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特异性抗体(如T细胞连接抗体,BiTE)是一种重组免疫球蛋白,能够同时靶向肿瘤相关抗原(如DLL3)和 T 细胞抗原(如CD3),激活 T 细胞来杀伤肿瘤。BiTE 的核心优势在于绕过了 MHC-I 的限制,不需要抗原呈递即可直接发挥作用,尤其适用于 MHC-I 表达缺陷的 SCLC。
• 双特异性抗体的作用机制包括通过结合 T 细胞和肿瘤细胞形成细胞毒性突触,释放细胞因子,从而杀伤肿瘤。然而,细胞因子的快速释放会引发严重的副作用,包括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这些毒性虽可能危及生命,但可通过抗炎药物和支持性疗法控制。
• Tarlatamab 是首批靶向 DLL3 的 BiTE 分子之一,在 II 期 DeLLphi-301 临床研究中表现出良好效果。数据显示,经过至少两轮治疗失败的患者中,40% 的患者对 Tarlatamab 治疗有客观缓解,中位总生存期达到 14 个月。研究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 CRS,其中 40% 的患者经历了 1 级或 2 级 CRS,只有极少数病例发展到更高等级的不良反应。
• Tarlatamab 的 III 期 DeLLphi-304 临床研究正在进行,旨在评估其与标准治疗的疗效对比。2024 年,Tarlatamab 获得 FDA 的加速批准,用于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其推荐剂量为逐步递增到 10 mg 的给药方式,每两周一次,直至病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
• 另一项研究显示,靶向 DLL3 的三特异性抗体整合了 DLL3、CD3 和 CD137 等靶点,其在体外和小鼠模型中展示了更强的肿瘤杀伤效果,显著增加了肿瘤浸润性 T 细胞的数量,未来有望进一步优化免疫治疗方案。
•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通过结合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精准杀伤肿瘤细胞。在 SCLC 中,Rovalpituzumab tesirine(Rova-T)是首个 DLL3 靶向 ADC,其通过结合 DLL3 进入肿瘤细胞后释放药物以诱导细胞凋亡。在 III 期 TRINITY 研究中,Rova-T 在 DLL3 阳性患者中的客观缓解率为 13.2%,但因毒性过高(如 63% 的患者出现 3-5 级不良反应)及分子设计问题(例如低药物抗体比例和不稳定连接子),该药物开发已终止。
• 尽管双特异性抗体和 ADC 在 SCLC 的开发过程中面临挑战(如靶点表达的异质性和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作用),这些疗法在早期研究中展现了巨大的潜力,尤其是结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联合策略,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 当前,多项 II 期和 III 期临床研究正在探索 DLL3 靶向治疗的疗效,包括结合不同剂量和联合治疗的方案,初步数据显示这些方法可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