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霍老爷
人丑本该读书,嘴贱偏生话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阑夕  ·  晚安。-20241125225738 ·  2 天前  
奴隶社会  ·  麦琳谜题背后的真相……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霍老爷

惨烈肉搏,上海幼升小家长之困

霍老爷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5-11 06:53

正文

一对渴望让孩子通过上私立小学

改变孩子乃至整个家庭命运的父母

当然得交出他们能够交出的一切来换



 1 


从天价摇号学区房的战场厮杀中还没恢复过来的家长们,上周末又一次被上海某民办小学的幼升小家长面谈日上的问卷调查题目重击。


除了碾压智商堪比国考难度的逻辑题目之外,让他们更加束手无策的是学校对于孩子上至祖父母的学历清查。除此之外,部分学校对于学生家长还设有面试,对于家长的要求除了智商学历之外,还有身材。



看到这里,霍老爷看了看自己200斤的体重,感觉自己受到了1万点暴击。

上小学竟变得如此之难,我还清楚地记得,我的小学初中高中几乎是无缝衔接,绝无今日之惨烈的阵势。


没错,小学是很好上的,但是新闻所及的小学,是一家优质的私立小学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让上小学这件事对每一个适龄儿童来说,都是可以做到的,即便是家庭困难的小孩。我记得早在五六年前,对于公立小学的补贴已经几乎可以覆盖学生的大部分学费了。想上一个小学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但是与公立教育普及化同时进行的,是私立教育的兴起与壮大,也就是这群80后家长挤破脑袋想让孩子进去的学校。无论公立学校再怎么普及,优质的私立学校却总是有限的。一所私立学校可以提供的优质资源和教育环境,和它的管理成本相对应,于是,高昂的学费,让大部分人触不可及。


而在面对一种有限的优质资源之时,每一个理性人都会竭尽全力去争夺这个资源,这本就是生存之常态,日光之下并无新鲜事。


上海小学对家长的考试,是一种规避政策的“曲线救国”。此前,上海市教委明确要求,民办小学和初中在面谈环节中,严禁举行纸笔测试或学科考试,应当注重对学生好奇心、关注度等学习品质和社会适应性的考察。且面谈仅限一轮。有家长解读,两所小学此举是绕开现有政策,改“考家长”。


一种优质资源的门槛可以有多高?这种门槛,从高昂的学费,以及附加的学区房,到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考核,上升到不得已的对家长的考核,甚至是对家庭历史沿革的考核。没有想不到的,只要能拿出来跟人比的,都得拎出来跟竞争对手来比一比。这竞争惨无人道,但实际上,竞争从来都是这么残酷。




 2 



在奴隶社会筛选奴隶的标准非常简单,就是身材和体格,能够好好干活身体健壮的奴隶,就是优质的奴隶。毕竟奴隶们为了争取一份摆脱饥荒的工作,自身可以提供的禀赋,也只有体格了。尽管成为奴隶主的奴隶并不是什么乐事,但至少,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摆脱饥荒致死的可能性。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花了34年,从20岁到54岁,用尽几乎是一生的黄金岁月,去考举人。在对范进这等投入的唏嘘不已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清醒的看待清朝以及封建时代官本位的原则。考上举人成为官老爷,是那时社会上最为优质的资源。当官之后意味着光宗耀祖,阶级的提升。那时候当官比有钱更加重要,一个七品芝麻官可以穿官服,但是明末之前,再有钱的商人也永远只能能穿布衣。可想而知,为了得到官员这一优质资源,有钱的可以捐官,没钱的就用尽一生来考科举,他们心甘情愿的置身于优质资源的筛选之下,也拿出一切可以用以肉搏的禀赋来竞争。

 

作为优质小学资源的竞争者,尚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小孩子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资源用来比拼。另一方面,他们其实也不能清晰的知道一所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的具体差别究竟是什么,这个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者实际上是这些孩子的父母和家庭,这群经历了社会残酷竞争,深知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原则的家长。


这群家长大多是80后,他们见证了市场经济繁荣下竞争成为常态的市场规则,他们见证着招聘市场上原本本科学历就可以轻易搞定的职位对学历的要求变成了名校研究生,而这个研究生的本科学位还得是一所985学校。他们也清楚地知道孩子成长所接触的环境以及所受的教育能够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多大的影响,所以即便是天价的学区房,也要咬牙去买。


作为筛选的一方,优质资源的筛选标准也日益严苛,原本的私立小学只是价格稍贵,不涉及如此复杂的筛选标准。而推动这一入学代价上升的,是需求的增加。能够满足原先标准的家庭越来越多,即便贫富差距在增加,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基本步入中产的家庭在增加,就如同现在大学生也越来越多。


资源是有限的,所以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方法就是,提高准入门槛。一个家庭能有什么可以拿出来比的,无非是家庭资源,比完孩子父母的财力智力和外型,再顺带比一比孩子爷爷奶奶的教育背景。


竞争很残酷,竞争失败的人叫苦不迭,但是,总是有能够满足对应标准的有限的人群最终享用了这一资源。


比较总是相对的,相对靠前的人,就赢得了这一场战争。适者生存这一准则,亘古未变。即便是取消了“211、985学校”的头衔,招聘单位总还会想出其他标准来筛选竞聘者;即便是不许对孩子的入学考试采取纸笔测试形式,学校也会另辟蹊径对家长进行考核;即便是能够过分数线名校申请者越来越多,学校也会从才艺、礼仪、体质和谈吐等方面再一次对竞争者进行下一轮筛选。

 



 3 



竞争本无人道而言,若要参与这一肉搏,势必要拿出一切可以拼的禀赋,这和远古社会的人吃人没什么不同。不过好在,社会的进步就在于,很多原先有限的资源的供应在不断增加。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曾经一度稀缺的资源已经变得越来越无准入门槛,比如普通的教育资源,比如,发言权。


自媒体就是典型一例,毕竟如果没有媒体资源的普及,这一被视作惨无人道的新闻,也不会出现在普通人群眼中。就好像在我小时候,我父母几乎没有意识到私立小学这一说。


有限的资源永远有限,随着社会进步,优质资源的种类在增加,但供给始终有限,而最优质的资源也必然要以最高昂的成本换取。


一对渴望让孩子通过上私立小学改变孩子乃至整个家庭命运的父母,当然得交出他们能够交出的一切来换。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三四线城市的人会拿着很多钱去疏通关系,换取一份安稳但收入甚至远不及他们花的钱多的工作。


这样的人被知乎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喷成没有远见目光狭隘。我能理解,他们的确目光狭隘,因为他们也没想过去看外面的世界,北上广的繁华以及痛苦,他们只是拿出自己能够付出的代价,换取他们眼中最为优质的资源,安稳持续的工作。


《人民的名义》里,陈海的儿子为了获取一个足球队上场资格就要贿赂球队队长,而这个现象并不是周梅森胡编,真实的世界里要残酷得多。当年的中国足球黑幕揭开之时,人们才知道,有些小球员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打上主力,母亲甚至要和教练陪睡。


而这与那些拼尽所有资源去疏通关系的人有什么区别?


当然在送孩子进私立小学的家长眼里,发展和教育资源是最为重要的,那么这场不可避免的肉搏,要比的当然也是他们能够付出的最高成本。


既然选择去拼抢,就别说竞争残酷。我们注定生在一个资源不够丰富的国家,而又生逢一个不那么高歌猛进的时代,争,是我们的宿命。





后台回复“100”获取正确的世界观打开方式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并关注

与我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