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来,汽车已经是3·15晚会的“常客”。
无论是西安奔驰女车主坐引擎盖哭诉、上海车展特斯拉女车主维权,还是数不胜数的产品投诉、车主联名信等,桩桩件件都表明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有待重视。那么今年央视3·15晚会预计会有哪些看点?我们接下来就给大家预测一下。
2023年年初,特斯拉率先打响“价格战”第一枪,至今为止,“价格战”的硝烟仍然弥漫车市各个角落,甚至愈演愈烈。例如,龙年开工不久,比亚迪率先宣布降价,包括秦PLUS、驱逐舰05、汉、唐、海豹等多款车型在内,均新增荣耀版车型。
其中,秦PLUS起售价低至7.98万元。
产品降价,虽然能提振车企销量,消费者也能以更低价格入手心仪车型,本应是皆大欢喜的事情,但在老车主看来,该行为是无情的“背刺”。
至此,在“价格战”的厮杀声中,夹杂着车主投诉、维权的“呐喊”。例如:
2023年年初,特斯拉Model 3/Model Y大幅降价,引发老车主到线下门店集体“维权”;
同年3·15前夕,长安深蓝宣布降价4.2万元,引发老车主进行多次大规模维权;
同年10月,魏牌蓝山、别克E5因“保价协议”风波登上投诉排行榜前列;
跨入2024年以来,比亚迪驱逐舰05、小鹏G6、五菱星光、极氪001等车型都因“降价增配”问题,遭到车主维权。
尽管“提车就降价”的行为触怒了不少老车主,但从近两年车市情况来看,车企降价也是被迫无奈,正如李想所说:“降价不一定能带来盈利,但可以打击对手。”面对老车主的维权诉求,部分车企也会对近期提车的用户给予相应差价补偿,或赠送一定权益。
另外,通过“保价协议”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车企与老车主之间的冲突。
不过,无视“保价协议”的车企,难免会被3.15“聚光灯”所照射,例如上述的魏牌等。
降价只是车企应对“价格战”的方式之一。为了引起消费者的注意,2023年车市营销浮夸风日益严重。
诸如“500万以内最好”、“1000万以内最强”、“50万以内性价比最高”等说辞屡见不鲜,令人眼花缭乱。
随着“最好”、“首个”等用词成为常态后,车企的营销战略再次升级。
过往,传统车企常常以销量作为宣传亮点,毕竟庞大的销量意味着市场已经对产品经过检验。然而,对于初出茅庐的新势力车企而言,想要令新品一炮而红,唯有另辟蹊径,如鼓吹订单。
问界M7 72小时订单破6万、理想L9订单量宣布超50000、阿维塔11订单量超20000、小鹏G9 24小时订单达22819台......
一片喧嚣声中,产品的真实订单究竟有多少?
这个答案,或许只有车企自己知道。不过,鼓吹订单的方式确实能够带动产品销量,一方面可以制造产品热销的紧张气氛,引发消费者下订,另一方面则是赋予产品受到市场欢迎的形象,令消费者主动去了解产品。
最终,
不少用户反馈称,
雷人的“言论”、浮夸的订单背后,是产品存在“以次充好”的问题。
除鼓吹订单以外,新能源汽车续航虚标、产品配置与宣传不符等,同样处于汽车营销“浮夸风”的范畴,其目的是诱导哄骗消费者买单。
例如,
被称之为“网约车之王”的广汽埃安,旗下热销车型AION Y的投诉中,与“续航虚标”相关投诉高居不下。
当车市营销刮起“浮夸风”、“虚假风”,无疑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
。另外,以理想、问界为代表的车企凭借着“敢说敢吹”宣传方式,带动产品热销时,务实的车企却在宣传中屡屡吃亏,甚至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给行业带来恶劣的影响。
正如部分业内人士所说,之所以车企们敢说“大话”,根本在于市场处罚力度不够,甚至未得到相关部门重视。不过,
今
年1月26日,央媒《经济日报》点评,一些新能源车企的营销手法已经失控,使用夸张言辞宣传产品,并着重批评“遥遥领先”口号。
基于此,今年3·15晚会或成为车市发展的一大“转折点”,不排除部分营销浮夸的车企被公开“处刑”。
降价、营销浮夸等,均是车企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生存的手段
。比这些“手段”更可怕的是,“退市潮”正席卷身处末尾的车企。
仅过去一年时间内,多家车企接连“暴雷”。
雷丁汽车于2023年5月申请破产、爱驰汽车APP在2023年5月停止服务、威马汽车2023年10月申请破产重组、广汽三菱11月官宣退出中国市场、高合汽车于2024年2月宣布停工停产6个月。
除广汽三菱以外,新势力车企退市、倒闭的背后,意味着大批茫然的车主售后无门,用户基本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以威马汽车为例,作为最早一批新势力车企,其用户也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但最终却被螃蟹夹手,令人唏嘘。
临近3·15权益日之际,不少车主不得不发问,是否有必要出台相应政策,至少保证车企在退市后,依旧可以为车主提供基本的售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