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柄谷行人
1941年出生于日本兵库县。先后获得东京大学经济学学士和英文科硕士学位。曾任日本法政大学教授,长期担任耶鲁大学比较文学系和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客座教授。他是世界著名的日本思想家、文学批评家,主要著作有《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世界史的构造》等。
宫
崎学
认为日本社会的特征形成于明治以后,在此期间,以往封建时代存在过的自治性个别社会全面解体了。在这一点上,其实他的想法与丸山真男异曲同工。丸山真男没有使用“个别社会”这个概念,但他将同样的事物称作“自主团体”,或是借用孟德斯鸠的说法称之为“中间势力”。关于这点我们稍后再作说明,这里首先想要说的是下面这点。一直以来,人们都把丸山真男当成现代主义者、市民主义者来对待,将他看成进步知识人的典型而打发了事。但是他所讲的东西,并非必然就是“进步主义”性质的。比如他曾指出,在西方确立了“学术自由”这一传统的并不是进步派,而是那些既有势力,即中间势力。
点击封面查看👇
[明治政府]在创造臣民、使他们一律在国家权力面前俯首帖耳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遭遇什么像样的抵抗便成功了。在这一成功的背后,国家极早便垄断了教育权这一事实具有关键的意义。国家对国民实施义务教育,如今已是现代国家的常识了。但像日本这般轻巧顺畅地实现教育垄断的国家却是极为少有的。这是因为欧洲有着教会这样极为庞大的历史实体。教会处于国家与个人之间,被称为自主团体,也就是说它并非由国家创设,而是独立于权力的那类团体的典型。教会在传统上一直主导着教育事业。于是无论在哪个国家,围绕着教育权,教会与国家之间都展开了激烈对抗。然而日本自德川时代开始,佛教的寺院便已经完全成为行政机构的基层。也就是说在日本,寺院早已不是自主团体了。正因如此,从寺子屋教育向国家教育的转换才能那么轻而易举地实现。此外对于国家权力的全能化倾向,欧洲的自治城市和地方公社构成了与之对抗的要塞,采取建设自主乌托邦的举措,而在这一点上,日本的城市几乎全都是行政城市,连德川时代乡村中仅存的一些自治,也通过町村制改革而完全被官治行政的基层所吸收,所以中央集权国家一旦建成之后,能够称得上自主团体的、可与国家相对抗的势力几乎完全没有。这一点同样致使无自由的平等化、帝国臣民的均一化得到了极为快速的推行。
(《思想与政治》,《丸山真男集 第七卷》第128—129页)
日本的个别社会、中间势力十分薄弱,这使得中央集权化成为可能。然而与此同时,这又使得个体也变得非常弱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日本完全不存在个人主义。比如和辻就有过如下论述:现代日本并非没有个人。然而这种个人除了自家事情一概不闻不问。他们没有公共关切。也就是说,这样的个人是“私人性”的。
1
民主化
democratization
|
2
自立化
individualization
|
4
原子化
atomization
|
3
私人化
privatization
|
在这点上,丸山真男同样展现了深刻的洞察
(《个体析出过程的种种模式》,《丸山真男集 第九卷》)
。他将个人从传统社会(共同体)中析出时的模式以上图的矩阵来进行考察。这个图是以“联合”sociative还是“非联合”dissociative作为纵轴,以对政治权威的向心式centripetal还是离心式centrifugal态度作为横轴的坐标轴,来考察近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个人对社会所采取的态度。其结果如同该图所示,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的民主化的个人,简单来说就是那种参与集体性政治活动的类型。而2的自立化个人的类型,则自外于集体性的政治活动。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是互相联合起来的。也就是说,他们虽然平时不会特地参与政治活动,却也并不拒斥政治,而是一旦有事时便会参加。因此,1类型的人们大多倾向通过中央权力实现改革,而2的人们则对保障市民性质的自由抱有关切,热衷于地方自治事业。
接下来的类型是3的私人化,私人化是民主化的反面,然而与自立化也有所不同。要解释的话,3就是拒绝一切政治活动,据守自己私人世界的那种类型。用和辻的话来说,他们对自家围墙之外的事情一概不关心。在文学领域来说的话,那便是“私小说”了。
最后一种类型是4的原子化个人,也跟3一样是从政治性、集团性活动中分离出来的存在,然而与3不同,他们缺乏属于私人的内核,是一些一味追随大众社会、随波逐流的个体。丸山真男是这样描述他们的:私人化的个体虽与原子化的个体类似(两者都对政治漠不关心),然而前者仅仅关心属于私人性的事务,而后者则是流动的。前者从社会实践中抽身隐遁,后者从社会实践中转身逃走。这种隐遁取向,是与社会制度中官僚化的进展相呼应的。“原子化的个人一般对公共问题不甚关心,但正是这种不关心往往会突然转化为狂热的政治参与,也就是说他们为摆脱孤独和不安而焦虑,正因为如此,这种人才会全面归依权威主义的领导,或是忘我地投入到那种国民共同体、人种特质永存观念所表现出的神秘‘集体’中去。”(同前第385页)
也就是说,私人化的个体类型不参与政治,而原子化个体类型则会在“过度政治化和全然的漠不关心”之间摆荡。后者便是大众社会中个体的存在形式。丸山脑海中所浮现的,想必是那些被法西斯主义所吸收的大众吧。
