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评出
2017年国际十大新闻
[以时间为序]
美国总统特朗普1月20日上台后高举“美国优先”旗帜,就职不久即宣布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并于6月、10月相继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朗普还拒绝认证与伊朗签署的核协议,多次要求重新谈判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并终止参与联合国《全球移民契约》进程。美国这一系列“退出”举动给诸多全球性问题的前景带来严重不确定性。
▲资料图片: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美联社)
西班牙皇家埃尔卡诺研究所网站:特朗普此举不但削弱了美国的地位,也削弱了群龙无首的西方国家的地位。
日本《中央公论》月刊:不追求抽象的价值和秩序,追求切实可得的利益,将美国面临的直接威胁简单粗暴地清除是“美国优先”口号的核心。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袁鹏:特朗普连番“退群”给国际社会带来连环冲击波,不仅使奥巴马最主要的外交遗产毁于一旦,且引发全球治理新的危机。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和逆全球化政策给刚刚复苏的世界经济带来巨大不确定性。特朗普“美国优先”的理念和政策实践凸显了美国霸权的自私性和功利主义的一面。
3月10日,韩国宪法法院通过对总统朴槿惠的弹劾案。朴槿惠立即被免去总统职务,成为韩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弹劾下台的总统。3月31日,韩国法院签发对朴槿惠的逮捕令,朴槿惠随即被移送至首尔看守所。4月17日,韩国检察院以受贿罪和滥用职权罪等罪名提起公诉。5月23日,朴槿惠出庭受审。朴槿惠被弹劾案导致新国家党分裂,并引发韩国政坛重组和持续震动。5月9日,韩国不得不提前进行大选,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文在寅获任总统。
▲资料图片:5月23日,朴槿惠首次在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出庭受审。(新华社)
西班牙《世界报》:韩国宪法法院批准对朴槿惠的弹劾标志着朝鲜半岛局势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
韩国《东亚日报》:不管谁当选韩国总统,都会因朝鲜问题、政商勾结问题和创造就业机会等难题走进荆棘地一般的政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杨伯江:朴槿惠从权力巅峰的坠落,折射出韩国政治的痼疾沉珂。官商一体传统与三权分立下独立检察官制度剧烈冲突,整个社会围绕对“北”、对美两条主轴严重撕裂,旧式政治观念及手法与信息时代相互排异,铸就了“坑总统”的社会政治环境。朴槿惠的悲剧属于整个韩国。
2017年欧洲迎来“超级选举年”。3月15日荷兰议会选举,吕特的传统右翼自由民主党保住第一大党地位。5月7日主张“跨越左右”的“前进”运动候选人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在法国总统选举中打败对手,成为该国史上最年轻的总统。9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虽在大选中获连任,但她领导的联盟党未获稳定多数,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一跃成为第三大党。12月,奥地利成为西欧唯一有极右翼政党入阁的国家。
▲资料图片:5月14日,马克龙正式就任法国总统,图为他在车队经过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时向民众致意。(法新社)
西班牙皇家埃尔卡诺研究所网站:欧洲是抗争还是进步,甚至是被破坏,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这些选举。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千禧一代对民粹主义候选人的支持显示了西方年轻人对整个民主理念的普遍不屑。
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2017年欧洲政坛未飞出更多的“黑天鹅”,但政局持续动荡。欧洲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干扰一体化,欧盟主权、自由、安全三元悖论持续发酵。这是欧洲的长痛。导致欧洲政治之乱的原因还有:债务危机、欧元区危机的政治后果日益显现,加上恐袭事件频发,欧洲人的不安全感与不确定性心理,推动反体制运动和再国家化思潮盛行。
