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爱范儿
关注这个时代最好的产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小米SU7Ultra实车到店##小米SU ... ·  昨天  
新浪科技  ·  【#小米SU7Ultra全年销量目标1万台# ... ·  昨天  
新浪科技  ·  【#华为小艺助手接入DeepSeek#,此前 ... ·  昨天  
新浪科技  ·  #国际金价有望冲上3000美元#【飙涨!春节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爱范儿

Apple Watch:一个「反注意力」产品的十年 |独家专访

爱范儿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24-10-16 17:3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回顾了Apple Watch的发展历程,从初期的设计构思到现在的功能丰富,成为了一款集健身、健康、通讯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手表。文章强调了Apple Watch的设计原则和对人性的洞察,如何通过算法和专业教练化的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同时,文章也提到了Apple Watch在健康领域的突破,如心电图功能、摔倒检测等,使其成为了一款能挽救生命的设备。最后,文章总结了Apple Watch的成就和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Apple Watch的设计原则和对人性的洞察

Apple Watch从设计之初就遵循了尊重传统钟表文化、将传统经验引入数字界面的原则。团队通过不断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需求,对产品的交互方式进行了不断优化,使得Apple Watch成为了一款易于使用、能够提供最必要信息的设备。

关键观点2: Apple Watch的算法和专业教练化的功能

Apple Watch通过自研算法和专业的健身技术团队,为用户提供了精准的数据分析和专业的健身指导。从最初的计步功能到现在的多种运动模式支持,Apple Watch已经成为了用户的个人健身教练,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做出更好的健康决策。

关键观点3: Apple Watch在健康领域的突破

Apple Watch通过添加更多传感器和与医疗科学的结合,实现了突破性的健康功能,如心电图检测、摔倒检测、心率监测等。这些功能使得Apple Watch不仅仅是一款智能设备,更成为了一款能够挽救生命的设备。

关键观点4: Apple Watch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Apple Watch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智能手表的典范之作,其功能丰富、设计精美、用户体验优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用户需求的变化,Apple Watch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将继续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和服务。


正文

明日产品
后视镜

消费电子产品由硅驱动,却也遵循碳基世界里的自然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鼠标已年过花甲,形态上却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计算机 70 年历史,从一间房蜕变成家用电器甚至演化成每个人的囊中之物。而像 BP 机、GPS 导航仪、iPod 更多的产品,还没来得及演化,就被其他产品吞噬而中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爱范儿推出《明日产品后视镜》栏目,我们将持续审视那些持续演化中的明日产品:它们从何种想法中孕育?又如何在变化中存续?它们如何塑造新生活方式,又如何被用户所改变?

本文源于爱范儿多年来对 Apple Watch 高层持续的独家追踪专访,包括:

