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博闻
来源:蓝媒汇
又一波知识付费平台来了。还是以前的老套路。
这次是诞生于2013年,起初以公号启动的自媒体项目世相(后改名新世相),几天前上线了知识付费产品“新世相读书会”。
产品功能简单概括就是:用20分钟时间讲述一本书的精华。价格则是365,“1天1元”。
这乍一看很像另外一个知识付费产品,罗振宇的“得到”。得到也是主打知识付费的app,它的描述是这个样子:搞懂一本书,只需要半小时。一年听365本书,帮你高效率阅读。
它们连价格都一样。就这么“基情四射”地手牵手来面对一个去年才崛起,今年有望达到500亿的知识付费市场。
据新世相方面说,罗振宇还亲自出马高价挖角新世相作者。搞得特别有知乎和悟空问答“大V争夺战”的味道。不过这梗已经Low爆了,再玩一次也没什么意思。
“教主”亲自下场抢人,这场面倒不多见。
当然如果在网上搜一下,这两家公司也经常被拿来做对比:罗辑思维可能更出名,拥有近800万的用户,估值达到70亿人民币。在今年3月公布的数据中,旗下的得到app总用户数超过558万人,日均活跃用户数超过45万人,专栏累计销售144万份。
而竞争者新世相读书会的数据也不简单,新世相本身已经获得3轮投资,估值也早已进入亿元俱乐部。在今年10月11日,新世相创始人张伟在朋友圈透露,读书会上线一个小时后便售出了4000多份,总销售额157万。
另外,两者都是做内容起家;都有一位名声在外的灵魂人物;也都在知识付费的风口有着商业化的企图。
他们也被一群人定位或定位一群人:有点闲钱的文艺小资或中产,没时间泡三联或季风书园却怀揣着一颗读书心,当然也没有一次读一本书那样的悠闲下午,却在心里默念那些名字生僻的大师书籍——他们立刻就能想到得到或读书会这类的app。
在支付了365元钱之后,付费的知识把托尔斯泰、海明威这样的大众名家抛在脑后,你在晚餐上可以和友人侃侃而谈:我前几天读了一本17世纪欧洲哲学家写的书…
但实际上,在有点闲钱的文艺小资和中产里,新世相的客户是前者,而罗辑思维更想争取后者。
但其实都差不多。很多用户是两家app同时在用。不过他们在初期面临选择的时都有一种接近懵逼的感觉。
在对两家的评论中,大多是在诟病新世相的读书会书少,上线时间短还不成熟。但对书籍的讲述则是见仁见智。所谓各有好恶,没什么对错之分。
用户也都明白,新世相在罗辑思维之后上线读书项目(当然也有专栏),是不想看着这片知识付费市场被人独占。另外的想法是,新世相不想丢掉自己长久建立的范文艺的标签。
要知道“地铁漂流书”和“逃离北上广”这样的地面活动,已经让新世相脱离乏味陈旧的鸡汤模式。而罗辑思维一样,通过罗振宇亲自上阵,将咀嚼完的知识喂给读者以获得可观的流量。
有媒体总结:共同行动人、陪伴体、泛文艺,这是新世相。U盘化生存、建立连接、知识变现,这是罗辑思维。
于是在知识付费的风口面前,两家公司做了差不多的app。像分手的恋人一样,各自将自己的用户放到碗里,给他们差不多的汤,让后相互指责对方抢了自己手里的调料——接下来的战争无非就是大V的争夺战,像知乎和悟空问答那样利用资本相互挖角和见招拆招,知识分享领域的下半场缺席了技术的革命,用户付费给内容平台形同于付费给一个大V,这和打赏一个主播没什么区别。
这个领域也缺席如SNS颠覆社交、头条颠覆传统门户新闻这样的技术驱动型内容。当一年前,有人预言知识付费或者更广泛的内容付费将是互联网下一个风口。但一年之后的知识付费发展趋势却难尽人意,其中严重的体现在于平台之间内容过于重复。
现在,当然不难理解得到在读书会上线后的紧张和压迫感。因为同质化竞争就这么来了,也因为创始人缺乏对技术的考量,“抢人”成为一贯或唯一的思路。
有人评价,新世相要经历更大的挑战 —— 与得到的“抢人”大战或许只是它的前奏。但这种“更大的”挑战是罗辑思维或者其他知识付费平台都要面对的将来。
不过眼下,这一波知识付费平台之所以没有点亮风口的资本,也是因为没有令人眼前一亮创意和技术。
毕竟,靠着大V撑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