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风景读书的罗德胤专栏。
上个周末,我有机会去了趟贵州省黔西南州的安龙县,瞻仰了老同学何崴设计的一座堪称近期超级网红的项目。这个项目的正式名称,叫安龙国家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公园溶岩美术馆。
山地户外运动公园,是一个占地达到10平方公里的大型公园。这些年中国的户外运动发展迅速,黔西南州特殊的地理地貌又特别适合开展此类活动,所以地方政府投资兴建了这个大型户外公园。而贵州省政府从2015年开始,每年在黔西南州举办高规格的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就这样,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宣传,似乎只用了几年时间,就把山地运动这个行业品类在国内的制高点给占住了。
溶岩美术馆,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建设项目。这是一座矗立在165米高的悬崖上的美术馆。网上对它的宣传,通常用的是“悬崖美术馆”。我自己也觉得悬崖这个词比溶岩好,虽然溶岩从地理学上讲更准确,但是悬崖更直观,让人一听就能抓住它的特点,而且画面感十足。
老同学何崴跟我说,甲方找到他们设计团队的时候,最初的想法是要做一个观景台,从165米高的悬崖上俯瞰脚下这一片面积有700亩的宽阔山谷。何老师觉得光是一个观景台,不够来劲,应该配上美术馆。
罗德胤与何崴在悬崖美术馆的合影
我猜测,何老师之所以想到美术馆,大概跟他在中央美院当老师有关系。对这个大胆的想法,我本人也是相当欣赏的。我至少可以列出两条理由。一条是它具有“首位度”。悬崖美术馆,世界上是不是第一个我不知道,至少在中国是第一个。任何事物,一旦占据了首位度,就有可能产生资源聚集的效应,成功的概率就比较高。
第二条是悬崖和美术馆的组合,具有很强的想象张力。一个是硬朗的悬崖,一个是酷炫的艺术,这种搭配本身让人拍岸叫绝,一定会产生乘法效应。美术馆建成后的实际效果,也确实是不错的。从美术馆里隔着大玻璃墙面看山谷,和在屋顶的平台上看山谷,虽然都是俯瞰,差别似乎只是一个室外、一个室内,但它们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种体验很难用文字来描述,你得到现场才能有真切体会。我简单地从它的结果来判断,就是一个待不住人,另一个待得住人。
当然,美术馆也有美术馆的麻烦。建设成本高了是一方面,更头疼的问题,是谁来运营?一个观景台,派两个保安维持秩序就可以了。而美术馆,就得有专业机构来运营。最好是跟画廊合作,让画廊来定期举办画展;在悬崖美术馆这么特殊的地方举办的画展,应该可以大大地提高作品的知名度,从而推高其拍卖价格;这部分溢出的价格,就正好可以用来弥补悬崖美术馆的建设、维护和运营成本。这个逻辑听起来是有道理的,但是实施起来由于纵线太长,可就比派保安站岗难多了。要想找到合适的专业艺术展览机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悬崖美术馆的屋顶是观景台。观景台下有两层,上面那层是展厅,下面那层是会议室。何老师领我进到美术馆里头的那天,由于还没有找到专业的艺术展览机构来运营,现在展厅里还没有艺术作品,会议厅里居然整整齐齐摆放着政府大楼贵宾室里才有的那种方正敦实的沙发。这格调,实在是跟悬崖的气氛也太不匹配了。看得出来,何老师对这一点也只有表示无奈。毕竟,在条件如此艰苦的地方,能把施工难度如此大的一幢建筑盖出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好些地方不得不妥协。