·苹果首席运营官 Jeff Williams(Apple Watch 业务负责人)
·健康副总裁 Dr.Sumbul Desai
·健身技术副总裁 Jay Blahnik
·技术副总裁 Kevin Lynch(Apple Watch 软件负责人)
·软件工程师 David Clark
·产品经理 Eric Charles
Apple Watch 起源于 12 年前,也就是乔布斯去世的几个月后。
团队决定停下来思考未来何去何从,于是他们自问:苹果对用户的贡献是什么?当时苹果首席设计师 Jony Ive 给出的答案是:
让那些复杂的技术变得易于理解和使用。
造表是 Jony Ive 的主意,他对钟表的痴迷来自于「一个密闭系统里蕴含的工艺、独创性、微型化和造物艺术(The art of making)。」
他发现, 计算机和计时工具有着惊人的相似:起初,它们都以庞大的形态而出现——钟楼、大型机。随后,它们成了家居用品——挂钟和家庭电脑。直到,它们都微缩成一个个人设备——智能手机和手表。
「我们有一种感觉,技术将转移到身体上,」苹果公司人机界面小组的负责人 Alan Dye 说,「我们觉得最自然的地方,那个具有历史相关性和意义的地方,就是手腕。」
Jeff Williams 是苹果首席运营官(COO),也是 Apple Watch 产品线的最高领导者,2019 年他接管了苹果设计团队。在接受爱范儿的独家采访时,他说手表已经在世界上存在一个世纪了,但主要功能就是计时。市面上并没有可以参考的范式。
团队首先确定了大家对于 Apple Watch 一些粗略的共识——社交、活动、健康,以及操控现实世界的能力,接下来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精准的腕表、亲密而及时的通信设备、完备的健康与健身伙伴
「博古通今」的设计延续了十年
手表是时间的隐喻,也需要拥有对抗时间的力量。在大众观念里,手表是可以世代相传的。
以设计大师 Dieter Rams 「设计十戒」的话说:好设计是持久的。
历经十年回头去看,Jony Ive 的设计确深刻地践行了他这位偶像的原则。即便 Apple Watch 数码产品的快消属性天然与耐用品格格不入,但今天你戴上一块无法开机的初代 Apple Watch,并不会觉得这是一个过时的产物。
初代 Apple Watch
圆角矩形表盘、两个表壳尺寸、三种机身材质、可更换表带的卡扣设计,初代 Apple Watch 极其前瞻地定下这个产品 10 年的发展走向。
Apple Watch 的形体演变,并没有像 iPhone 那样在圆形边框和直角边框之间轮回,而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迈进:更轻薄、更圆润。
经过 Series 4 和 Series 10 两次弧度曲率的调整,如今的 Apple Watch 浑然一体,屏幕与机身自然过渡如同一块被流水打磨的鹅卵石。
模拟、类比和转换是常见的设计手段,尽管与传统手表仍有些许差异,但 Apple Watch 对于表冠的复刻却令人津津乐道。
这颗「数码表冠」并非用于调校时间和上链,而是解决小屏幕精密触控的难题,用户可以通过旋转和按压来滚动、缩放和导航。
为了增强这颗旋钮的体验,苹果用 Taptic Engine 的震感模拟齿轮咬合感觉,使虚拟操作拥有了真实的物理反馈。
在此后的发展中,数码表冠也并不局限于一颗模拟旋钮上,在 Apple Watch Series 4 上,它成为一个导电体,表冠和下面的金属片与经过心脏的上肢联通成为一个闭合回路,从而实现了心电图的功能。
尊重和继承钟表文化,将传统的经验引入数字界面,苹果用数码表冠和 Tagptic Engine 构建出一套数字时代的钟表美学,成为一种用现代视角诠释经典的典范。
但苹果并不满足于经典,希望借 Apple Watch 打入奢侈品市场:初代 Apple Watch 在不锈钢、铝金属表壳之外,还提供了一个 18K 金的 Apple Watch Edition 版本。
苹果投入大量资源进入时尚领域,聘请巴宝莉 CEO Angela Ahrendts ,发布会邀请名流、超模和时尚编辑,甚至找到碧昂斯、超模克里斯蒂·特林顿戴上 Apple Watch。
仅仅一年后,Apple Watch Edition 金表便被陶瓷版所替代,标志着奢侈品路线偃旗息鼓。此后多年,Apple Watch 依然仍有卖上万元的款型,但主要集中于苹果跟爱马仕的合作。
苹果研发 Apple Watch 聘请的顾问。名单由 Jony Ive 提供。
一款「反注意力设备」的交互探索
尽管硬件设计几乎无可指摘,但早年 Apple Watch 的软件体验却不尽人意。
前两代 Apple Watch 采用了一种复杂的机制,手表 app 实际上安装在 iPhone 上,所有的数据通过蓝牙传送到手表上。蓝牙并不是高速传输的理想方案,「转菊花」成为 Apple Watch 老用户的独特记忆。
此外,Apple Watch 的主打功能也经历过转向:「熟人社交」曾是初代 Apple Watch 的三大功能之一,按一下侧边按钮,你就可以找到你想联系的人,给他们发送心跳、涂鸦。
技术副总裁 Kevin Lynch 把这个过程形容成——挑人(People picker),他们认为这是社交的起点。然而,匿名收集的数据显示,并没有那么多人使用这个功能。
手表天然占据了一只手,用户不会毫无缘由地抬起手腕在手表上找点事做。
「我们花了很长时间,了解到人们如何与手表互动。」Kevin Lynch 说,团队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Apple Watch 的交互应该以被动式响应为主,而且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
