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柴知道
用简明可爱的方式,聊一个有价值的知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柴知道

为什么人们总是指责受害者?

柴知道  · 公众号  ·  · 2018-08-03 18:24

正文


大家可能注意过这 么一件事情,每当网上爆出性侵事件时,在围观的吃瓜群众中总会有人跳出来表达这样的观点:



“一定是她穿的太暴露!”


“谁让她晚上走夜路的!”


“这个人本身生活 就不检点!”


其实不只是性侵事件,我们可以在许多关于车祸、贫困、疾病等新闻的评论中,发现类似的声音。



为什么在一些恶性事件发生后,会有人反过来指责无辜的受害者呢?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心理学概念……


公正世界假设


视频

↓↓ 看完这个视频就知道了 ↓↓




↑↑ 信我,真的超级好看 ↑↑


图文版


1966年,心理学家勒纳做了这么一个实验,他找来72名观察员,让她们观察一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并在观察结束后对学习者做出评价。


在观察过程中,每当学习者犯错,就会受到痛苦的电击惩罚。



讲道理的话,电击是一种惨无人道的行为,被电击的学习者无疑是一个可怜的受害者。


但在观察结束后,一些观察员却纷纷指责学习者“太笨了”。


心理学家用“公正世界假设”解释了这一奇怪的现象:


人们总是天真地认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行善的人最终会收获奖励。



而作恶的人最终会遭受报应



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概括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让许多人抱有这样的信念:“命运是可控的,只要做个好人,就能保一生平安。”



但实际上,真实世界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美好,天灾人祸时有发生。


这时如果一个好人遭受灾祸,就违背了人们心中的公正世界假设。


让人不禁产生这样的恐惧:“同样作为好人的自己,也可能遭受无妄之灾。”



为了消除这种恐惧,部分人会下意识地相信受害者是活该。


他们指责和贬低受害者,将受害者描绘成一个坏人,让整个事件变得合理。



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从“可能成为受害者”的恐惧中解脱出来,重新沉浸到“好人一生平安“的幻想中。


但这同时也会让无辜的受害者受到来自吃瓜群众的“二次伤害”。


有些时候,这些对受害者的指责甚至还会让大家忘了,那个最该被指责的人是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今日房产  ·  3月预上市住宅新盘一览
7 年前
周国平  ·  真正的幸福只关乎这一件事
7 年前
每日豆瓣  ·  去公园里捡一个捕梦网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