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确认拟录取已过去快一年,为了帮助自己铭记过去痛苦且快乐的保研时光,也为了给将来有志于保研的学弟学妹们提供经验,我希望能够尽量详细地对自己的保研之路进行回顾,记录保研过程的点滴。
本科院校
:东北双非财经院校
本科专业: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成绩排名:
专业排名3/115,综合排名1/115
英语情况:
六级没过
科研情况:
没有在刊发表论文
九推情况:
拿到了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7所学校offer
在此之前一直在备研,跨考经济学方向。8月底参加学院研究生考核、面试,最后拿到学院唯一的保研名额。
之前我也看了很多关于保研经验贴,会从保研考核的几个阶段来谈。但我考虑了一下还是想通过扯一个时间线的方式,为了给更多像我一样在保研方面毫无了解的小白白们,全方面介绍我这20天的流程和进度,以及在心态上的变化。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案例,还是那句话,只要找到合适的自己方法就是最好的啦~
我是在八月底确认自己拿到了本校的保研名额,因为每个学校和每个学院关于保研的申请、考核标准不尽相同,所以在如何拿到本校保研资格这方面内容我就不展开介绍了,一切以学校所在学院的办法为参考,也可以问问往届保研的学长学姐。
因为我之前是一直在准备跨考,所以后两个学期的专业课成绩并不高,也没有参加任何学科竞赛,甚至连最初的报名原因现在想来很戏谑。(也是通过这件事我才知道什么叫
“哪怕有百分之一的可能都要试一试”.
)因此刚拿到资格后的两天我什么都没有做,都拿来平复心情和考虑是否保留资格,放弃自己之前跨考经济学的想法以及为之做了小一年的准备。
信息收集→学校list→学校官网查询→准备申请资料→关注反馈
主要是问本校有保研经验的学长学姐一些流程上和如何准备的经验。因为我们这届是第三年实行,所以信息相对匮乏。我会通过关注“保研论坛”等公众号,加一些外校保研的学长学姐微信来了解信息,也包括和同届的小伙伴们一起交流信息,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发生。
在对各院校保研的招生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结合城市、专业方向、学校排名等因素给自己做目标定位。当时我是列出三个梯队的学校,大概是:
梯队难度依次递减,其中第三梯队作为保底院校,选择自己获得信息量最大的学校;第二梯队比较看重的是城市发展;第三梯队更看重学校排名。
鉴于个人个人水平有限,采取的是海投策略。列好学校list就开始登陆学校官网,查九推预报名的时间,各个学校和学院时间都不同步,要每天登陆刷新。
一般通用准备的材料是:个人简历、个人陈述、重要学术成果、论文及获奖证书证明、推荐信。但每个学校需要提交的资料和形式都不一样,
一定要针对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修改,要细心!
我当时投递了北邮的电子资料但是没有看到还需同步邮寄纸质版!
一旦投递后就要及时关注官网的反馈,自己的邮箱、手机来电和短信,多加一些群聊看其他同学的进度,必要时也可以打教务处电话了解进度。
大多数学校会集中在这两天公布复试名单,请随时做好提起箱子就飞的准备。现在回忆起来和参加艺考没什么两样:
时刻保持好的状态准备面试;在有冲突时要善于处理、作出取舍。
因为我参加的面试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后文仅拿出三个具体说,这几个学校复试考核均为面试,非跨一级学科无需参加笔试。
各学校推免系统开放后,依据手里的offer做出比对,选择最后一个要去的院校进入九推系统报名,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步操作就可以啦。
英文自我介绍→英文对答→中文自我介绍→中文提问
中英文自我介绍可以提前准备,其他方面只能说尽量多准备,然后再临场发挥。中文提问环节是由五位老师每人负责一个版块
分别从学习能力、专业课程、学术研究、综合素质等五个方面来考问
,每人大约3-5min,全程共计25-30min。
中文自我介绍→中文提问
因为我是参加完其他学校赶到苏州的时候时间已经是很晚,排到最后一个面试大约下午五点,所以我的面试时间相对较短,共计10min。
中文提问除了问关于专业课方面的知识,还问了是否愿意接受调剂,参加哪些学校复试,拿到offer的情况。
英文自我介绍→英文提问→专业课提问
吉林大学的面试时间比较晚。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是,吉大的中英文问题都是直接抽签来回答,因此面试时间的长短和个人也有很大关系。
英文问题主要是开放性讨论问题,没有任何提示自己独立作答,大约3min左右;中文问题是三道,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公共政策,还有电子政府和行政管理两方面,全程共计25min。
最后想说一句 ,面试状态很重要,无论是中英文问题是否会作答,都要克服紧张情绪,冷静从容地保持在思考在回答的状态,
作答时和老师有眼神交流,有精气神儿的状态很加分
!!!
虽然于我而言保研路程只是走了二十天,但这段经历有成长与收获、反思与自省,总结几个关键词分享给大家吧:
大学期间无论你是否确定好未来要继续深造,继续学本科的专业,都不要因此随意给自己设限,这样找到的无非都是一些逃避的理由。
勇敢面对自己想要的,然后去不遗余力地做。
当然还是要提一句最重要的,不要本末倒置,一个学生的本职就是要学好知识,这本来就是一件百利而无一害的事。
不放弃百分之一的可能。拿我个人的例子来说由于学院的名额只有一个,所以我从来没敢想我会得到,就自然而然地选择放弃,前期没有任何投入。再到后来报考学校的时候,自己也比较保守,没有报除东三省以外的高校。但其实,
如果当初我选择更相信自己、更相信其他人一些,也许结果会不一样。
当然没有如果,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