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绝对不算一个App控,但这几年高效率的使用心得,今天也能荟萃成一篇APP推荐和操作方法文,但这是第一波分享,也是我最近上班后用的比较频繁的APP。
下载APP的几个原则:
会尝试新的好玩的APP(玩过就卸载),但基本上用惯了的APP不会轻易更换;
会主动下载新工具类的APP,比如之前没有用过记录穿搭的APP,下载了stylebook后就会使用;
工具类APP是垂直领域,比如花艺APP就好好教花,下厨房就好好查菜谱;
猎奇APP范围宽阔一些,可以在上面搜到更多领域的信息等我记录后深耕;
喜欢让
APP跨界为我服务,比如一张封面图使用三个
APP来达到我想要的效果;
很多
APP不仅有表面上的使用功能,深度挖掘一下,它能更方便为你工作,比如手机自带的照片;
......
按照以上的原则,那么我会根据自己使用
APP的系统分解来说明。
下面两张截图是我使用很久的手机桌面,从涵盖的
APP到分类命名,可以看出整个逻辑系统。
作为一个爱拍照爱保存照片的人,想在手机里找某一张照片都无迹可寻,翻来翻去眼花缭乱。
手机自带APP:照片
我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新建相簿并命名。
1、根据写稿需求利用碎片化时间整理图片丢进去。
我最近写的两个话题:手机app和空瓶记。碎片时间拍照或者截图就直接丢到所属相簿,然后写推送时直接从里面找图片,写完直接把这个相簿删除。
2、遇到好的图片就会丢进所属相簿。
会建立很多个不同命名的相簿,然后将收集到图片直接保存进去。之后寻找起来也比较方便。
但是我发现一个问题:自带照片不能用文字描述,那对于一张照片的文字灵感记录在哪里?
于是我发现了一个APP:Curator
将图片分门别类储存,用文字记录你的图片灵感,搭建属于自己的图片博物馆。自由创建
Board,并给每个
Board一个主题,
Board 上又分成很多小方块,你可以在上面插入图片、文字和链接右下角按钮还可以添加描述。
除了常规图片记录,我还用作品牌知识的记录。比如我想对餐具品牌有所了解,所以没遇到喜欢的餐具,就会保存一张图片,并对这个餐具品牌进行简单的记录。可能现在认识的品牌不多,但厚积薄发,未来能够知道多少谁能给我设限呢。
搬运一个视频来为你解答它的强大功能。
我喜欢用垂直类型的APP来深耕自己的每个小爱好。就像在微博小红书发现的新鲜事,若想生根发芽那么就会找到一个专业的APP进行学习。
花艺插花💐APP:花田小憩&形色
现在我每周一花都是自己在花店顺手买回自行搭配,自我感觉自己随便把玩的能力也越来越好。形色APP主要是在路边遇到喜欢的花会扫一扫看看是什么品种。
除了说不清的审美提升之外,更多的是对花艺的了解。在花田小憩APP中,除了能学到不同品种的花,以及插花技巧,还有额外的颜色搭配。虽然是一种知识输入,但我从来没有正经在书桌面前用过它,反而随便打开看看的时间更多。
下厨做饭APP:下厨房
坚持做快手早餐也已经快2个月了,平时会在微博和小红书上面发现想尝试的菜谱,然后跑到下厨房看专业的步骤过程解说。
垂直的APP总是能让新手一目了然跟着步骤来尝试。我会将一些能带来灵感的菜单收录在“我收藏的菜单”,然后专门的早餐就会收进“周一早餐”栏目里面。
看电影APP:豆瓣&MARK
人的注意力总是很容易被吸引到各种新鲜事物上,以前我想搜索影单,可能查着查着就看到娱乐八卦上面去了,后来发现MARK这个专用于电影记录的APP,索性打开它来发现一些好看的电影。而且每部电影它也会告诉你可能在哪个视频网站上可以看到,是不是很方便呢。
然后就是用惯了的豆瓣,标记自己想看在看看过的影视剧。
一般我评判一部电影是否符合我想去看的标准,就是在豆瓣里面看预告和剧照,然后就是热评。
其实我现在用的修图拼图APP都很常见,但每个APP的滤镜用到极致后你就能发现添加滤镜的时候根本不会浪费时间,什么光线什么颜色挑什么滤镜就很容易。
修图APP:VSCO
VSCO有几百种滤镜可供选择,以前我也是每拍完一张照片就一个一个滤镜试用看哪个更适合,时间是浪费了,但其实滤镜之间没有很大的区别。
现在我就是一段时间内只用2-3种色调的滤镜,不管什么照片就只用这几种,然后自己在调节细节里面对于整体色彩的把控和增加颗粒基本就能出一张差不多的照片。
然后每段时间增加
2-3种色调的滤镜,时间一长,你对能用的滤镜基本都有一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