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研小助手
科研总是太无聊,文献天书亦乏味,实验也不要不要,paper之路总遥遥。科研小助手旨在解救广大同胞于此困扰。我们会每天分享实验心得,传递最新科研资讯,解读各类专业文献,总结各类科研方法与思路,希望我们能成为各位给力的科研小助手,科研助动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金融街老裘  ·  业绩增长30%,股价却不动 ·  昨天  
北京生态环境  ·  中国证监会提出18条政策举措 ... ·  2 天前  
北京生态环境  ·  中国证监会提出18条政策举措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研小助手

郭慕孙院士拒绝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推荐始末

科研小助手  · 公众号  ·  · 2024-07-06 23:39

正文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国务院设立,是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奖章和800万元奖金 。

与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申报制不同,国家最高科技奖采取的是推荐制。具体到中国科学院,如果推荐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必须首先由其所在研究所推荐,再由院里审核统一上报。

记得在 2009—2011年 之间,过程工程研究所准备启动这项工作。所务会经过慎重研究, 决定推荐郭慕孙院士作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 。经过多方努力,申报工作本来已经看到了希望,但最终 由于郭先生坚决拒绝而不了了之 。本文作者当时担任所长 助理, 亲身参与经历了事件的全过程,至今记忆犹新。

郭慕孙生于1920年,是国内外知名的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瑞士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1956年放弃在美优厚待遇携全家回国 ,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 (简称化冶所), 历任研究员、代所长、所长、名誉所长。郭慕孙是中国流态化技术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一贯致力于用流态化理论与技术解决国家化工、矿产资源利用重大需求,是我国过程工程、生物化工和颗粒学三个学科的创建人。郭先生是国际流态化技术学科领域有声望的科学家, 2008年被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评选为化学工程百年开创时代50位杰出化工科学家之一,也是国内唯一的一位

当年,所务会讨论为郭慕孙推荐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认真对照相关条件,对郭先生的科学思想品德、重要科技贡献、社会科技界威望等进行全面梳理,理清了推荐的基本思路。同时,对 近年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情况进行分析对比,进一步增强了推荐郭先生的信心。所务会决定,由主管科技奖励的副所长牵头,我协助副所长工作并具体协调推进,另从管理部门和郭先生所在实验室抽调得力人员,共同组成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小组。

受所务会委托,我带人到郭先生家,当面转达所务会决议,听取他本人的看法和意见。没想到,第一次就碰了钉子。他首先感谢所里的重视,尔后 谦逊地表示,虽然一生从事科研工作,做过不少事情,但成就和贡献不大,与获此殊荣的科学家比还有差距 。无论我们怎么说也无济于事,他 最后就是不同意推荐 。我们如实向所长和其他所务会成员作了汇报。之后,所长和党委书记等多次亲自做工作,郭先生仍然不松口。

此期间,推荐工作小组收集材料等筹备工作照常进行。半年之后,有位上届的所领导建议,所里做不通郭先生的工作,以中科院的名义说不定可行。经所务会同意,我们试着与院里的主管部门进行联系沟通,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由于郭慕孙在院里的知名度很高,主管部门对他比较熟悉,加之听了我们的具体汇报,所以他们也认为申报有希望,可以按照所里的方案试一试。回头再去做郭先生的工作,我们更有底气了。第二次的时候着重与他讲,推荐这件事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研究所的事,是科学院的事,代表的是全所和全院。这一次他没有当面回绝,答应再考虑考虑。一周以后,经过反复思索,郭先生打电话告诉我们,表示尊重所务会的决定。总算本人同意推荐啦!

这一回,推荐工作小组放开手脚,加快了工作步伐,以确保在翌年的正式申报前完成全部任务。快到年底了,推荐工作已经基本就绪。就在我们信心满满、看到胜利曙光的时候,想不到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难题,以至于推荐工作前功尽弃。

记得有一天,郭先生专门找到所长, 郑重表示,不同意为他申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态度之坚决已是无可挽回,绝无商量的余地 。原来,一个时期以来,他一直放心不下这件事。 这次他顾虑最多的是,一旦申报成功了,担心影响他的学生和整个团队再申报奖励 。他一再表达的意思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工作是大家做的,甚至是两三代人完成的,成绩和荣誉不能记在我一个人身上,决不能因为我个人获奖对别人造成不利影响;第二,自己已是耄耋之年,获不获奖已经意义不大,而年轻人、后来者不一样,荣誉对他们更重要、更有意义 后来,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人员出面做他的工作,怎么解释和劝说均无济于事。无奈,推荐工作只能到此终结。到 2012年底,郭慕孙院士不幸去世 。现在看来,推荐未果不得不说成为一件憾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