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战略前沿技术
【战略前沿技术】紧紧围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双轮驱动,聚集前沿科技以及孕育产生前沿科技的政策环境、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等,密切追踪科技前沿热点,敏锐捕捉战略前沿技术,传播前沿科技资讯。欢迎点击订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iPhone将可预估充电所耗时间#】科技 ... ·  昨天  
新浪科技  ·  【#比亚迪发布2024员工持股计划#,总人数 ... ·  2 天前  
新浪科技  ·  【#目前国内电竞俱乐部大部分亏损#】#Fak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战略前沿技术

美GMD系统验证新能力,或将严重加剧战略失衡

战略前沿技术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6-19 23:41

正文


美GMD系统验证新能力

或将严重加剧战略失衡

远望智库特约军事专家 岳江锋

作为美国最重要的战略反导系统,地基中段防御(GMD)系统肩负着保护美国本土免遭远程或洲际导弹攻击的重任。5月30日,该系统在太平洋上空成功开展了一次拦截试验。这次试验被美导弹防御局长詹姆斯·叙林称为“GMD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实现了两个关键的“首次”:一是首次在试验中拦截了较为复杂的洲际弹道导弹靶标(以前拦截的主要是中程弹道导弹),使其作为战略反导系统的作战能力得到了初步检验;二是拦截弹首次使用了最新改进的“能力增强-2”(CE-II)Block 1型杀伤器,为下一步拦截弹性能改进和增加部署做好了铺垫。在此基础上,美国防部对GMD系统能力得出了更高层次的评估结论。


GMD系统拦截试验在激进部署思路的指引下曾屡遭挫折



地基中段防御(GMD)计划源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的“国家导弹防御(NMD)”计划。2001年布什政府上台后,为巩固美国霸主国际地位以及谋求自身绝对安全,开始加速研发并部署GMD系统,2002年宣布要在2004年部署可防御有限洲际弹道导弹攻击的GMD系统。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导弹防御诸多相关技术的有效性尚未得到验证,GMD系统的关键组件“地基拦截弹”(GBI)还处于样机状态,仅进行过数次受控条件下的拦截试验。

自2002年布什政府正式开启部署进程以来,美国用于GMD系统的发展经费已经超过1230亿美元。从1999年迄今,美军共对该系统开展了18次拦截飞行试验,其中9次成功,成功率仅为50%(如表1所示),GMD系统的作战效能因此遭到多方面质疑。尤其是在2009年以后的五年中,美军在GMD系统上共耗资350亿美元,但连续开展了三次拦截试验均以失败告终。即便之前于2008年底号称“成功”的那次拦截试验,也因为靶弹在试验中未能成功投放出诱饵,进而未能成功验证杀伤器识别真假目标的能力。

2016年7月,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三名物理学家劳拉·葛瑞、乔治·N·刘易斯、大卫·怀特联合撰写了一份题为《脱离监管——美国战略导弹防御系统的灾难性采办策略》的研究报告。该报告结合近几年GMD系统试验屡遭挫折的现实,对其发展中暴露的问题进行了详实的分析。报告认为,GMD系统之所以问题丛生,根源在于政治决策脱离技术现实,在“并行采办”、“先购买再试验”、“边部署边试验”、“紧急情况下可以部署样机系统”等激进思想的指引下,使其进入“试验-失败-查找原因-再试验-再失败”的恶性循环模式,试验成功的概率极端低下。

表1 地基中段防御系统拦截试验记录

试验

时间

代号

杀伤器类型

拦截成败

部署前的试验

1

1999.10.2

IFT-3

杀伤器样机(CE-0)

成功

2

2000.1.18

IFT-4

失败

3

2000.7.7

IFT-5

失败

4

2001.7.14

IFT-6

成功

5

2001.12.3

IFT-7

成功

6

2002.3.15

IFT-8

成功

7

2002.10.14

IFT-9

成功

8

2002.12.11

IFT-10

失败

部署后的试验

9

2004.12.15

IFT-13C

CE-0

失败

10

2005.2.14

IFT-14

失败

11

2006.9.1

FTG-02

能力增强-1(CE-I)

失败

12

2007.9.28

FTG-03A

CE-I

成功

13

2008.12.5

FTG-05

CE-I

成功

14

2010.1.31

FTG-06

能力增强-1(CE-II)

失败

15

2010.12.15

FTG-06A

CE-II

失败

16

2013.7.5

FTG-07

CE-I

失败

17

2014.6.22

FTG-06B

CE-II

成功

18

2017.5.30

FTG-15

CE-II Block1

成功

注: IFT: 综合飞行试验;FTG:地基拦截弹飞行试验。


最新拦截试验成功使美军GMD系统能力作出新评估



在2009-2013年经历了连续多次失败的“消沉”之后,2014年6月22日,地基中段防御系统在代号FTG-06b的拦截试验中取得了久违的成功。由此,该系统拦截试验走出“阴霾”,再次进入较为平顺的新阶段。在这次试验中,靶弹是一枚从太平洋中部马绍尔群岛夸贾林环礁发射的中程弹道导弹。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此次试验所用的地基拦截弹配置了新的“能力增强-2”(CE-II)型杀伤器,也是这种杀伤器开始部署5年以来首次取得拦截成功。

2017年5月30日,在代号FTG-15的拦截试验中,GMD系统首次成功拦截一枚洲际弹道导弹靶弹。当天下午,试验团队首先从马绍尔群岛夸贾林靶场发射了这枚洲际弹道导弹模拟靶弹。“天基红外系统”(SBIRS)、海基X波段雷达和AN/TPY-2地基前沿部署X波段雷达等探测器探测和跟踪了靶弹,并将跟踪数据传递给“指挥控制与作战管理”(C2BMC)系统;C2BMC系统根据靶弹飞行数据,制定火控方案,随后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一枚“地基拦截弹”(GBI),在太平洋上空通过动能碰撞方式成功摧毁靶弹。本次试验耗资约2.5亿美元。

