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的游历之后,孙中伦回到学校完成了学业,并将要赴剑桥大学攻读社会人类学硕士项目。这是看上去“回归正常”的选择,但也许只有他自己才最能感受到不一样,他说从前学思想史,“学虚的东西太多了”,他想去了解具体而非抽象的东西,而这一年的经历也确实让他确信,“去了解具体的人是一件正确的事情,是我应该去做的事情”。
这种坚定是最重要的收获之一,他说这代表的正是“价值的确立”。而他体会到的是,想能够真心诚意地相信某种价值,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需要做蛮多工作,需要更多地接触他人,感受其他的可能性。然后在许多可能性中对比一下,自己判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再去真心诚意地相信你认为是对的东西”。
从自我生成的问题,往往不能从自我中得到解答,反而需要突破自我的限制,需要向外走。但是休学,游历,是找到自我,确立价值观的唯一方式吗?当然未必,而且还需要警惕,寻求更多的经验并不等同于旅游,而离开现有的生活路径,一旦失去了智性的内核,就成了单纯的逃避。
《逃避自由》
作者: [美] 埃里希·弗洛姆
译者: 刘林海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年6月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论述,获得自由后人可能陷入“无能力及孤立的不安全状态”,所以只有自由还不够,还需要有自发性才能使自由成为积极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