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盈建科
优秀的建筑结构设计软件和BIM相关产品的开发、销售及技术服务提供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算法与数学之美  ·  二级教授、大学原副校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 ·  17 小时前  
算法与数学之美  ·  丘成桐任首任院长!顶尖大学成立新学院:8年制 ... ·  17 小时前  
九章算法  ·  Cruise被迫裁员50%!高额遣散费打脸科 ... ·  2 天前  
九章算法  ·  谷歌/亚麻的BQ题库,附上标准答案!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盈建科

技术周刊 | 性能设计与性能包络设计结果不一致?

盈建科  · 公众号  ·  · 2024-10-10 17:25

正文


引言

性能设计与性能包络设计结果不一致?这个问题是否也困扰过你呢,为什么【性能包络设计模型】下的“中震不屈服”子模型,与仅考虑【性能设计】的“中震不屈服”结果相差较大呢?是软件的原因,还是参数没有设置正确?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个经典的用户案例,来解答大家心中的疑惑。

用户案例

您好,此工程位于7度区0.10g,第三组,场地类别Ⅱ类,乙类建筑。采用YJK4.1.1版本进行性能设计。“模型1”和“模型2”建模完全相同,其中:

“模型1”为小震与中震的性能包络设计模型,其中柱子为中震斜截面弹性、正截面不屈服,抗震等级为二级;

“模型2”为仅考虑中震的性能设计模型,其中柱子为中震斜截面弹性、正截面不屈服,抗震等级改为四级。

我的疑问是:性能设计不需考虑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保险起见我将“模型2”的抗震等级改为四级。但是计算结果“模型1”与“模型2”的纵筋和箍筋结果都相差很多,尤其是节点核心区,软件是不是考虑了额外的放大系数?

案例分析

1、性能包络设计中“不屈服”与“弹性”未正确设置

首先,给大家交代一下软件的逻辑:勾选“按照抗规方法进行性能包络设计”之后,中震设计信息中的“不屈服”和“弹性”才会激活,勾选“不屈服”和“弹性”代表程序会增加两个子模型:即“中震不屈服子模型”以及“中震弹性子模型”。

这里对老版本的使用理解有一个误区,在5.0之前的版本不是同时勾选了“不屈服”和“弹性”就代表了柱截面就是按照“正截面不屈服”、“斜截面弹性”进行包络的,还需要对构件进行指定如何包络(如不指定,程序会按照默认原则执行)。

由于用户使用的是4.0系列软件,如果不在前处理中进行性能设计的指定:中震“正截面不屈服”、中震“斜截面弹性”,则默认按照“正截面弹性”、“斜截面弹性”进行包络。

为了减少这部分工作量, 5.0及以后的版本进行了改进,增加了默认值的设置:即在参数页面即可定义正截面与斜截面包络的默认值。

回到这个项目,我们查看两个子模型的设计结果。

很明显目前是按照正截面弹性、斜截面弹性进行包络的(下图为模型1包络之后的结果,纵筋和箍筋均取“中震弹性子模型”)。

即使改为“正截面不屈服”、“斜截面弹性”进行包络,“中震不屈服子模型”的结果与“模型2”中震不屈服模型的结果仍然还有差距,我们继续分析:


2、抗震等级

没有必要因为担心程序多乘调整系数而改抗震等级,从下面的构件信息可以看出:不论是抗震等级是二级还是四级,墙柱弱梁、强剪弱弯的调整系数都是1。抗震等级修改之后,构造配筋率Rsv反而变小了,构造的东西改变了。我还遇到这样的情况,用户为了对比,将梁构件的抗震等级改为五级(即非抗震),此时地震工况在设计阶段都会被过滤掉,计算结果差异就更大了。


3、中梁刚度放大系数

在“按照抗规方式进行性能包络设计”菜单下,有单独的中梁刚度放大系数。即“中震不屈服子模型”、“中震弹性子模型”的中梁刚度放大系数统一按照1.5执行。

而“模型2”的中梁刚度放大系数是按照《混规》5.2.4取值的。因此要做对比的话,需要将模型2的中梁刚度放大系数改为1.5。


4、地震内力按全楼弹性板6

“模型1”和“模型2”均设置了【地震内力按全楼弹性板6】该功能需要产生子模型,为了避免子模型之间的冲突,程序的原则是不能在子模型下再次生成子模型,即“中震不屈服子模型”、“中震弹性子模型”是不能考虑【地震内力按全楼弹性板6】的,而“模型2”却可以。地震内力是否按照弹性板6计算,对于设计结果影响还是挺大的,因此对比时需要取消该选项的勾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