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爱竞赛?但竞赛会找上你!比如北京地区的“幼升小”战争。
5月16日是2017年回龙观地区非京籍义务教育入学材料审核第一天,很多家长们一天前就早早开始排队,支起帐篷、打起地铺。相关视频和图片在微博上刷屏了。一位家长满头大汗,说:“我坐了一夜,你说上学咋这么难呢?”
图片源于微博
图片源于微博
据统计,2010年以来,北京市适龄儿童少年人数每年平均递增2万人,年均增长20%,北京市小学、初中都持续迎来入学的高峰。
预计今后五年整个北京市小学在校生规模由2014年的82.9万人逐年增长至2019年的103.4万人,总规模将增加20.5万人,年均增长率为4.5%。随着二孩的放开,上学需求将进一步放大。
《中国教育报》曾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大概有16万名儿童进行了小学入学信息采集。其中,京籍学生大概10万名,非京籍大概6万名。但东城、西城和海淀三个区口碑最好的25所小学,只能接收大概5000名学生。
除了这25所小学,其实还有不少“条件一般”的小学,但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接受孩子就读“菜市场小学”。尤其是通过学历和工作留在北京的“中产阶级”,更是坚信教育改变命运。
案例1:“入学指标”不是谁想占就能占
当王女士收到房东的微信时,她觉得世界快塌了。
眼看孩子明年就要“幼升小”,而在“非京幼升小材料审核”即将开始的时候,房东却不愿提供租房完税证明,如果没有这个证明,她的孩子将无法办理“非京幼升小材料审核”。
也就意味着明年,她的孩子将无学可上。
房东担心王女士的孩子将占用这套房子的“入学指标”,王女士几次解释朝阳区尚无这一规定,但房东的态度相当强硬,“现在没有,不代表将来不出这个政策,西城区、海淀区、石景山都施行了,万一朝阳也跟着施行,我亲戚的孩子怎么办?”
“不是不想帮你,我也是北漂,当年也是熬过来的,可是,给了你,万一政策变了,不说我亲戚孩子没法再用这个指标上学,就是我的这房子也得折损几十万,到时我找谁说理去?”房东说,“大妹子,我也有难处,我也没办法。”
房东的一席话,彻底掐灭了王女士的最后一丝幻想。
原本,她家租住这里,就是希望办好“五证”尽力就近上附近一所小学的。没想到的是,日渐收紧的政策,让房东“变卦”了。
接下来,她要么搬走找愿意给她“指标”的房东,要么在这个小区买房。
而这个小区,均价已经超过8万。
找到愿意“帮忙”的房东,希望逐渐渺茫,因为其他房东即使用不着这个“指标”,也都可能会担心“指标”被占用后,自家房子卖时会被砍价而“贬值”。
“这是逼我们没钱的北漂离开北京吗?”王女士自问,“生活如此艰难,可我不知道该怪谁,怪我们没有北京户口,怪我们买不起房?”
看着居住了快两年的房子,看着尚且年幼的孩子,她才真真切切意识到,“北漂”的含义,如风中草,只能随风飘零,风向一边,便会坠入万丈冰窟。
实际上,北京市多变、一刀切的政策让所有人都成了惊弓之鸟,都不敢轻易“让出”指标。随之带来的是,这个“指标”的价格水涨船高。
在海淀区中关村上班的李先生最近也在找有“指标”的房东,有房东甚至开价20几万。北京小学教育的“高地”西城区,这个“指标”甚至网上出现过80万的报价。
案例2:北漂决定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童女士一直打算买一套“学区房”,从北漂那一刻就开始准备,去年,她的孩子即将上小学。彼时,北京的房价疯涨,面对一天比一天高的房价,她日渐坐不住了。
好不容易,盼来“930”新政,本以为能暂时压制住房价,但“930新政”却如同一盆水浇在炙热沙漠上,丝毫不见效果,房子还是猛涨不息。童女士坐不住了,再等下去孩子就真的没地方上学了。
一狠心,她入手了一套总价600万的房子,首付300万,为了凑够300万,她们一家用尽了各种办法,“八百年没走动的亲戚都问了”。
童女士来自重庆,在重庆,600万能来一套“豪宅”,而在北京,只能买到一套60平米的“老破小”,“房子很小,一家人转身都难,隔出一间房,客厅就没有窗了。电梯更是没有”。
