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万科周刊
万科周刊是万科集团自媒体,纸刊于1992年创刊,是国内业界第一本企业内刊。企业视角,人文情怀,理性观察,万科周刊,不止是内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天60秒知天下  ·  今日早安心语日签 ·  2 天前  
每日读报60秒  ·  今日早安心语日签 ·  3 天前  
深夜书屋  ·  世界百年战争全景回顾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万科周刊

大运河:“我,跑龄1400多年的老杭州!”

万科周刊  · 公众号  ·  · 2019-10-17 17:48

正文


是什么推着你往前跑?

习惯?欲望?使命?挣脱束缚的自由感?

不同的奔跑者,有着不同的答案。


对于大运河,这位特殊的奔跑者已经奔跑了1400多年。 她奔跑的理由,是一种“永远向前”的本能。

奔腾不息的大运河

她就像一条长长的纽带,把整个杭州牢牢拴在一起。在这种串联中,人们交易、往来、停留、出发…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文化风俗与市井故事;


她宛如一件文化雕塑,城市生长的每一道刻痕,造就了她如今这副令人赞叹的模样。


运河上,奔腾着的全 是杭州的记忆。

运河拱宸桥




奔跑的大运河

见证着城与时代的变迁

从初生到繁荣


“梆—梆,卖油喽…天还未亮时,在船夫的号子声中,回响在运河两岸的还有卖油郎的吆喝与脚步声。 跟着他们走街串巷的身影,能见着许多贩夫走卒往来两岸: 卖吃食、鲜蔬鱼虾、日常用品…… 赶上开市,鱼米码头的商船与行人更是络 绎不绝,俨然 一幅人声鼎沸的上河图。

吴理人画作《拱墅自繁华》

从1400年前隋炀帝下令开凿“江南运河”起到唐宋明清,杭州运河两岸日益繁荣。“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 在一代代人为生活的奔走中, 运河逐渐沉淀出了杭州独有的民居、风俗、人文、经济等多元在地文化。


从历史到当下


28寸的凤凰,工装迎风飘扬…上世纪80年代,生活在运河边的陶工,最熟悉的日常便是骑着自行车,沿运河一路过桥,最终奔入杭州制氧机厂。在当时, 杭州大部分人的事业与生活,都与运河紧紧地相连。

来往于运河上的货船

那个年代,以杭一棉、浙麻、杭丝联、大河造船厂等工业大厂为中心,拔地而起的一座座 容纳着宿舍、食堂、运动场、学校、医院和电影院的“生活小镇”,成了运河两岸独有的景致。


而随着“双流奇汇”工程和对运河的整治……杭州进入工业时代带来的辉煌与腾飞, 再次激发了运河“向前奔跑”的活力。

从辉煌到新生


下班后沿运河跑5km,是住在拱墅区的小陈已坚持3年的事。这3年,在LOFT49经营设计工作室的他, 生活几乎全是围绕着运河展开的


早上在蕙心吃碗小馄饨,下午去富义仓创意园和客户讨论要出的文创品,晚上一家人到大兜路享受慢生活。周末,还能约上朋友去附近的艺术空间逛逛,收获知识与新奇。

运河两岸老建筑里的新生活

走在运河两岸,我们依旧能看到许多百年前的老建筑、 上个世纪的老厂房。不同的是, “文化”住了进来。


如今,走进小河直街,民宿、咖啡馆、花店等新服务业态生长在历史建筑里,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和谐共处。


运河已成为了流动的文化纽带,将传统与当下完美地融合。 在运河文化的孕育下,杭州人更加努力地去奋斗、去奔跑、去追求幸福。

桥西历史文化街区



奔跑的大运河

记录着人与文化的传承



如果说,生活在杭城的人们,承袭并见证着运河文化的变迁。那么对于始终坚守“传承运河文化”使命,致力让历史走进现代生活的非遗传承人们: 文化,便是他们一生的跑道。

铜雕大师朱炳仁

百年朱府,在传承中开创

在保护与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这条路上,朱炳仁的一生都在奔跑。


从做铜字铜牌到操刀雷峰塔、灵隐铜殿、峨眉山金顶等著名建筑,他不仅 再造了几乎失落了的“朱府铜艺”,更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融铜艺术”, 让这 在铜与火中淬炼出的中国古老艺术,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在“世界熔铜艺术创始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等身份之外, 朱炳仁 还是京杭大运河申遗直至成功的推动者, 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运河三老”之一。


在他看来, 运河文化与铜雕技艺一样,都是 一本记录着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


小热昏俞康发

一把好嗓,说尽古往今来

去运河边老开心茶馆听“小热昏”,是许多老杭州人压箱底的娱乐项目。


“哆嘡哆哆嘡”几声铜锣响,身着长衫、头戴瓜皮帽的俞康发,脱口而出便是带着杭州腔的杭州事。儿女情长、风俗民情、古今天下,没几句就能逗得听客捧腹大笑。

作为“杭州小热昏”第七代传承人、省级非遗传承人,在俞康发心里, “让更多人喜欢上杭州腔调”便是他生命里,从未停止的奔跑与热爱。


画家吴理人

市井街巷,画说运河第一人

想看运河最本真的风情,那可不能不去拱宸桥畔的“吴理人民俗艺术馆”。在吴理人的 《余杭塘河》《十里银湖墅》 中,你能看到老杭州人记忆里才有的运河生活与风景。


这些作品的诞生契机,要追溯到20多年前街道改造拆迁时,吴理人怕城市文脉会被时光掩埋,于是 老街巷一边拆,他就一边抢着画,几乎跑遍了杭州全城。

如今, 为运河民俗文化的传承人, 吴理人 大的愿望就是能教出几个同样热爱运河文化的年轻人,把运河故事一直讲下去。



奔跑的大运河

鼓舞着新物种的出生成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