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绝”应声而来,资本市场震荡下行,海内外风声鹤唳,年初专家们说的经济复苏,到底真相如何?
2018下半年,我们该何去何从?
国际:美国复苏最为明显
自08年危机后,全球经济“脱虚向实”,走向由制造业引领的复苏路径。
▼发达国家复苏最为明显
发达经济体的复苏,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新兴市场的需求扩张。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全球最大的原材料需求国,中国的需求扩张,给予了至关重要的复苏动力。
以美国为例,美国这轮经济复苏的加速,很大程度上源于美国对中国出口的扩张(具体见下图):
▼美国经济复苏比较
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加速,提升了美国制造业景气,随后带动了中国对美国出口,其他发达经济体无外如是。
可以说,中国在这轮经济复苏中,至关重要。
但中国这个火车头的动能,在2017年已经明显减弱。
受制于房地产调控,以及对地方政府非正规融资的清查,地产和基建投资这两个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引擎已经明显减速,令中国经济的内需走弱。
我国内需的走弱,已经在国际贸易数据中体现出来,美国对中国出口增速从2017年年初就开始回落,按以往经验,不出一年,美国制造业PMI也会触顶回落。
中国的内需持续走弱,而美国的内需还在扩张之中,这使得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在2017年明显扩大。
这完美“打脸”某位总统上台之前的“誓言”,也成了他拿我们开刀的导火索。
解决方案:扩大内需
作为经济复苏火车头的中国,实体经济增速已经开始放缓,已经开始接近尾声。
这种时候,为了确保宏观经济平稳运行,我国选择在去杠杆的同时,扩大内需。
一方面,中国内需的扩张也有利于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增加,可压缩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降低中美贸易战的几率。
另一方面,扩大内需增加消费需求、降低对投资依赖,正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意。
4月23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我国时隔三年再提扩大内需,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注意“持续”这个词,说明扩大内需是长期的战略,有助于提高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对于扩大内需,政策很难回到过去的老路上面,刺激投资、货币放水发生的概率较低,这与会议强调的“三大攻坚战”经济去杠杆的精神相悖。
那么内需扩大的着力点应该在哪里呢?
扩大内需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消费 一种是投资
从国民收入核算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我国要么需要通过增加消费,来降低储蓄,要么需要让国内储蓄,更多地流向国内投资。
看投资:
从历年走势来看,投资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18Q1资本形成对GDP同比增长的贡献为31.3%,2017全年为32.1%,去年同期为19.2%,随着基建增速的下降,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力短期难见提高。
看消费:
最终消费支出的拉动保持稳定,2018Q1消费对GDP同比贡献77.8%,2017全年58.8%,不论是内生动力还是外在政策环境,消费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持续提升。
同时,将精力集中在消费层面,也符合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去杠杆的内涵。
大消费板块业绩支撑,三四线消费升级加速
今年虽然整体A股业绩出现增速下滑现象,但消费中的餐饮旅游、纺织服装、食品饮料以及医药业绩增速都处于景气上升走势,且ROE稳步提升,是业绩配置的主力品种。
从2017年一二线消费回流,到2018年三四线消费大幅提升,本轮消费复苏呈现出范围更广、跨度更大、 更具韧性的特征,因此体现出更高的稳定性和更强的持续性。
麦肯锡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城市家庭消费中产阶级及以上占比将大幅度提升,预计2022年达到81%,成为中国消费升级的最主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