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微信。这款即时通讯软件的每日活跃用户数超过了10亿,是许多人默认使用的社交网络和聊天工具。微信的用户每天发送超过450亿条信息。它是移动支付领域的领导者,拥有超过8亿的微信支付用户。此外,微信也通过平台上的应用程序,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中国用户提供一系列综合性服务,比如打出租车、餐厅订座、电影预定和购物。
微信一路走来可不容易:它刚推出的时候,就得应付国内数十个竞争者的挑战;为了保持优势,微信必须持续创新。很多观察家认为,微信提供的用户体验比西方国家的同类平台好得多,而且它的创新性功能也已经被其他公司模仿。
最近,为了对微信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对微信的15名高管做了独家访谈,受访者包括了微信的创始人张小龙。我们发现,微信不仅仅是中国的一个成功的案例,它也为世界各地的创新者提供了宝贵的洞察力。
我们的研究表明,微信的成功不是靠技术优势取得的,而是建立在张小龙的愿景(或者说是宏观设计)之上的。张小龙是中国技术公司腾讯的一名高管。他在2010年看准了机会,为移动时代发明了一个全新的产品。他亲自领导了微信的整个开发工作,负责产品的整体外观和感觉,以及监督编码团队。
如今,设计思维已经成为了标准的创新方法,它是设计公司 IDEO 在20世纪90年代推广的。但是,宏观设计的逻辑与设计思维大相径庭。设计思维是一个非线性的迭代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设计团队必须了解用户,挑战假设,重新定义问题,通过创新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并且为这些方案制作原型和进行测试。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使得设计思维大受欢迎。然而,有些顾问和学者认为,设计思维过于结构化,而且很不灵活,因此只会带来有限的渐进式产出。
我们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宏观设计的创新方法比设计思维更有效,特别是当一个市场仍处在初期的开发阶段的时候。在宏观设计中,一个新产品或者新服务是由一个创新者完整地构思出来之后,才被开发和商业化。史蒂芬·乔布斯的经典发明(比如iPod、iPhone)、井深大的索尼Walkman随身听和埃隆·马斯克的Hyperloop运输工具就是一些很好的例子。
我们对微信的研究表明,宏观设计的创新方法有四个要素,创新者在构思的过程中可以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思考。
1. 创造一件艺术品,而不是一个商业产品。创造实用的、以用户为导向的解决方案,是设计思维的宗旨。它结合了人们对一个产品的期望,以及技术上和经济上都可行的做法。相比之下,在宏观设计的过程中,创新者先是将概念或者愿景构思出来,然后尽可能久地将这个概念保留下来。张小龙在访谈中是这样向我们形容微信的:
在将微信视为一个商业产品之前,我会先把它看作是一件优美的艺术作品。我以前刚开始为 Foxmail 设计用户界面的时候,把一切都做得很复杂,结果做出来的产品感觉不太对,因为用户界面变得很杂乱。至于微信,我意识到了一切从简的重要性。现在,我在设计过程中能减则减,因为我要关注的是产品的美观。
举个例子:微信屏幕下方的功能栏有四个图标,分别是“微信”(聊天)、“通讯录”、“发现”和“我”。多年来,有很多人建议在功能栏上多加些应用程序,以支持用户的行为。张小龙拒绝了这个建议:“我叫团队设立这样一个规矩:微信的功能栏只能有四个图标,不能再加了。”另一个例子就是:与 Facebook 和 LinkedIn 不同的是,微信中的广告很少,平台也只会把合适的广告内容推送给需要的用户。
当然,艺术的理想和商业的现实是相互冲突的。《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对比了微信和 Facebook 两个平台。文中说道,马克·扎克伯格希望 Facebook 能效仿微信的做法,减少广告出现的次数。不过,他至今仍未这么做,想必是怕削弱 Facebook 的盈利能力。相比之下,为了提升腾讯的盈利能力,微信也会被要求创造更多商业价值。但张小龙认为,持续的增长比现有的盈利能力更重要。微信的人力资源主管告诉我们,这项决定“证明了张小龙的思想已经深入到了团队的核心。”
