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中国来了!“雪龙”号极地考察船28日自新西兰出发,未来五个半月,中国南极科考团队将完成第34次任务,央视新闻全程关注。
南极——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时间在无垠荒原冻结成冰雪,闪耀着永恒之美。
南极——勇者的目的地,粉碎自身桎梏方能抵达。起初,很多人总是怀揣着雄心壮志。而今,有几人坚持着且实现了?
配乐/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Before My Time - J. Ralph 纪录片《逐冰之旅》主题曲
冰冷的双脚
还不是停下的时候
只是想好好体验人生
不想孤独老去
是否会被万丈深海吞没
不去想
既然认定了
便只顾狂风巨浪兼程
央视记者/魏毅 张雷 卢武 杜通
(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全程
记录我国第32次南极考察)
要前往南极,必须穿越一个被称为“魔鬼海域”的地方—— “西风带”。
西风带位于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的海域,是地球上最大的热源赤道和最大冷源南极之间冷热空气及洋流碰撞的海域。在该纬度没有大陆,所以气旋也就没有任何阻拦,长年刮着6至7级的强气旋,最强的时候可以达到12级以上。
在这里气旋就像肩并肩手拉手一样,一个接着一个,不停地在南半球该纬度环绕着整个地球旋转。如果船舶在西风带发生危险,连救援的机会都没有。
当雪龙号驶入西风带海域的前几天,整个雪龙号的气氛都紧张了起来。驾驶台值班的船员人数增加,工程师们更是开始了一场为期一天一夜的全船机械检修,气象室内未来几天的气象预报信息,成为考察队决策层每天要研判多次的信息。
2015年11月27日,雪龙号进入南纬40度正式开始穿越西风带。为保障人员安全,此时雪龙号所有舱门都已经关闭,任何人都不能出舱。
超过五米的涌浪像一座座小山一样向雪龙号拍打过来,浪打在船头发出金属撞击的声音。在这样的巨浪下,这艘万吨级巨轮真的就像是沧海一叶。
西风带汹涌的风浪也成为了南极天然的屏障,把南极保护了起来。而穿越西风带以后,就是神秘的南极大陆。
当进入南极圈后眼前这个冰雪的世界让所有人都为之惊叹。海面上漂浮的海冰、大大小小神秘的冰山让人仿佛进入到另一个世界。
在这个冰雪的世界里,作为破冰船的雪龙号考察船显得那么坚固专业。几天的时间里,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船头和浮冰撞击的声音。眼前的美景不停地在告诉我们:南极,我们来了。
渴了
像企鹅一样捧一把雪
放在嘴里啜饮
抬头
雪崩直泻而下
作家/葛芳
(2014年完成南极之旅)
在南极的茫茫雪原上,紫外线的照射格外强烈,即使背对着阳光,脸部未直接受到照射,反射光线仍可使脸部有不同程度的烧伤。所以防患于未然,我们脸上涂了厚厚几层防晒霜,真正是“粉墨登场”了。
渴了,我亦像企鹅一样,捧一把雪,放在嘴里啜饮,清冽、爽口,无一丝污染。南极气候最是干燥,因为寒冷,空气中水分极少,降雪成了这里降水的唯一形式。远望白色茫茫苍苍一片混沌,好比在沙漠上龋龋独行,没有尽头,只有无止尽的远方。
忽然,远处传来一声巨大的卡擦声响,紧接着持续着一连串的响声,五六十米的雪山轰然倒塌。——“雪崩!”有人在喊。刹那间白色的雪沫高高扬起,如烟似雾,蔚为壮观。雪崩体变成一条几乎是直泻而下的白色雪龙,腾云驾雾,呼啸着声势凌厉地向山下冲去。我惊呆了,慌不迭举起相机摄像。
据说,上次二月份南极行朋友们在天堂港亲眼见证了气势宏伟南极门的倒塌,整整半个小时的雪崩,让乘坐在皮筏艇的人类噤若寒蝉,大自然原是有着如此不可想象的威力!
