一股旋转的尘柱掠过时,感到震惊无比,并发布了一系列龙卷风的照片、视频和推文。这些社交媒体上的各种表达包括飞扬的干草捆、难以置信的感叹和尖叫,人们将这场龙卷风称作怪异和极端天气,并以此证明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近在眼前。这场无害的龙卷风造成了少量的物理损失(一棵树从杏树园里被连根拔起)。然而,在同一周,印度的比哈尔邦和北方邦有超过一百人死于季风雨引发的严重洪水。这些洪水自7月以来就席卷印度的不同邦。引发洪水的这场季风是印度二十五年来所经历的最严重的一次,在此之前的6月份,印度北部地区亦遭遇了严重热浪和稀少降水。到10月为止,超过1600人因洪水丧生。


怪异的龙卷风、飓风、暴风雨、严重洪水、持续的干旱、频繁的热浪、寒潮和山火等等,都是越来越常见的极端天气的例子。这些天气事件之所以极端,是因为它们不符合较长时期的天气循环模式,并且在其强度、严重性和突发性方面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目前,局部和区域温度已经达到有记录以来多年甚至几十年来的最高或最低水平。极端天气揭示了气候的变化,然而它们不能被轻易地归因于气候变化(这一术语特指地球平均气候模式的变化)。尽管科学家对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归结为“决定性成因”仍然持谨慎态度,极端天气事件的实际威胁确实体现了气候变化之抽象性、充满不确定性及其匿藏危险,并赋予这些全球性问题一种地方紧迫感。


极端天气事件之所以显著,是因为它们所造成的实际破坏。政府、企业或军队承认——或被迫承认——这些事件可能会潜在地干扰日常生活。极端天气的影响揭示了现存的某种结构性脆弱:这来自于基础设施维护不足、行政薄弱和腐败、当局对环境和环境风险的傲慢管理,以及经济和社会弱势群体的脆弱性,这些群体往往生活在那些立刻承受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和后果的社区中。这些天气事件被报告为“自然灾害”——由大自然释放的无法阻挡的力量所造成的灾难。但正如地理学家尼尔·史密斯(Neil Smith)所断言的那样,并不存在所谓的“自然灾害” 【2】 。自然灾害是各种当局和社会成员做出并认可的决策累积的结果。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冲破了新奥尔良的堤坝,淹没了该市至少80%的地区。进一步的调查揭示,这些堤坝设计不良,且未经妥善风险评估。负责堤坝系统的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受制于“渐进决策的暴政” 【3】 ,在五十年的时间内,曾基于成本、政治策略和时机等因素做出多项决策,导致该市的飓风防护系统严重发展不良,从而造成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工程灾难之一。


政策制定者正转向对气候的预测性变化(anticipatory climate change)采取适应和减缓等措施,以应对极端天气的威胁。由于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使得更准确的行星观测、数值模拟和更大规模的数据同化成为可能。 【4】 然而,它并没有完全捕捉到产生极端天气事件的天气系统的复杂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专家建议政策制定者实施气候变化适应战略,以减少日常的、持续存在的慢性风险因素,而不是专注于极端或异常情况,以管理灾难风险。 【5】


极端天气事件的威胁也始终会通过个体身体被体验到。在戴维斯发出龙卷风警报的数小时前,我感觉到由大气压下降带来的头部和腹部不适。当龙卷风袭至后院上空,我感到头痛加剧,实际上唤起了“水土不适”的感受,这种说法据说起源于生病的水手会下到甲板下,以保护自己免受恶劣的天气影响。我还想起了那些患有“季节性眩晕症”(seasonal vertigo)的人,他们波动的偏头痛症状通常也能充当日常气象计,或者对即将来临的天气变化进行预测的体内因子。然而这些敏感人群始终是少数,大部分人对气压的变化并不会有特殊感应。另一些极端天气条件则可能让我们都更明显地受到影响,比如温度急剧变化。除非我们找到基础设施方式来调节环境温度和我们的身体系统,以维持正常的核心体温,否则我们的身体将被推到耐力极限和崩溃的临界点。


