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时可以去多远
未来的广州将实现大提速
三年后的广州会是什么样子
或许这份“广州蓝图”
可以带我们穿越时空
窥见未来
近日,广州市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广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广州要形成“五主三辅”八大铁路客运站的布局,衔接9条高铁、4条普铁,成为现代化特大型铁路枢纽;推动城际铁路直接接入中心城区,构筑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1小时生活圈;市内则大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11条续建线路、10条新建线路,到2020年实现“区区通地铁”。
到
2020
年,形成以广州、广州东、广州南、佛山西、棠溪站为主要客站,以广州北、南沙、新塘站为辅助站的“五主三辅”客运布局,远景增加增城站、机场站为辅助客站。打通广州铁路枢纽东西向通道,实现与粤东、粤西及环北部湾地区的快速交通联系。
到
2020
年,铁路运营里程达到
1815
公里,形成以广州为核心,对外放射的八大铁路枢纽战略通道。实现广州铁路枢纽衔接
京广、广深港、广珠城际、贵广、南广、深茂、广湛、京九、广汕
等
9
条高速客运铁路,
京广、广深、广茂、柳广
等
4
条普速铁路,对外沟通
北京(武汉、南昌)、上海(杭州)、深圳(香港)、珠海(澳门)、湛江(海口)、昆明(南宁)、贵阳(重庆)、兰州(西宁)
8
个方向,成为客内货外、高普分设、多站布局、多点到发,高效换乘、互联互通,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特大型铁路枢纽。
具体项目来看,列入《规划》的铁路工程有
9
项,除了广汕客专、赣深客专、深茂铁路等一直受到关注的项目外,还包括了京广客专郭塘联络线南延线、广茂铁路广州站至广州西站复线改造等。
《规划》提出,要完善城际轨道走廊,推动城际铁路直接接入中心城区,构筑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
1
小时生活圈,建设以广州为中心的城际铁路网路。
全面建设以广州为中心,对接深圳、佛山、肇庆、清远、东莞、惠州、中山、江门、珠海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形成以广佛环线为核心,辐射清远、肇庆、中山、江门、珠海、深圳、惠州、东莞八个方向的“环放状”城际轨道交通网络。
具体项目来看,列入《规划》的一共有
15
个城际轨道项目,其中包括:引入城际铁路,疏解白云机场日益增长的客流压力,加快建设穗莞深城际轨道新塘经白云机场至广州北站段、广佛环线广州南至白云机场、佛山至广州北段等项目,力争与白云机场第二航站楼同步建成使用。
此外,不少项目时速均在
200
公里左右。其中,广清城际有两个项目。
穗莞深城际琶洲支线预计
2020
年建成,而琶洲支线的南延线将从莲花站延伸到南沙的万顷沙,时速也将达到
200
公里,线路长约
40.5
公里,这样就能实现南沙半小时抵达市中心的目标。
《规划》提出优先发展以地铁为主体、新型有轨电车和轻轨为补充的大容量城市轨道交通,大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
11
条续建线路、
10
条新建线路,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全市域联通。
到
2020
年,广州区域内城际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
230.7
公里
。
到
2020
年实现“
区区通地铁
”,全市实现“
3060
”时空目标,市区实现“
6540
”客运目标,核心区实现“
7060
”客运目标——
-
“
3060
”时空目标即
核心区范围
30
分钟内可达市中心,市域范围内
60
分钟内可到达市中心,南沙自贸区至市中心时间控制在
30
分钟之内
;
-
市区实现“
6540
”客运目标,即市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量达到
65%
,市区轨道交通占总公交出行量达到
40%
;
-
核心区实现“
7060
”客运目标,即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量达到
70%
,轨道交通占公交出行总量达到
60%
。核心区轨道线网密度超过
1.1
公里
/
平方公里,核心区轨道交通站点
600
米覆盖率达到
55%
。
《规划》提出,要加快完成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完成一号航站楼国际流程改造工程、东跑道穿越滑行道,建成二号航站楼及其附属工程,实现枢纽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推进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第三航站楼,第四、第五跑道项目建设,打造世界级复合型航空门户枢纽。开展广州第二机场研究论证工作。
依托珠三角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建设南沙通用机场,打造白云机场商务航空服务基地,布局商务航空服务全产业链,构建商务航空服务网络,成为国内主要的商务航空营运中心。
其中,南沙商务机场预计投资
20
亿元,近期按照一条
2200
×
45
米跑道进行规划建设,满足年起降约
2
万架次需求,远期建设两条跑道。预计
2020
年建成。而白云机场第四、第五跑道和第
3
航站楼项目预计投资
416
亿元,争取今年开工,
2021
年
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