2. 选择性地回应用户。设计思维的核心思想是同理心——用别人的眼光看待世界、设身处地地观察和体验生活的能力。
虽然宏观设计的创新方法不否认同理心的重要性,但是使用这一方法的时候,只能选择性地听取用户的意见,因为有求必应只会导致设计变得更复杂、更不连贯。
微信是怎么满足用户的需求的呢?张小龙告诉我们,他会要求开发人员设身处地为那些最不精明的用户(比如不谙技术的人、第一次使用微信的人)思考。自从他加入公司之后,他就要求团队利用所谓的“10/100/1000 原则”,从“小白用户”的视角进行思考。在这一原则下,产品经理每月必须做10次终端用户访谈,阅读100篇用户博客文章,以及收集1000位用户的反馈意见。
虽然洞察力的获取很重要,但是有些时候,一些用户的特定要求会被故意忽略掉。举个例子:在西方国家,大多数社交应用程序有个“已读”通知的功能,让发信息的人知道对方已经打开了消息。但是,这一功能在微信上是不存在的。很多人要求添加这一功能,却遭到了张小龙的拒绝。微信的创始团队成员周颢把做出这个决定的理由告诉了我们:“张小龙认为,社交互动是不能勉强的。如果你发个消息给我,我不一定想要立刻回复,可是要是我知道你已经得到了通知,我就有了回复的压力。为了尊重用户、保持他们的独立性,我们决定不添加这个功能。”
此外,张小龙和史蒂夫·乔布斯一样,都具备一项不可思议的能力:即使用户无法把想法表达出来,他也能了解到用户的需要。举个例子:微信有两项重要功能,分别是“小程序”和二维码扫描器,它们让微信在线下应用里坐稳了主导地位。虽然这两项功能已经无处不在,但是刚开始的时候,微信不得不积极地让用户尝试这些功能。
我们要怎样判断用户要求中有哪些应该听取、哪些应该忽略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是有两条经验法则或许有帮助:你要考虑的是产品的一致性(这项功能是否跟现有的设计一致?)和简单性(加了这项功能之后,还能做好基础功能吗?)
3. 采用自上而下的管理方法。设计思维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对协作的强调。设计思维是一种社交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好的想法是人们在彼此的建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设计思维是容不下狂妄自大的思想的。
相比之下,宏观设计的方法限制了集体的自由,却强调了顶部的一小群人(甚至是一个人)的看法。它的运作是通过由上而下的管理方法实现的。在这一模型中,家长式作风的领导者会要求团队成员分享自己的想法,但是很多时候,他们不会付诸实践,因为“只有我们才知道该怎么做”。
张小龙告诉我们:“我们对有思想的人给予鼓励,我自己就会鼓励他们发言。”但是与此同时,多数重要决策都是由他做出的。他的同事解释说,他们会把新功能的体验、交互设计与他汇报,然后由他基于用户体验的标准和原则来拍板。所有的开发人员都很清楚,“如何通过张小龙的审核”才是最大的挑战,因为很多看起来似乎不错的功能都被他否决了。
对于这样的流程,微信的高管给出了几种解释。首先,张小龙想建立任人唯才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中,只有他心目中最好的想法才能胜出。第二,微信具备单一的连贯身份,这对微信大有裨益,而这种特性只能由一个拥有决策权的设计师形成。一项产品功能被张小龙否决,不是因为这个想法本身有什么不好,而是因为这项功能并不符合他为微信制定的愿景。
当然,由上而下的管理方法也是有弊端的:新的领导者很难晋升,而且这样的制度很容易把新鲜的想法压制掉。领导者不仅要费尽口舌解释为什么要拒绝某些特定的想法,还要向大家保证,大家的意见仍然很重要。此外,我们在下面的讨论中也会提到,领导者也要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变得更具包容性。