户外平台
休闲区 罗德胤摄
视野
我相信,等美术馆有真正的艺术策展之后,会给我们带来好得多的体验。不过,现在的状况确实是有那么一点让人觉得遗憾的。从美术馆出来之后,何老师说再领我们去山下的游客中心看看。这是跟悬崖美术馆配套建设的一个建设项目,一个在山顶上俯瞰整个山谷,另一个则在山下仰望悬崖美术馆。应该说,这么一种对视的空间关系,既是有趣的,也是顺理成章的。
游客中心的建筑风格,比起悬崖美术馆可就谦虚多了。它建于山谷中间一个略微高起的小山包上,由几个双坡顶的建筑组成。说是小山包,其实就是一堆大石头。低矮的屋檐和双向的坡顶,很好地呼应了周围的石头环境,让人感觉它仿佛就是从石头上长出来的。
游客中心包括一个咖啡馆。咖啡馆有个很别致的名字,叫“仙掌咖啡馆”。仙掌,即仙人掌,是常见于干旱地区的一种植物。黔西南的山区,其实年降雨量不小(大约是1400毫米),但是由于地质结构特殊,地表无法存水,全都快速渗透到地下去了,导致土壤比较干燥,所以出现了很多仙人掌。用仙人掌来给咖啡馆命名,符合地方特征。而咖啡馆采用了木柱结构和大玻璃墙面,也把四周的田野风光、悬崖峭壁以及最顶端的悬崖美术馆,都一股脑地引入了咖啡馆室内。
M亭、红点餐厅、仙掌酒吧、磐石会议中心共同构成了游客服务中心
当我们几个人坐在悬挑出来的屋檐下,一边喝着咖啡聊着天,一边欣赏着四周风光,尤其是远眺山顶上的悬崖美术馆的时候,我突然有了一种顿悟般的体会:原来,这一系列的设计,真正的高峰体验也许并不是在山顶那座酷炫的美术馆,而是在山下的这座外表低调的咖啡馆里头。
这种体验也让我很快意识到,这片700亩的山谷和这面165米高的悬崖,正是由于有了山顶和山下这两座建筑的介入,以及两座建筑之间的互动,还有两座建筑与山谷、悬崖之间的互动,使得原本只有75分的景观分值,陡然间达到了90分,甚至更高。
好的建筑,居然是可以把75分的景观提高到90分的。这是多么奇妙的一件事!能做到这一点的设计师,该有多么的自豪!
其实,这个“原理”,我也并不是第一次遇到了。我的另一个大学同学——徐甜甜,在浙江松阳的大木山茶园里设计了一座茶室,就是起到了类似的作用。而我们传统村落所经历过的乡村实践,比如在贵州黎平县黄岗村设计的禾仓之家,在贵州台江县交宫村设计的碾坊咖啡,以及最近刚刚完成的广东梅县侨乡村自在楼改造、松口镇松江咖啡馆设计,虽然建设规模上要小得多,但它们的作用也都是类似的,只是强度上要差一个级别。(这里我们顺便要说一下总是提到咖啡馆的原因。其实咖啡馆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在小型空间里如何制造出好的景观和空间体验。咖啡馆,更像是一个具有服务功能的小型公共建筑的代称。)
在“重新发现”这个75-90分原理之后,我也对我们正在做的乡村实践有了更多的信心。广大的中国乡村,像宏村、西递那样世界遗产级别的村落是很少的,大多数恐怕只有50-70分左右。90分的村落,要保护下来是相对要容易的。此类村子更要关注的问题,也许是如何提前布局,防止将来会出现的过度商业化。70分左右的村子,要想全面达到90分是基本上不可能的,但是这些村子也没必要全面提高到90分,只要在几个点位上做重点突破,让这几个点给人的体验感达到90分即可。至于50分左右的村子,难度就要大多了,首先要设法让它们的整体水平达到70分,再重点实现几个有90分的点位。
这种整体70分、重点90分的思维,或者说策略,对于把控村落保护的成本是特别有意义的。村落保护总是花钱的,在目前政府投入只能解决一小部分的现实下,如何实现好的成本-效益比,就变得极为重要。
这个话题如果展开,还可以有更多的探讨。时间原因,今天就聊到这里。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