如果我们基于丸山的图示来重审前面提到的和辻的想法,便会得到如下结论。和辻所说的,存在于“城墙”之内的、为公共性而进行的斗争中所诞生的那种个人,属于类型2自立化的个体;而存在于“家族”内部、对外毫无关心的个人,则是类型3那种私人化的个体。然而即便在西方市民社会里,19世纪之后也出现了类型3的个体,到20世纪出现大众社会之后,更是出现了4那种类型。和辻离德归国以后,纳粹便执掌了政权。
当然,丸山真男并不是说这四种类型的人真实存在。一个人不可能完全属于某一个类型,也不可能一辈子都不改变,总会同时保有各式各样的要素。而且一个社会也不可能只属于某一种类型。不管在哪个社会里,都会同时存在着好几种类型的人。然而哪种要素占了支配性的地位,会极大地影响一个社会的面貌。
丸山认为,如果一个社会的近代化是自发形成、渐进展开的,那么2和3便会占较大比例;相反在后发国家的近代化过程中,会有更多1和4的类型。另外一般说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渗透以及大众社会的发展,类型4会愈发强势。包括日本在内的“后发国家”在近代化时,往往会有很强的1的倾向。比如韩国等地就是这样。而在如今的韩国,2、3的倾向,继而4的倾向也逐渐增强了。但是2至今仍旧可说是很强势的。
与之相对,日本的特征则在于2的弱势以及3、4倾向的强势。也就是说自立化的个人类型十分少见,而私人化类型的个人特别多。在日本,人们在表现得个人主义的时候,其实是在变得私人化。也就是说他们成为3那种类型,不进行公共性的政治参与。早在资本主义尚未充分发展的阶段,日本便能观察到“大众社会”的现象了。就是说,4的要素向来是很强的。
那么,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丸山真男在其他论文里做过如下解释。
无庸赘述,为了迅速应对国际压力和“不落后于外国”,在日本建立统一国家和强制实行资本的原始积累是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的,接着它又被马不停蹄的近代化—官僚机构的统治一直延伸到基层的行政村,完成以轻工业和军需工业为机轴的产业革命—所承接,这一过程在社会层面之所以可能,其秘密就在于遵循自主特权的封建—身份制中间势力的反抗极其微弱。明治政府必须先于开设帝国议会而创设新的华族制度(生造出来的贵族制,该词本身便是种矛盾修辞),从这一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亦可知,像在欧洲所见的享有社会荣誉的顽固的贵族传统、自治城市、特权行会以及拒绝外部权力干涉的寺院等对抗国家权力的社会堡垒,原本是何等的脆弱。前述“立身出世”的社会流动性出现极早,其原因就在于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方面,近代日本是暴发的社会(统治阶层中多数人就是由暴发户构成的),无民主化的“大众化”现象,也随着技术的普及而较早便为人们所注目了。
就是说,日本之所以能迅速实现现代化,其秘密便在于封建—身份制的中间势力之抵抗极其微弱。与之相关的是如前所述,在明治时期的日本,国家不费吹灰之力便掌握了教育的权力。使这成为可能的,是德川体制之下,佛教团体向纯粹行政机关的转变。佛教在16世纪末发生转向,向国家屈服。与此同时,自由城市(一向宗的堺市、法华宗的京都)已然几近崩坏。日本也曾存在过的城市(市民社会),在那时便基本都解体了。但是可以说,在京都和大阪,多少还残存着一些当时的市民社会的传统。
中间势力不仅存在于欧洲,也同样存在于阿拉伯世界和印度世界,对现代国家的集权化产生了抵抗作用。现在的话,去看一下阿富汗和伊拉克便可以了解。伊斯兰教各派都从国家中独立出来,然后借助于此,各部族也都实现了独立。这种情况下,便很难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统一起来。
丸山真男虽然被认为是进步主义的启蒙派,却重视那些不得不说具有封建性质的旧势力,认为他们的抵抗是不可或缺之物。这看起来似乎很不可思议,其实如果对孟德斯鸠的想法有所了解,便不会觉得特别惊讶。孟德斯鸠是法国大革命以前的人,经常被拿来跟卢梭比较。卢梭正是布尔乔亚(市民)革命之代表,而孟德斯鸠则是代表所谓贵族(封建领主)阶级的人。但是,孟德斯鸠有一些卢梭不具备的重要认识。
人们一般会把政体区分为共和政治、君主政治和专制政治,但在孟德斯鸠看来,这种区分并不重要。君主制若是不存在制约权力的中间势力(贵族、神职人员等),便会转变为专制政治。就这点而言,共和政治也别无二致。事实上,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恐怖政治”便是其明证。另一方面,能够抵御专制政体的,也正是中间团体、中间势力。孟德斯鸠在贵族和教会那里发现了这些势力。换句话说,正是在那些被当时的启蒙派看成前朝遗物而加以非难的东西之中,他发现了抵御专制政治的关键所在。
总结一下讲到现在的内容,大略如下。在日本,因为不存在个别社会、中间势力,也即不存在社会维度的抵抗,所以统一的国家得以迅速形成,工业化也得以快速推进。然而这种好处却不是没有代价的,我们不得不以其他方式来偿还。
—End—
本文选编自
《
思想地震:柄谷行人演讲集:1995-2015
》
,注释从略,特别推荐阅读。
该文由
出版机构授权
发布,
只做推荐作者相关研究的研究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版权归原出版机构所有。任何转载行为都需留言咨询,其中商业运营公众号如转载此篇,请务必向原出版机构申请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