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父母志
这里是家庭教育与自我提升的补给站,美好家庭的打造地,爸爸妈妈学习、思考、放松的后花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信人  ·  Nature最新:胰腺癌“劫持”神经系统,揭 ... ·  14 小时前  
生物探索  ·  Nature Methods | ... ·  4 天前  
生物探索  ·  Nature | ... ·  4 天前  
BioArt  ·  Cell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父母志

“女儿上高中后,我们越来越卑微”,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一定要认清这三件事情

父母志  · 公众号  ·  · 2024-08-02 07:00

正文

作者 | 木羽

来源 |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最近,微博大V @A股侠女 分享了一篇粉丝投稿,读完甚是感慨。


粉丝是一位高中女孩的妈妈,一来就跟大V吐槽“ 自从女儿上了高中,感觉我们这做父母的,越活越卑 微呢 ”。


具体的情况是这样:


晚饭时,她顺嘴问女儿:老师布置的英语专项训练写完了吗?


却换来了一句“怼”:我不写完,你能给我写啊?


吓得她赶紧噤声。


提到女儿生物成绩低,老公提建议说要以背诵为主,背熟了考及格不难。

可女儿听完一下子翻脸:“你说的倒是好听,容易,高中的哪个学科容易了?你要学一个试试,还不一定有我好呢!”


当时气氛变得紧张,她和老公只好回卧室。


后来,她和老公肚子饿,走到厨房吃零食。


没想到,这也惹到女儿。女儿从书房跑出来,气急败坏地嚷着:


“这大半夜的,还让不让人家学习,你俩这是故意的吧,吃着东西嘎嘣嘎嘣响,多烦心你们知道吗?”


看着眼前这个“火药包”女儿,她和丈夫只能默默收起袋子走开,不敢再打扰。



评论区,不少有相同经历的家长大吐苦水:一模一样!现在的孩子都习惯把坏脾气丢给父母。


特别是青春期孩子,说不得,骂不得,一点点小事都有可能激怒他。


这里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是时候好好探讨这个情况!


孩子变得易怒和“强硬”,未必是不尊重


作家麦家曾在《朗读者》中这样评价儿子的青春期:


“陪伴他,就是陪伴一头老虎,你得小心翼翼。”



儿子初二时,有一天突然把房门关了起来,此后三年,那扇门再没有开过。



就算关心儿子,想要进去一探究竟,儿子也坚决不允许,否则就离家出走。


为什么儿子会一夜间变了个人似的?身为父亲的他,很难理解,也难以接受。


每次回想起来,始终心有余悸。


而他的感受,代表着无数青春期孩子的父母。


不知道何时起,原本那个乖巧、听话、懂事的孩子,变得暴躁易怒,一点就着。


稍微多说他一句什么,都有可能被怼,或者拒绝沟通,完全没办法心平气和说话。


更夸张的是,明明为他好的事,他都不接受不顺从,一意孤行,做的和想的常常超乎想象。


这一切,在心理学家看来,却正常不过。


青春期是孩子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期,意味着孩子已经开始探索自我,渴望独立。


但同时,孩子的大脑仍未完全成熟,发育不足的前额叶皮质很难控制外界刺激下的负面情绪。


想摆脱外界的束缚,却又没有足够的生理条件。


这样的失衡,正是引发青春期孩子各种问题的底层原因。


曾经有一位16岁的女孩在网上直言不讳,称自己大部分时候不是有意要顶撞父母,惹父母生气。


只不过很想证明自己是对的,不想总被父母当成小孩子来看待。


把话藏在心里不想说,只愿意把实话告诉身边的朋友,一是不愿父母担心,二是自己长大了,想有点个人私隐。


心理学教授程利国将这种“心理闭锁性”视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社会适应。


即是说, 孩子的叛逆、拒绝、“不尊重”,是一种正常现象。


孩子正在这个特殊时期,不断长大,独立思考,想办法在实践中调整自己,证明自己。


孩子大了,父母不再是他的全世界


父母其实也知道,孩子的青春期是“红灯期”、“危险期”,但心里有疑问:


小时候教他,他都会听;可长大了,还是那样教他,却没有用了,有可能反过来被孩子教育。


这又是为什么?


知名媒体人吴伯凡老师认为,根源在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发生变化。


小时候,孩子接触最多的人是父母,父母便是孩子眼中的世界。


父母的言行、举止和想法,是他的模板,父母的形象,在他看来高大又特别。


可随着他的年龄增长,接触到的人越来越多,有同学、老师、志同道合的密友。


这时,父母便不再是他的全世界。


甚至有自己的思辨能力,更客观和理性去判断父母的行为,消除对父母的滤镜,觉得父母不过也是普通人。


如果这时父母端起架子,孩子也很容易端起架子,彼此间的冷战只会不断升级。


前不久,余杭一个11岁男孩离家出走,就跟爸爸有关。


每天回到家,他看到爸爸不是刷手机,就是玩游戏,从来不帮忙家务活,也不出去挣钱。


跟爸爸讨手机玩,爸爸非但不给,还扬言要揍他。


这让他内心愤愤不平:凭什么爸爸可以玩,我就不可以。


实在看不惯爸爸的所作所为,他宁可编借口离家出走,在外面呆一个晚上,也不愿回家。


即便找到他劝说了一番,可他还是没办法接受,心里满是委屈。


当时看到这个新闻,不禁替孩子嘴里提到的“爸爸”感到害臊。


真别把孩子当成三岁小孩,他那么大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分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


老拿“我是你爸(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来压他,行为上又不能给他树立好榜样。


那么孩子只会越来越质疑父母,觉得父母没什么能耐,甚至还会大胆挑战父母的权威,和父母对抗起来。


看不到孩子心理的变化、意识的觉醒的父母,很难看清自己和孩子之间的边界感。


一味地故步自封,习惯用权力控制孩子、打压孩子,换来的只会是两败俱伤。


青春期,父母的教育要有边界感


父母对孩子的爱,毋庸置疑。


只是 对待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把握好表达爱的这份边界感。


太过,容易演变成控制,给孩子带来压力;太少,又会让孩子觉得疏远、冷漠。


那么,应该如何确定好亲子间关系的“边界”呢?说到底,就是“三不管”。


第一,不管孩子的隐私。


《家有儿女》有这样一个桥段:女儿夏雪吃饭时心不在焉,一脸的生无可恋。这让全家人感到好奇。


于是两个弟弟便开始跟踪她每天的行程,想知道夏雪究竟在干什么。


经过几天的“暗访”,大家才知道原来夏雪因为同桌生病,深受打击。


就在这时,爸爸夏东海表示,孩子的隐私,不要管太多,要给予尊重,只有这样,孩子以后才懂得尊重别人。



的确,孩子长大了,有自己不想轻易分享的“隐私”。


这时, 最好的尊重就是允许他藏在心里面,直到他愿意分享,给他支持和保护。


第二,不管孩子自己能解决的事。


重庆大学张小强教授,在个人官方简介中自我调侃:虽然指导的研究生已超70名,依旧对初中女儿的教育束手无策。



青春期的女儿,不接受他的指导。


不管怎么尝试,都不行,于是他便完全不过问女儿的学习,只负责做饭陪伴。


没想到,自己“不管”了,女儿反倒愿意和他聊天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