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单读
《单读》出版物(前《单向街》杂志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吃苦”一辈子的爸妈,也看不得我“享福” ·  昨天  
新周刊  ·  县城女孩,爱上低配版拉夫劳伦 ·  1 周前  
新周刊  ·  有了它们,我的假期才真正开始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单读

从一张脸到成吉思汗丨每周新书

单读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10-16 08:27

正文



“每周新书”的推荐人是一位热爱阅读的单向空间书店店员。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书店小哥,利用工作优势,大量阅读,积累了丰富的读书经验。所以由他第一时间给我们带来新书推荐,为我们分享有趣、有深度、值得一阅的书籍。下次你来到书店,说不定也可以让他帮忙推荐几本。


历史长河浩瀚神秘,从《脸的历史》中的面具说起,再到《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环环相扣才铸就了当今时代。除去历史,文学与艺术也同样随着时光变迁。《世界的声音:陈黎爱乐录》、《布园重访》、《雷蒙·阿隆回忆录 (增订本)》,如果你想领略这种精神,就快来阅读本周我们为你推荐的新书吧。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购买本周新书)





《世界的声音:陈黎爱乐录》

陈黎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年 9 月


《世界的声音》是一本融合了音乐史、乐评、唱词翻译的散文集,作者是台湾诗人、翻译家陈黎。在简体中文世界,我们最先是通过他与其妻子张芬龄合译的诗歌认识了这位“作为译者的诗人”,这些诗集包括有《万物静默如谜:辛波斯卡诗选》、普拉斯的《精灵》、聂鲁达的《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疑问集》。


面对浩瀚如烟的音乐世界,作者选择了曾经感动自己的曲目娓娓道来,不仅对挚爱的音乐配以一段评述,同时还翻译了所涉曲目的歌词。歌词的原文在书中也有对照呈现,作为声音的世界与作为文字的世界于是在此手术台上不期而遇。



《布园重访》

[英] 伊夫林·沃 著

黑爪译

漓江出版社

2017 年 9 月


“这正是埋一罐金子的好地方,”塞巴斯蒂安说,“我想在我幸福生活过的每一处地方埋一件宝贵的东西,等到我变得又老又丑和不幸的时候,我就可以回去把它挖出来,回忆往事。”


伊夫林·沃这部小说的书名在2009年的译林版译作《旧地重游》,根据小说改编的英剧和电影的中文译名则译作《故园风雨后》,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对照阅读和观看。


小说以查尔斯·莱德的陈述展开回忆,回顾了查尔斯和塞巴斯蒂安在二战前经历的那段纯真时代以及它的迅速衰落与瓦解。


美国批评家爱德蒙·威尔逊曾经评论说:伊夫林·沃是“自萧伯纳以来英国出现的唯一一位第一流的喜剧天才”。英国作家、文学批评家安东尼·伯吉斯认为,《布园重访》“是一部富有魅力的作品”,它“才华横溢”,“激荡人心”,人物描写“绝妙生动”,“我总是被它迷住,深受感动,甚至掉下泪来”。





《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

[美]杰克·威泽弗德 著

温海清  姚建根 译

重庆出版社

2017 年 9 月


本书开篇是作者为中文译本写的《致中国读者》,人类学家威泽弗德谈到了他青年时期对中国历史的浓厚兴趣——“在某处看书的地方,我无意间发现一本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书。我第一次看到来自亚洲视角的崭新历史。我需要更多的书,直到美国邮政局对我发出严厉警告:我正在接受中国的共产主义宣传。”而作者的这本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来自他者的观望历史的崭新视角。


紧接着这篇短文,是蒙元史学家姚大力先生撰写的长文代序,在简短概括此书用文化人类学框架对蒙古帝国史的独特解读后,姚先生举例提到了作者在历史叙述上不够精审之处,他同时说道:“哪怕是对一本写得十分精彩的书,我们也没有理由把其中所讲的一切内容都毫无保留地予以接受。”


就像门前的台阶和装饰,序言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在步入大堂前调整我们的阅读期待。然后我们带着疑问进入正文,看看作者围绕着成吉思汗展开了怎样的历史画卷。





《脸的历史》


[德] 汉斯·贝尔廷 著

史竞舟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年 8 月


“在巴黎创作《马尔特手记》时,面对岌岌可危的“脸”,年轻的里尔克发出了令人难忘的哀叹,他也是第一个感喟于此的作家。”


本书从石器时代最初的面具开始,以现代大众传媒制造的脸为终点。汉斯·贝尔廷在宗教面具、舞台面具与演员的脸部表情、欧洲肖像绘画、摄影、电影和当代艺术中,发现了种种企图征服脸的尝试。而由于脸和人的自我都是一种鲜活的存在,这些尝试无一不以失败告终。生命不断地进入图像,最终却与一切再现规范和阐释标准相对抗。近代欧洲的肖像绘画所生产出的大多只是一些面具。电影虽然以无可比拟的私密性对人脸进行了展现,但这种将人类第一次真正付诸画面的诉求也宣告失败。


本书充满了打破流行观点的真知灼见,是对漫长历史中诞生的人类自画像的一次引人入胜的探索。




《雷蒙·阿隆回忆录 (增订本)》

 [法] 雷蒙·阿隆 著

杨祖功 / 王甦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17 年 8 月


韦伯《学术与政治》一书的译者冯克利在一篇谈政治哲学家雷蒙·阿隆的文章中提到:


早在二十年代末同萨特互以“小同学”相称时,阿隆就发现自己和萨特的差异,他说:“我羡慕萨特的自信,在内心深处我认为他的信念和我的疑虑都是有道理的。”而萨特给他的评语则是:“阿隆属于那种同火热的历史运动似乎总保持着一段历史的距离的人”,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种最需要“宣传”的时刻,他依然能“保持这种不带情绪的客观”。受早年在德国研习韦伯的影响,他便认定自己没有能力提出一个解释世界的总体系,在这段学习的产物《历史哲学引论》一书中,他对建立这种体系的可能性明确表现出怀疑。韦伯的知识立场影响着他的一生:一个学者首要的职责,是讲明事实,传授知识,而不是编织和灌输信仰。因此他为自己提出的两项任务是:“尽可能诚实地理解我的时代,时刻不忘我的知识的局限性。”


阿隆在书中回忆了自己以学术为业的一生,以及其间得到的知识与经验。这本回忆录能帮我们更直接地了解作者本人的政治哲学思想,看阿隆如何追述和评论他所经历的历史事件,也为我们反思自身的历史和现实打开了一条通道。


编辑丨田也

单读出品,转载请至后台询问 

无条件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单读海外版账号


instagram  owmagazine 

facebook  OWmagazine



扫描二维码,预购《单读15:我们的黄金时代》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周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