4. 坚定的领导力。设计思维和宏观设计所需要的领导风格也有所不同。教练型领导力适合用于设计思维,领导者不仅要在必要的时候对团队进行手把手的指导,也要在团队的工作进入正轨之后懂得放手。相比之下,宏观设计的理念就是把领导者捧上神台:领导者是宏观设计的象征,他们对设计的正确性表现出强烈的信心。这种领导者可能是魅力非凡、具有传奇色彩的,也可能是说话温和、性格内向的。
张小龙的信心可以从他对细节的执着程度中体现出来。他告诉我们:“我个人感觉我有一些完美主义倾向,我不会允许一个产品里面有一点点的瑕疵,所以至今我还会坚持跟一线产品经理开会,把每一个细节都讨论过一遍。”
当然,采用设计思维的领导者不是没有信心,不过他们相信的是流程,也就是办事的方式,而不是某个特定的设计。
微信的例子展现出了宏观设计创新方法的潜在价值。但是,宏观设计是带有明显风险的,因为它超出了用户的实际需求。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可以作为警示,那就是狄恩·卡门(Dean Kamen)的 Segway 平衡车:这个产品虽然充分地展现出了对未来的个人交通工具的设想,但是它却从未真正流行过。卡门以为自己每年能卖出50万辆 Segway,但是公司前6年的实际总销售量却只有3万辆。
所以,什么时候适合使用宏观设计呢?简单地说,这种创新方法在用户需求灵活可变的情况下更可能成功。张小龙对微信的宏观设计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改变了新兴的市场空间。
微信产生于2009-2010年这个特殊的时间点,当时,4G技术才刚推出,让智能手机的社交网络平台开始流行了起来。在北美洲和中国,许多竞争者争相涌入了这个新的市场空间,向用户介绍了实时上网、照片共享与视频共享等各种功能带来的好处。周颢说,微信当时的创新方法跟以往不一样了:
我们所有人在开发QQ邮箱的时候都充当了用户,从自己的角度体验了QQ邮箱。只要有什么不够完善的地方,我们直接就把它换了。每个开发人员都可以参与优化的流程,但是由下而上的管理流程只会将创新的工作打乱。用户需要非常清晰的概念和非常准确的信息,所以设计师只能有一个。
当然,随着智能手机的用户体验变得更加成熟和稳定,人们对宏观设计的需要就减少了,而传统设计型思维也就变得更有价值了。微信的领导者已经开始认识到了这一点。张小龙告诉我们,在一些正在开发当中的渐进性功能上(比如“看一看”的个性化文章推荐功能),他已经完全授权给开发团队,由他们自行决定设计方向。
创新者能从微信的经验中学到什么呢?首先,不管你选用什么方法进行创新和开发产品,你都要了解这个方法背后的主要原理。如今,设计思维已经很普遍了,以至于很多人都不会去问问自己,这个做法究竟正不正确。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设计思维背后的基本假设(比如用户需求、协作型开发的考量)根本就不成立。只要把宏观设计逻辑背后的那一套假设列出来,你就可以用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方法,讨论你为什么选用了某种创新模型。
第二,你要考虑到你所处的具体环境,并根据这个环境选择你的创新方法。设计思维适用于发育健全的成熟市场,因为用户的需求明了,而且创新活动具有渐进性的倾向。相比之下,宏观设计的做法更有可能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成功,因为用户的需求不明确,而且可能会变化。
创新是每一家成功企业的生命线。然而,许多公司的创新工作做错了:他们要么模仿其他公司,从而陷入了渐进型创新的圈套,要么押注在风险太大、最终也不成功的新产品上。但是,只要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你就能在创新方法上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朱利安·伯金肖(Julian Birkinshaw)是伦敦商学院的副院长兼策略与创业教授。他最近出版了一本书,名为《Fast/Forward: Make Your Company Fit for the Future》。
柯良鸿是伦敦商学院的斯隆学者(Sloan Fellow) 和知名的创新专家。
恩利格·德·迪耶哥(Enrique de Diego)是西班牙纳瓦拉大学的客座教授。
欧明谓 |译 周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