只要出发 永远不晚
只要你肯 奇迹成真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栓科
(历经九次南极探险)
我想告诉大家,如果没有身临其境,你永远是感受不到那份纯净。
有一天,我在南极看到了幻日现象:天空中突然挂着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太阳。第一次看到时,联想到了小时老师告诉我的后羿射日的故事,是真实的。我们老祖先几千年以前生活的环境,毫不夸张地讲比现在的南北极还要干净。
当空气洁净的时候,突然降温,游离的自由的水汽变成了最小单位的结晶体,即所谓的冰晶。冰晶雨降临的时候,经过一系列大气的折射反射,就把一个太阳变成了好几个太阳。神话传说肯定不是空穴来风,一定是有过其事,才能越几千年而不衰。所以我确信,老祖先一定看到过,看到过同样洁净环境下出现的这样的景象。
当年去南极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家属协定书,其中有一项叫做“就地掩埋协议”,大概所有人看到了都会难以启齿。
所谓就地掩埋,就是你要掉在冰上,那只能扔到冰缝里。你要掉在海上,只能从海豹洞里把你掩埋了。制定这个规则可能有悖于我们的亲情,但这是迫于无奈的选择,自然界就这样惨烈。
自然的力量,很庞大,很残酷,但且不要被吓到。要出去走一走,要出去看一看,因为那种美景,自然界的那种艳丽,你不去走,你不去看,永远感受不到。
行走的勇气,不能说不怕死,毫不畏惧,那就变成一种鲁莽,鲁莽不仅伤害了自己,也会伤害你的团队。所以,准备好了再出发。
如果不曾出发
你对这个世界的了解
就会永存空缺
作家/毕淑敏
(2016年完成南极之旅)
登上“欧神诺娃”号的第一天,探险队的中外领队就极为严肃地宣布了南极纪律。
1、南极是地球上最大的原始地区,还没有受到人类的大规模干扰。请所有到访者保持它的原貌,保护这块净土。
2、不得把任何垃圾留在南极陆地,也禁止燃烧任何物品。
3、不得以任何方式污染南极的海域和湖泊、溪流等,不得放置任何金属物品于海中。
4、不要在石头或任何建筑上刻写自己的名字及涂鸦。
5、不可带走南极的任何动植物及人造物品。包括:遗骨、蛋、化石、石头,以及建筑物内的任何容器,研究考察之仪器、设备等。
6、不可肆意破坏有人居住或无人居住的建筑物及紧急避难所。
条款听起来复杂,其实就是南极的东西你什么也不能带走,除了你自己制造的垃圾和记忆;你什么也不能留下,除了你的脚印和感叹。
到底该不该到南极旅行?人们多有争论。有人认为,最好的保护,就是不要打扰。这样才能给我们的后代子孙留下一方洁净的原始生态。所有的外来冒犯,都是对南极的破坏。这一说,很有道理。
不过,南极面临的生态危险,主要来自全球气候变暖,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出现空洞。这两件事,都不是人类在南极极小规模的旅游活动直接造成的。如果没有人到南极来,人们又如何感知这种危险的存在与迫近呢?
或者说,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有人到南极来,得知南极的真实状况在不断恶化,然后奔走呼号,警醒人们南极的安康和整个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从此要更环保地发展与生活,是否也有它的存在必要?
在南极旅游中,中国人所占比例极其微小,近乎空白。如果我们不去,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就会存有空缺,不够完整。在有关南极的重大国际事务中,中国就没法保证发出正确的声音。如果你没有发言权或是只有非常微弱的声音,这就成了我们的软肋。
南极“冷知识”知多少
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风雪最频繁、风力最强、最干燥的大陆,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5摄氏度。几千万年来,这个地球的遥远边疆常年被冰雪覆盖,冰雪平均厚度迄今已达2000米。
南极,世界上最大的铁矿储藏地区,有“南极铁山”之称,可供世界开发利用200年。世界上最大的煤田,储藏量约达5000亿吨。磷虾是南大洋的特殊水产资源,可每年捕获5000万吨,相当于当今世界总渔获量的一半。石油资源极为丰富,储量还未查清。世界最大的淡水资源库,仅南极大陆就储存了人类可用淡水的72%。
对于人类来说,南极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实际上步步惊心:在南极考察队员中流传一句——南极的冷不一定能冻死人,南极的风能杀人。南极点附近的平均气温为零下49摄氏度,寒季时可达零下80摄氏度。因寒致残事例常发生。此外,还有“地狱之门”冰缝、使科考站顷刻间化为灰烬的活火山等险境。
1984年11月,中国派出首次南极考察队。30多年来,中国先后派出近6000人到南极考察,足迹遍布南极大陆。我国在南极现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这四座科考站。此次即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直奔位于罗斯海西岸的恩科斯堡岛,开启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的建设。
“雪龙”号是我国唯一一艘专门从事极地科考的破冰船。1994年起,它去了20次南极,8次北极,是中国极地考察当之无愧的“功臣”。
30多年来,日本以“科研”名义远赴南极捕鲸,每年捕杀数百头。鲸肉作为食品大量出现在日本市场上。
近年不少旅游者前往“世界尽头”,一些极地旅行公司也在中国开设了办事处,每位游客的花费10万元到30万元人民币不等。
南极科考的三十多年,也是央视记者见证的三十多年。他们自80年代起随队出征,用镜头记录下中国“极地探索史”。此次,央视新闻依旧全程关注,随船记者赵曙光的行李箱宝贝可不少:电脑、摄像机、全景相机、航拍机还有卫星天线……还有哪些“秘密武器”?点击【阅读原文】,看她自抖“家底” ↓↓
配图/视觉中国
点击「写留言」分享你的梦之南极
本期监制/唐怡 主编/李浙 编辑/王若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