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极致投资体验”的路很难,但我们离梦想越来越近
想要实现这个梦想,其实并不容易。我们以前的业绩也做得还行,熊市期间(2007.7.30—2014.9.30),我们的年化收益在8.83%左右(同期沪深300是-7.86%);牛市期间(2014.9.30—2016.12.30),我们做到的年化收益在28.55%左右(同期沪深300是14.27%)。
但这样的业绩,给投资者的体验,我觉得还远达不到“极致”。因为,在熊市期间,我们虽然完美的躲过了2008年的灾难性下跌,但却错失了2010年的中小板和2013年的创业板这两次结构性大机会;在牛市期间,我们虽然抓住了市场每一次风格转换(从周期股到成长股,再到消费股),获得了超越指数一倍的收益,但却没能避过其中2015年因流动性冻结带来的股灾。
因此,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要尽力克服前面的种种遗憾,最终让长期信任我们的投资者享受到“极致的投资体验”。有人或许会怀疑我们,是否能够做到这一点?当年我或许会不敢确定,而现在,我认为,我们非常有希望做到。
第一个原因,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好投资方法。
我们在长期的资产管理实践中发现,中国的投资者喜欢“绝对回报”的意思不是指在投资期间不能出现亏损,而是指希望在卖出的时候赚钱,而且能够充分享受资本市场的收益(否则,大家干吗不全部放定存,那才是妥妥的绝对回报啊)。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统计,投资者持有星石产品的平均持有期是23个月。因此,我们的投资目标最终就锁定在力争让客户在平均持有期结束的时候,尽量不亏损,同时只要市场条件允许,就挣远比市场平均水平更多的钱。我们把这种需求,叫做“中国式绝对回报”,也就是“中长期绝对回报”。
2013年初,我们根据这样需求,把我们老的投资方法重新优化了一次,小规模实践了一年多,2014年四季度,我们选了一个牛市启动的起点,开始全面实践。
这个方法是否有效呢?我想给各位投资者做一个自2014年开始满仓以来的投资回顾。在2014年四季度,我们投资方法实践很成功,我们买了券商保险等周期股,准确的抓住了那轮疯狂上涨的起点。2015年上半年,我们的投资方法依然有效,我们逐步把周期股调整到了成长股上,当时半年就获得了超过100%的回报。
但当时也有不完善之处——我们在投资方法的运用上没有重视一个问题,就是调仓的坚决性。2015年1月底2月初,大盘开始风格切换时,我们换仓的节奏比较慢,基本上是跨越左右侧逐步调仓,而不是在左侧坚决换仓,当时市场虽然在下跌,但有充足的流动性,这样做没有太大问题。
但在2015年2季度的时候,根据我们的投资方法,我们要把仓位从成长股为主切换到消费股为主,我们仍然打算采用逐步调仓的节奏。问题来了,我们的调仓刚刚开始不久,市场的流动性被冻结了,所有的股票天天跌停板,根本无法实现逐步调仓。老实说,当时我们也被打蒙了,我们甚至开始怀疑投资方法是否真的找到了。
幸好,我们没有在股灾的底部砍仓,同时把仓位基本配置到当时弹性最好的成长股上,没有错过当时超过30%的反弹。
后来我进行了冷静的思考,我发现,我们的投资方法还是靠得住的。假若我们在2015年2季度非常坚决的左侧换仓,那我们手上将是白酒等一系列优质消费股,这样,我们会在2015年上半年稍微少挣一点,同时在股灾期间少跌一点,但我们的产品净值会在2016年就再创新高,也能够满足投资者的“中长期绝对回报”。
因此,在我们后来的投资方法实践中,使用了坚决的左侧换仓策略。2015年股灾底部以来的反弹过后,我们判断,2016年市场风格将从成长转价值。因此,我们早在2015年11、12月份,就把手上成长股为主的投资组合坚决的切换到了以消费股为主的组合上了。
2016年初,我们的投资方法经历了“熔断”式股灾的新考验,我们调仓后的投资组合同样因为流动性危机也出现了同步下跌,但和我们预料的一致,半年左右(7月份的时候),我们的组合就完全涨回来了,而各种指数还下跌超过10%。
通过反复的投资回顾,我认为,也许,我们的投资方法还存在着继续优化的空间,可我们的方向绝对是“对头的”。
第二个原因,适合我们投资方法的团队日渐成熟。
投资团队上我们坚持自己培养,这种方式在星石成立初期的时候见效比较慢,但一旦公司投资体系完善后,基金经理的成材率非常高,目前我们的研究员平均18个月就能够对公司投研体系产生价值,其中佼佼者需要的时间甚至更短。我们去年买的白酒股就是我们一个入司不到一年的研究员协助挖掘出来的。
目前,公司投资研究人员有50人左右,其中12名基金经理,除了公司初创时的几个研究员以外,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我亲自从清华、北大等名校毕业生中挑出具有投资潜质的,并且按照公司的投资方法严格培养出来的。这样一个投资团队,是为了我们的投资方法量身打造的,这二者是实现“极致投资体验”缺一不可的条件。
第三个原因,发展了近10年,我们终于拥有了媲美公募的投资研究平台。
星石投资这些年以来,推出了50多只阳光私募产品,和中信、中金、申万等15家左右的主流的研究所都实现了深度合作,为公司投资研究团队的投资视野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另外,星石投资的规模也早早超过了百亿,公司投资研究团队和上市公司的交流也比较充分。而所有的这些,都为我们的投资方法的实践提供了可持续性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