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同样讲述艾滋抗争的美国电影《平常心》和同样描绘同志运动的英国电影《骄傲》不同的是,《每分钟120击》不是一部通过规矩工整的叙事直白地表达导演的政治诉求的电影,影片叙事上的略显杂乱配合Act Up的群像清晰地展现出90年代法国艾滋以及性少数群体的真实境况。而本片的意义不止于此,虽然艾滋病早已不是无药可救的绝症,以《费城故事》、《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为代表的电影也早已震撼了无数观众,但《每分钟120击》提供的是人类在对抗艾滋病这种带有强烈社会背景的流行病时,一种非美国的国际视角。
该片带有强烈的法国电影特点,大量的近景写实镜头精准地描绘了这群投身于艾滋运动的年轻人的形象与境况。大多数人对导演罗宾·坎皮略的认知停留在劳伦·冈泰的忠实编剧,冈泰获得金棕榈的《课室风云》便由坎皮略操刀剧本。坎皮略作为导演的成名作是2013年的《东方男孩》,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最佳影片。本片依旧延续了坎皮略一贯的风格,Act Up小组的每周例会与《课室风云》中的课堂讨论非常相似,看似混乱松散,实际上导演对文本有着精准的控制,通过一次次的讨论逐渐建立起角色之间的关系,完成群像刻画的同时为接下来将镜头对准群像中的个体做铺垫。影片从群体经历过渡到私人经历的做法也保证了这种写实手法不会将本片变为一部关于Act Up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