试验成功后,美导弹防御局长詹姆斯·叙林称,“此次试验成功拦截了一枚复杂的、具有威胁特性的洲际弹道导弹靶弹,是GMD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有鉴于此,美国防部升级了对洲际弹道导弹防御能力的评估。国防部在6月6日的备忘录中,对GMD系统防御能力做出了最新评估,认为其“在保护美国本土方面,演示了可防御少量带有简单突防措施的中远程甚至洲际弹道导弹的能力”。在此之前,自2012年以来国防部一直引用作战试验与评估局的结论,认为GMD系统只能提供“有限的”导弹防御能力。


杀伤器性能改进取得突破,促进年底部署目标的实现



在5月30日的试验中,地基拦截弹首次使用了“能力增强-2”(CE-II)Block 1型大气层外杀伤器(EKV),并取得了预期的试验效果。迄今为止,美军在阿拉斯加州格里利堡基地和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已部署了36枚地基拦截弹中,其中20枚配装了早期的“能力增强-1”型(CE-I,采用作战配置)杀伤器。这种杀伤器2004年开始部署,2007年首次取得试验成功,迄今已用其进行4次拦截试验,只有2次取得成功。另外16枚地基拦截弹使用的是CE-II型杀伤器,该杀伤器2009年开始部署,现已用其开展了4次拦截试验,也只有2次取得成功(包含最近这次试验所用的CE-Ⅱ Block 1型杀伤器)。

CE-I型杀伤器采用双色红外+可见光三波段导引头和液体姿轨控系统,导引头探测距离可达500~800千米,变轨速度约800米/秒。CE-II型杀伤器改进了红外导引头的性能,提高了目标识别能力,且具有更强的机动能力。2009至2010年,美军在三次拦截试验连续失败后,决定对存在性能缺陷的杀伤器进行重新设计。由此,CE-II Block 1型杀伤器应运而生,其研制工作始于2010年,旨在解决部件老化过时问题的同时,兼提高可靠性、可维修性,提高生产率等。

但事实上,CE-Ⅱ Block 1杀伤器只进行了有限的重新设计,最初设定的很多目标最终将由“重新设计的杀伤器”(RKV)实现。目前比较明确的是,CE-Ⅱ Block 1杀伤器要解决FTG-06a中出现的制导故障和FTG-07中出现的电池故障问题。此外,该杀伤器还将采用新型轨控系统,并对电气系统进行改进。当前,美军正按照既定计划积极推进GBI部署,将在今年底使其数量从36枚增加到44枚,后续部署的8枚拦截弹上将全部使用CE-II Block1 型杀伤器。


美军加速发展“一弹多杀”能力,或严重加剧战略失衡



据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导弹防御问题专家卡拉科指出,“利用两枚拦截弹对付一枚来袭目标”从数学上显然是不划算的。为扩大单发拦截弹的“战果”,导弹防御局正加速研制多目标杀伤器(MOKV),在一枚地基拦截弹上装备多个弹头来攻击多个来袭目标,这将使每枚拦截弹变成一种具备精确制导能力的“散弹枪”。按照原定计划,这种新型杀伤器将于2030年前后服役,而目前已将其列装时间提前到2025年。在导弹防御局2018财年总额度为79亿美元的预算申请中,其中2.59亿美元用于MOKV项目,用于降低技术风险,产品开发。

尽管美国防务官员没有透露加速推进这一项目的具体动因,但分析人士指出,朝鲜近期一连串的导弹试射是潜在的“催化剂”。朝鲜5月14日试射“火星”-12导弹,射程可达4500千米,能攻击美国关岛;29日,朝鲜再次从移动发射平台上试射了一枚中程弹道导弹,这是朝鲜一个月内第三次试射弹道导弹。美国国防情报局局长文森特•斯图尔特表示,如不加以遏止,朝鲜迟早会拥有足以攻击美国本土的洲际弹道导弹。分析家甚至认为,朝鲜正在发展可攻击美国的洲际弹道导弹,这些导弹可能具备利用诱饵“掩护”真弹头突防的能力。

卡拉科指出,这次拦截试验成功是对导弹防御怀疑论者的有力驳斥,他们一再坚持的“导弹防御系统无法保卫美国本土”的论断越来越站不住脚。同样,对于朝鲜金正恩政权来讲,此次拦截成功也是一个不妙的信号。据他假定,如果在实战中导弹防御系统具有50%的拦截概率,这将意味着目前已部署的36枚地基拦截弹(GBI)将可拦截18枚来袭的洲际弹道导弹。这很可能足以应归朝鲜和伊朗,至少近期内没问题。

据分析,美国战略反导能力的提升,在理论上可以降低主要战略对手核反击的效能,从而强化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尤其是“一弹多杀”型MOKV形成作战能力之后,现有的地基拦截弹将可拦截数倍于己的密集进攻目标,进而大幅抵消战略对手的核威慑能力,严重加剧战略失衡。另一方面,美国反导能力的提升,也将刺激其他国家加速发展战略突防技术,或者提升自己的战略防御能力,进而对国际安全带来新的冲击。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站 |反卫星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远望智库”聚焦前沿科技领域,着眼科技未来发展,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安全、知识产权等主题,开展情报挖掘、发展战略研究、规划论证、评估评价、项目筛选,以及成果转化等工作,为管理决策、产业规划、企业发展、机构投资提供情报、咨询、培训等服务,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