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系统的组织理论从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出发,即无论是个体的还是协作的行动,都受到追逐私利的动机所驱使,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途径是提高效率,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组织就是人们获得效率的最有效的手段和工具。
科斯认为“自由”的市场并非没有成本——交易过程本身是有成本的,在真实世界里的市场机制并不免费,交易费用为正,而“企业”组织正是由于节约交易费用而存在。在市场上,资源的配置是由非人格化的价格来调节,而在企业内,相同的工作则通过权威关系来完成。二者之间的选择依赖于市场定价的成本与企业内管理协调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
威廉姆森将科斯提出的基本思路重新梳理,并将其扩展开来。威廉姆森用了有限理性——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少数人合作两对概念用来比较组织的条件下交易成本的节约。
组织是一种保护经济上的脆弱关系的非常有效的机制
(斯科特,2011)。交易成本理论将组织的起源解释为,
组织是人们在不确定状况下支持决策和在有限交换状况下压制机会主义的手段
。
总起来讲,
组织,这样一种人类协作方式的出现,从效用的角度可以概括为,是为了协调和控制复杂的管理和技术工作,以及满足交易不断增加的需求
(张银岳,2008)。
人们形成组织是出于提高效率并最终取得更多净收益的理性考虑(
也就是说每个个体加入组织后得到的收益大于它个体单干时的收益
)。
成立组织的根本动因有两条──降低成本和增加收益!
从整体意义上讲,人类只有成本,没有价格,因价格是被内化的。这个降低的成本就是交易成本,这就是个体没有选择自由的市场机制来进行交换,而形成组织的原因。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如果做生意的话,只要是长期往来,你会选择个人还是某个公司呢?肯定你会选择一个机构,你知道这样合作起来会省很多事、方便很多,成本会比较低。否则的话,如果只是某个人,他跑哪里去了你都可能不知道,而且跟他合作的保障性是比较差的。
在个体层面,其实也是一样的,哪怕他单干,其实今天我们说的“单干”更多也不是指一个人干了,是指这个人自立门户了,不在原来的单位干了,他还是会自己去成立个什么组织的,或者工作室、或公司,大小不一样而已。
原始人为什么喜欢联合起来打老虎,而不愿意个体单干?很简单,因为一个人单独行动的时候,通常只有喂老虎的份;而众人分工协作,就有丰富的美餐。按照这个概念来讲,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定是有问题的,自己动手,可能解决温饱,但怎么可能丰衣足食呢?
人的需求是多样化,但个体拥有的禀赋和能力是不一样的,在联合打老虎的例子里面,有人可能比较擅长射箭,有人擅长探路,有人擅长观察……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他肯定要找到一个适合他的组织,加入进去,这样他就有用武之地,他也能通过他的优势得到更多回报,并且是相对稳定有保障的。所以今天,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专业化的组织,它就是给各种专业人员提供了这样的组织保障,这也就是威廉姆森所说的资产专用性。比如一个会计师,如果他要自己去开发业务,自己跟客户洽谈、签合同,自己审计,什么都自己搞。首先他这样做专业性保障不了,还会把自己累死,同时万一谈不成业务,他就没饭吃了,可如果他有个组织的话,那就不一样了,他可以安心的做好审计工作,不用担心其它。所以他必然会选择加入某个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机构。
人其实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了。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更多的把人说成是经济人,
所谓的经济人的含义就是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
而不是等同于我们说的“自私自利”
。因此,做事情还是要理性的,这个理性最终是要落在对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上面。
人生的过程、生活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取舍的过程,不断地取舍实际上就是在解“不等式”。这个“不等式”能够让它后面产生的结果大于零,然后开始考虑采取行动。
所以说,人们形成组织是出于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不是它的目的,提高效率是手段,它最终是要取得更多收益。如果能够做到这一步,组织就成立,反之则解体。组织的成立是因为个体的聚集,这个组织的解体也是因为个体的离散了。聚也好,散也好,搞来搞去就是利益这根纽带。
在现实世界里,所有的东西就都要落实到利益上面来。
实际上到最后情感也是一种利益,无非是这种利益不是用货币的形式来表达。
为何有人会产生强大的精神依赖?就是因为他觉得这个东西对他有用,他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好处,因此都是利益。组织就是利益的共同体。
天下有没有不散的宴席?只要做到利益不散,这个宴席就不散。如果利益散了,这个宴席就怎么样啊?一定散。因此我们制定的所有政策,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你制定的政策最少不能让他的既得利益受到损伤,否则,这组织一定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