全家五口人挤在一起,只为了孩子能有机会上到比较好的学校。“这已经是我能给孩子最好的条件了”。
房子的月供1.8万,实际上童女士每月税后收入只有不到1万,两口子共同偿还首付的借债和月供、孩子的教育支出以及一家老小的吃喝。
即便如此,童女士仍然不敢换新工作。因为,她正在办理“五证”中最难的工作居住证。
所谓的“五证”是指适龄儿童少年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本人在京务工就业证明、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全家户口簿、在京暂住证、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等相关材料。
北京的工作居住证等同于北京户口,持证人在购房、社会保障、职称评定及子女义务教育等方面都享有市民待遇的证明。但是这个证件是和工作单位绑定的,离开了这家,工作居住证就是失效的,除非下一家也有工作居住证。但是有工作居住证名额的公司又少之又少。
没有北京户口的她,只能依赖公司的工作居住证为孩子谋得在北京上学的机会。
为了孩子,童女士不敢有任何换工作的念头,本来童女士所在的公司正在进行大规模“优化人员”,有很多更高薪工作向她抛出橄榄枝,但是她却一概不敢接。
“去别的公司,薪水是翻番,但我家孩子怎么办呢?”童女士自嘲,“这辈子算是被孩子‘绑架’了。”
值得玩味的是,在面对“幼升小”的问题上,北京和香港两地的紧张程度是一样的。去年一套《没有起跑线?》的香港真人秀节目引起非常大反响。
为了子女加入所谓的人生胜利组,虎妈们各出奇招,当中一位虎妈Irene深知自己身处充满竞争的时代,抱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心态,她认为赢在起跑线已经不够,还要赢在子宫里,赢在备孕时!
凡事争第一、不甘落于人后的港妈,也被称为怪兽父母,紧张子女学业、担心孩子升学,每天晚上还要亲力亲为陪着子女做功课,毫不松懈。
45岁的陈太是全职妈妈,最近发现8岁的儿子专注力变弱,成绩变差,常哭闹和发脾气,遂带儿子向心理学家求诊,分析后发现,原来儿子的问题源自妈妈的焦虑情绪。
由于陈太生活重心只在孩子身上,一旦儿子有病痛或成绩不佳,便觉得自己唯一负责的事也做不好,不敢向丈夫倾诉,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
有调查显示,12岁以下子女的港妈逾6成有精神压力,三分之一人的精神压力更超越警戒线,代表情绪受困扰、需寻求心理辅导。
临床心理学家邓诗琪指出,她接触过逾一半有情绪问题的妈妈,最初是带子女求诊,分析后才发现有问题的是自己,“若妈妈有压力、焦虑等,或留意不到孩子的需要,令孩子的问题得不到照顾。”
其实,教育不止一条路,读名校也不等于一直会处于人生胜利组。
上届的十优港姐麦明诗,名牌学校出身,英国剑桥毕业,回港后一举拿下香港小姐桂冠,谈吐得体有幽默感,也能和年轻粉丝打成一片,被电视台力捧,不止赢在起跑线,简直大杀四方。
麦明诗的妈妈近日出书《我的女儿麦明诗——一张白纸到10优的培育经历》,大谈子女经。但她写书的目的,不是教人如何培养出一个十优生,而是强调爸妈的重要性。
论家境,麦家绝对有能力送孩子到贵族学校,而且当时住在香港马鞍山的麦家,身边有不少人把子女送往九龙塘读书,麦妈妈却不理会,按着孩子应有的生长情况,六岁前让孩子玩个够。
“别看麦明诗剑桥毕业,以为我催逼她学很多东西,其实就只有游泳及钢琴。我鼓励她思考及自主,只是单纯的从旁协助,就算是选幼儿园,也以方便为主,读家里楼下那间就好了。小孩子,应该食得到睡得好。”
麦妈妈用平常心看待两个孩子,亦没有跟从大队去铺排孩子的成功快捷方式。“我不会陪着孩子做功课,但会引导他们如何思考问题,给他们自行尝试及作答。”麦妈妈认为,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对象,没有什么赢在起跑线,反而是要赢在爸妈的心态,爸妈的心态能决定孩子的将来。
来源:红鼎财经、北京晚报、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