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文学与音乐的华丽缘,文人文化的又一座高峰。
近世中国,理学兴盛,在绝对、压抑的道德氛围下,词,是人们抒发情感与欲望的窗口,是弱者对强者的精神突围。
因此,这些错落缤纷、长短有致的语句,能够穿越时空,传唱千年,在今天依然唤起我们内心的悸动。
系列音频节目「中国原典通读计划」第10季:
《最美的音乐文学:宋词经典导读》
已在看理想App上线,点击「阅读原文」了解。
在这一季节目里,让我们与杨照一起,重返经典词作的诞生现场,细读中国最美的音乐文学。在平仄之间捕捉扩充心量的微光,在千年前的真情流露中,感受生命的丰盛所在。
讲述|杨照
来源|节选自《最美的音乐文学:宋词经典导读》
01.
弱德之美
诗和词有一项根本的差异,那就是诗是诗人用自己的身份、自己的立场写的,有的时候也会自己来吟诵。然而,词在刚开始的时候,绝对不是给写词的人唱的。词是要配合音乐,由专门唱歌的人拿去演唱的,而最常见唱歌人是职业歌女。
所以,“倚声新词”就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点,要写适合由歌女来演唱,可以唱得动人心弦的内容。
而在这一过程中,很明显,也很有趣的是,即使由男性来填词,都必须要转用女性的口气传达女性的心情,如果不是以女性身份、女性立场写成的词,就不会有歌女会愿意唱,也就没有办法流传了。
刚去世的叶嘉莹老师,她曾经用四个字来描述词的特性,叫做“弱德之美”,这四个字相当精彩。在叶嘉莹看来,词的特性就是“弱德之美”,除了这个“之”,另外三个字非常地重要。
第一是“弱”,词有一种婉约、孱弱,基本上它不是一个强者的文本,它表达的并不是强者的情绪,是从弱者的地位发言的特殊文本。接着是“德”,意味着弱不是当作应该要被摒除或者应该要被谴责的。
为什么称为“弱德”?意味着有一种正面去看待、去彰显“弱”这个性质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和从弱者的地位角度出发是同等重要的。
当然后面还有一个字叫做“美”,这是文学的表现,不只是要去肯定、彰显“弱”的地位,从“弱”的角度表现“德”,更重要的是还要有“美”,这是贯穿宋词的基调。
宋词有很多的变化,宋词的弱德之美推导它起源,那就是来自于歌女,因为唱歌的是女人。
但有意思的是,会特别喜欢听女人唱歌的多半是男人,因而最受欢迎的歌唱方式,是女人含情脉脉对着男人唱出思念爱慕的话语,听得男人神魂颠倒。
借由音乐的中介演示,这种歌能够突破既有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一般的主被动安排,表现出女性对男性的情谊和欲望。
所以,在这个领域中,最发达的是闺怨主题。
《清平乐》
闺怨,顾名思义是发生在闺房的私密空间当中,甚至是发生在女性自己的心里。但因为有歌,歌女能够将这样的私密情绪公开表达出来,在公开和隐藏的吊诡关系当中,产生了最大的诱惑、吸引力。
于是,“倚声新词”这个文类有着高度的暧昧性,由歌女来唱,来演出私密、思念。但那些歌词却往往出于男人之手,也就是男人的投射、想象,女人会如何欲望男人,需求男人,这个传统源远流长,从五言诗一直到近代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尤其是以宋词作为最高峰。
放在这个传统背景底下,我们就可以体会,宋代出现了李清照,为什么那么样重要?因为她是以女人的身份写女人的情感,把原来由男人代理、代言的状况给逆转过来。
从一个角度看,女人的心情由女人来写,这不是天经地义吗?然而,换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就知道,李清照为什么在她的词里面可以特别凸显弱德之美,包括美,这就是因为是由女人自身抒发出来的,而不是由男人、男性代理的。
02.
起起落落的纵乐时光
另外,因为来自于音乐、歌唱,所以词还有一项特性,那就是受到了歌乐场合的影响。在有歌宴的环境里,尤其是在男人有娶妾、召妓风气的时代或地方,最有利于词的开拓。
相对地,在没有这种风气,缺乏繁华、淫荡、享受条件的时代或者是地方,词就没有太大发挥空间了。
词在唐代因音乐而出现,接着进入到了五代,得到了进一步发挥的机会。
唐末到五代局势动荡,社会伦常约束持续地被毁坏,有权力、有资源的这些武人、武将,就更没有遵守伦常约束的动机了。
五代的时候,词的流行主要不在中原,而在战争破坏没有那么严重的后蜀和南唐。后蜀和南唐都地处偏僻,而且都有懂得如何逃避现实的国君,外面打得一塌糊涂,但他们还能够尽量关起门来过好日子。
南唐后主李煜就在文学史上成为留下经典词作的大作家。而他之所以能够有文学上的突破成就,就是从南唐那样一个荒淫的环境当中,熟悉了当时的歌和词,但是在他的生命当中最大的冲击,那就是他后来失去了皇帝地位,沦为宋朝降臣。
感于这种生活上的巨大差异,在彻底失去尊严的情况下,就将原本用来饮酒寻欢场合的词,转而拿来写他悲愤的心情,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词,因而就改变了词原来的轻浮、游乐的性质,让词有了可以存在深刻内容的可能。
《清平乐》
民国时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特别标举李后主,他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意思是在李后主之前,词是一种很狭窄、很有限的文类,写来写去只有一丁点内容。
李后主有效地开拓了词的领域,以他的作品改造了词写感情的方式,不只能够写不同经验所刺激出的情感,而且能够写不同层次的情感。
后蜀和南唐投降,这是词在宋代发展的刺激因素,尤其到了真宗、仁宗时代,国家安定了,城市快速成长,商业繁荣,这使得居住在城里的人拥有越来越丰富的生活。
03.
婉约?豪放?
宋朝等于是从五代的废墟当中兴起,对任何源自于五代或者五代时期所流行的事物,有着普遍质疑、保留的态度,甚至对应五代的武人乱象,宋朝新兴了讲究严格道德约束的理学、道学。
而词能够在北宋发展,一部分有赖于连
续出现了几位爱好音乐的皇帝,从真宗、仁宗,到神宗、徽宗,音乐的流传、曲调的传唱,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理学、道学对于象征五代遗风的词,从伦理道德上而来的反感。
到后来,正因为道学在文人之间越来越流行,气焰越来越高,态度也越来越绝对,反而使得部分文人需要有感情跟欲望的发泄出口。
皇帝支持,文人需要,所以就先将词当中比较香艳、干犯伦常的部分修整掉,留下相对比较柔美浪漫的部分。这就是叶嘉莹所说的“弱德之美”,这美被特意凸显得抬高,最关键的现象跟原因。
而给词带来重大变化发展的大家是苏轼。
李清照曾经在《词论》里说:“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占主着漓水于大海,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这句话讲的是什么?是夸赞晏殊、欧阳修、苏轼,这几个人有大才又有大学问,竟然来写词这种小把戏,这中间的规模、气量大小,简直就像是用瓜瓢舀出来的水和大海之间的差异。不过关键重点在于结语,用大才写小巧妩媚的词,结果写出什么?写出一堆长长短短、句子不整齐的诗罢了。
其实李清照要表达的是,这些人根本不会写词,尤其是苏轼,他写的不是真正的词,是变形的诗。
为什么不是真正的词?首先苏轼的词不协音律,他不管人家原来词牌的音乐长什么样子,只管词牌上的字句数和平仄,所以写了很多没办法唱,或唱起来很怪、很别扭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