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因为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如果不想错过文章,
记得将我们设为
“星标”
,
多点文末右下角的
“
♥
”
,
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
星标方法
点击上方
马靖昊说会计
进入
主页,再点主页
右上角
"..."
,
选择
“设为星标”
(账号旁显示五角星⭐标记表示成功。)
大家都知道,企业核算净利润的公式可以简化为:收入 - 成本 - 工资费用 - 利息费用 - 税收费用 = 净利润。净利润是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也是衡量企业经营效益的核心指标。
但你是否想过,这个公式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宏观逻辑?
今天,就来聊聊马靖昊提出的
“毛利分配论”。
如果我们对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移项,可以推导出:
毛利(收入 - 成本)= 工资费用(职工) + 利息费用(债权人) + 税收费用(政府) + 净利润(老板)。
这个等式揭示了企业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总量如何在职工、债权人、政府以及老板之间分配。从这个角度看,毛利不仅仅是企业经营的初步成果,更可以称之为“宏观利润”。
第一波是员工劳务费,第二波是银行利息,第三波是政府税收,最后剩下的才是老板喝的汤。
如果企业的净利润为负,也就是亏损,那就意味着老板需要自掏腰包,填补职工、债权人和政府的分配缺口。
这时候的毛利分配论,
活脱脱成了老板补贴全社会的慈善榜。
从这个分配关系可以看出,
企业的毛利实际上是企业为社会创造的总价值,而这些价值最终流向了职工、债权人、政府以及老板。
但只有老板承担着亏损的风险,其他三方都旱涝保收,因为
职工工资不能少,银行利息必须付,税收更是不能少,最后老板自己掏腰包填窟窿。
举个例子,假设某企业毛利为1000万元,其中工资费用为400万元(职工),利息费用为100万元(债权人),税收费用为300万元(政府),那么老板的净利润就是200万元。如果企业的净利润为负,比如亏损100万元,那就意味着老板需要额外拿出100万元来弥补分配缺口。
通过“毛利分配论”,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企业价值的流向。
无论是职工、债权人、政府还是老板,
都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参与者,不存在“剥削”关系。
毛利分配论反映了企业和社会的真实关系,表达了老板在企业经营中的风险与责任。
毛利分配论让我们从更宏观的层面理解企业的价值创造与分配,不仅关注企业自身的经营成果,还看到了企业对社会各方的贡献。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洞察企业家在经济社会中的角色与作用。
全文完,感谢您的阅读,请收藏转发,顺手点个“赞”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