苹果在其开发者网站将 Apple Watch Moment 作为产品开发的首要原则,建议开发者要将体验的重心缩小到一个瞬间。
Kevin Lynch 告诉爱范儿,起初苹果把这个交互时长设在 10 秒内,后来被进一步缩短到 2 秒。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两秒任务」成为 Apple Watch 软件体验迭代的核心。
在 watchOS 2,手表已经可以直接运行 app,而到了 watchOS3,苹果已经可以把常用 app 常驻于内存里。
App 终究不是 Apple Watch 最佳的信息交互形态,如何让用户不掏出 iPhone 就能解决问题,才是 Apple Watch 用武之地。
于是,团队开发了「可操作通知」的功能,用户可以在接收消息的同时快捷回复。
而在 Apple Watch Series 9 上,苹果用「双指互点两下」(Double Tap)的手势,实现了单手快速回复消息。
表盘是用户获取信息路径最短的媒介,初代 Apple Watch 采用了「复杂功能」和 Glance(一瞥)的内容呈现形式,让用户在不打开 app 的前提下,快速获取信息。
如果说 Glance 尚需用户抬手主动找信息,那么十年后的 watchOS11 「智能叠放」和「实时活动」则是让信息主动来到用户面前:当用户叫了车,抬起手腕就能看到车牌号、车辆距离,而当用户身在机场,表盘会优先现实包登机牌信息,而无需再掏出手机。
Watch is watching out for you.
Kevin Lynch 一语双关地道出了 Apple Watch 的交互本质。与所有的移动设备不同,即便用户没有触碰手表,手表也一直在默默关注用户。Kevin 认为,Apple Watch 的交互常常隐于无形,不过分打扰用户是 Apple Watch 的一个原则。
优秀交互设计往往来自于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Macintosh 成功在于洞察到计算机应该成为每个人易用好用的工具,所以交互界面从命令行变成了图形界面。
Apple Watch 的洞察是什么?
Wired 杂志记录了 13 年前团队对于 Apple Watch 的一次讨论,当时的结论是:
智能手机正在带来信息焦虑。人们需要一个「你既不会也不能连续使用几个小时的设备,它能过滤掉大部分的信息,只为你提供最重要的信息。」
库克在采访中表示 Apple Watch 仍然延续了乔布斯的精神遗产:
科技行业存在一种痼疾,即对成功的定义在于实现数字的最大化。你能获得多少次点击?你的活跃用户数是多少?你卖出了多少台产品?科技行业的每个人似乎都想看到大数字。乔布斯从不会这样做,他希望使产品最优秀。
如果说制造让用户沉迷的产品是商业公司的基本逻辑,那么 Apple Watch 可能是第一款「反注意力」的苹果设备。
从「指标」转向「教练」
在 Apple Watch 问世之前,「量化自我」已经是个时髦名词。百元以内你就可以买到一个运动手环,计步是这类产品的标配功能,以致于「每日万步走」的营销话术如同「一颗恒久远」深入人心。
输入身高、性别、体重,结合心率传感器,手环就能估算出体能消耗。但多项调查表明用户对这些数字的准确性存疑,手环厂商 Fitbit 还因此吃了官司。
苹果没有选择购买市面上现成的算法,而是建立实验室,招募志愿者,花了几年时间自己积累数据。
爱范儿曾参观过苹果的健康实验室(Apple Fitness Lab),实验室里每个运动的人都戴着一台蓝色的呼吸面罩。据苹果健身技术副总裁 Jay Blahnik 透露,这是一种用于精确计算运动过程中氧气消耗量的代谢监测仪(metabolic cart),是计算卡路里最准确的方式。
加入苹果之前,Jay Blahnik 就是业界知名的健身教练,担任过 MSNBC 和《洛杉矶时报》的客座健康专家,还写过一本健身主题的畅销书。
我们希望让健身融入苹果的 DNA。我们自己做一切肯定会犯错,会摔出瘀青。但这能让我们弄清楚这个过程。
作为 Apple Watch 标志性的 UI 设计,「三环」的经典设计延续了十年
此后几年,Apple Watch 逐步扩展了对游泳、瑜伽、徒步、潜水等多种运动类型的支持,本着为所有人设计的原则,还加入了对轮椅用户的支持。
Jay Blahnik 指出,苹果对于算法的研究,不仅是为了满足普通用户,更要以专业运动员看齐。比如对于跑步这样看似简单的运动,苹果就将其细化成「垂直振幅」、「测量步长」和「触底时间」三项指标去测量,使用机器学习和传感器融合,包括加速度感应器和陀螺仪,将躯干运动分离出来,再测量其产生的垂直振幅。
如果说不断精进的算法和完备的数据指标让 Apple Watch 显示出「专业」的一面,那么 watchOS11 增加的「训练负荷」,则让机械性的数据呈现出「人性」的一面——就像健身教练那样。
训练负荷会通过一系列细分指标分析出用户看不见的趋势和端倪,通过 7 天的训练负荷与 28 天训练负荷的对比结果,帮助用户了解当前自己的身体负荷是在上升、没有变化还是在下降,从而针对性地调整训练强度。
「它就像是用户戴在手腕上的教练一样」,Jay 说,「让用户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努力一把,什么时候应该稍微放松一些。」
一封信改变产品走向,Apple Watch 如何成为救命工具?
在帮助人们改善健康上,我们最初的目标要窄很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