与现代生活中的其他日常危险相比,极端天气造成的死亡人数相对较少。但是,随着当今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在全球变暖不断加剧的情况下,由极端天气招致的死亡人数可能会增加。在科幻小说《未来部长》中,金·斯坦利·罗宾逊(Kim Stanley Robinson)想象了发生于2025年的故事情节,这个故事以主人公在北方邦一个小镇的湖中被发现为开端——他是一场导致印度数百万人死亡的致命热浪的唯一幸存者。这个开场场景中隐含的观念是,我们中的较少人将能够逃脱这些来自极端天气的无差别威胁,这些极端事件将使我们都处于象征着生死关头的生理阈限边缘。


罗宾逊所虚构的场景在其破坏的规模和范围上,似乎过于戏剧化和不切实际。尽管我们倾向于否定一个“2000万人死于一场热浪”的近未来,但他的叙述仍然在提醒我们,极端天气事件经常会呈现出现实中不太可能发生的情况,甚至超出了我们环境控制和想象的限制。


黄美仪,是一位跨学科的学者和作家,她的研究兴趣包括对城市和建筑环境的批判性观念、从1960年代开始的当代建筑和设计史、女性主义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以及当代媒体理论和文化。她曾为《Architecture_MPS》和《Cultural Politics》等杂志撰稿,并参与了《Climates: Architecture and the Planetary Imaginary》一书。她目前的研究探讨了“智能”和“可持续”城市未来的设计和技术导向的历史和意识形态,特别是与持续发生的全球生态危机相结合的情况。她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获得文化研究博士学位,并在新加坡管理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任教。她还是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AICA)新加坡分会的成员。


龙星如(b.1990),是一名独立策展人,写作者,博古睿学者(22-23),业余无线电操作员,其研究关注中国的科技基础设施,技术的心理地理以及天文学。她曾策划过多个与科技有关的展览,如“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莉克莎”(现代Blue Prize策展人奖),“他山之石,新代理人”(PSA青策计划大奖),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科技艺术板块“大地热流:回到太阳时间的访客”,《中国国家天文》首个艺术展览“步天歌”,上海天文馆“宇宙考古”等。担任ISEA电子艺术研讨会国际评委及计算机图形学会议SIGGRAPH ASIA艺术板块国际评委。研究发表于瓦尔堡研究所,伦敦大学学院高等研究院和ZKM媒体艺术中心等。2021年,她发起了“端口:云下贵州”项目,这是一个关于中国科技基础设施的长期调研和策展项目。 个人网站:irislong.xyz



1. Ralph Ellis and Eric Levenson, “California City Hit by Series of Weird Weather Events, Including Tornado and Hail,” CNN, https:// www.cnn.com/2019/09/29/us/davis-california-tornado-trnd/index.html (accessed May 17, 2021).

2. Neil Smith,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Natural Disaster,” Items (blog), https://items. ssrc.org/understanding-katrina/theres-nosuch-thing-as-a-natural-disaster/ (accessed May 17, 2021).

3. “Engineers Faulted on Hurricane System,” The New York Times, https://www.nytimes. com/2007/07/11/us/nationalspecial/11corps. html (accessed May 17, 2021).

4. Richard B. Alley, Kerry A. Emanuel, and Fuqing Zhang, “Advances in Weather Prediction,” Science 363(6425) (January 25, 2019): 342-344,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v7274.

5. IPCC, “Managing the Risks of Extreme Events and Disasters to Advance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https://www.ipcc.ch/ report/managing-the-risks-of-extreme-eventsand-disasters-to-advance-climate-change-adaptation/ (accessed May 17, 2021).



本文节选自《天气之语》

请支持购买本书阅读全文



图片拍摄及制作:音和




☀️🌪🌫



🍑
https://m.tb.cn/h.5A7stdx?tk=0K3UWq3Fs6N


「假杂志」


透过图片、影像、文本、声音等介质关心本地和世界

杂志/出版/空间/活动

以实践表立场,示在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