2017年伦敦、巴黎、巴塞罗那接连遭遇恐袭,被极端组织洗脑的“独狼式”袭击者在欧洲大城市的核心地带发起血腥暴力攻击。从3月底至9月,英国至少发生五起恐怖袭击事件。6月6日,法国巴黎圣母院前广场发生一名男子持械袭警事件。8月17日,西班牙巴塞罗那市中心和该市以南100多公里处,接连发生货车撞人恐袭事件。
▲资料图片:8月17日,西班牙巴塞罗那恐袭现场人们在转移伤者。(美联社)
美国《新闻周刊》:袭击者或是受到“伊斯兰国”理念的激励,或是接受了该组织的专业训练,这一点让西方深感忧虑。
法国《世界报》:面对恐怖主义,欧洲国家反应过于迟缓,方式方法太缺乏协调。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特别助理、反恐问题专家李伟:2017年欧洲恐袭事件呈现一些新特点,除延续“独狼式”袭击特点外,袭击工具的多元化、便利化,特别是使用车辆冲撞进行恐袭愈演愈烈。欧洲国家恐袭高发,恰是国际社会在中东反恐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之时,其深层原因在于:“伊斯兰国”的“国”虽被摧毁,但其极端思想未得到有效遏制;反恐军事上的胜利并未解决根源问题,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更加肥沃。
缅甸若开邦自8月25日起发生近百起恐怖袭击,30多名安全部队成员、政府官员和平民丧生,大量民众流离失所。局势动荡导致当地少数族群罗兴亚人通过缅孟边界涌向孟方一侧。联合国难民署9月8日发表声明说,在过去两周里有大约27万缅甸境内的罗兴亚难民逃往孟加拉国,难民涌入的规模和速度都是“空前的”。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因罗兴亚人难民问题遭到西方国家和伊斯兰世界批评。
▲资料图片:8月26日,缅甸若开邦的村民为躲避危险逃离家园。(法新社)
《日本经济新闻》:罗兴亚问题既是人道主义危机,同时也关系到地缘政治利益,正变得越来越复杂。
英国《金融时报》:中国正在缅甸的这场危机中展现外交领导力,而西方国家则处于两难境地。
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院长李晨阳:罗兴亚人问题表明冷战结束后不仅在国与国之间,还是在一国之内,宗教之间的差异是导致冲突的重要根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在罗兴亚人问题上的偏见以及对缅甸政府的打压再次暴露了他们在民主和人权问题上的双重标准。罗兴亚问题也说明,中国诚心诚意地帮助周边国家,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可以协商妥处。
朝中社9月3日报道称,朝鲜核武器研究所成功研制出可安装在洲际弹道导弹上的氢弹,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视察并要求全面国产化。朝鲜还多次进行弹道导弹试射,尤其是11月朝鲜称其试射的洲际导弹可打击美国本土全境。面对朝鲜核导试验加速,美韩日频繁军演对朝施压,美朝“硬碰硬”口水仗不断,安理会多次对朝追加制裁,半岛局势高度紧张。
▲资料图片:朝鲜11月29日宣布,当天成功试射了新开发的“火星-15”型洲际弹道导弹。图为朝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左三)在指导试射活动。(朝中社)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导弹试射和氢弹试验突出表明华盛顿必须大幅度调整对朝鲜半岛的政策。
德国《明镜》周刊:如果特朗普想避免一场大战,在这场冲突中他只有和中俄两国一道解决问题。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吕超:朝鲜将氢弹威胁美国作为手里的主牌来打。美国总统特朗普则称“如果美国被迫自卫或保护盟国,那么将别无选择去彻底摧毁朝鲜”,其威胁意味更浓。在美朝围绕朝鲜氢弹问题刀枪相向的关键时刻,中国呼吁有关各方都应保持克制,致力于缓和局势,而不是相互刺激。中国的表态并非仅是隔空喊话,而是表达了制止朝鲜半岛生战生乱的坚定立场,是向美朝双方表示,中国要打消一切挑起事端的苗头。
11月3日叙利亚政府军完全收复“伊斯兰国”组织(IS)控制的最后一个大城市代尔祖尔,同期伊拉克政府军攻入IS在伊境内的最后一个要塞,标志着打击IS获得转折性胜利。中东反恐进入“后IS”时代。
▲资料图片:11月10日,叙利亚政府军在代尔祖尔省东南部的阿布卡迈勒市近郊向“伊斯兰国”组织发动军事打击。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虽然“伊斯兰国”组织作为一个领土实体遭遇失败,但对西方而言,前景似乎并不乐观。
《俄罗斯报》:叙利亚被视为以俄美为首的外交大国的角力场。
法国《费加罗报》:参与叙利亚战争的各方都为了恢复那里的和平而投身到一场短跑中,目前俄罗斯、伊朗和土耳其已经领先。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东问题专家马晓霖:中东反恐战争在中东取得决定性胜利,但反恐使命依然任重道远。首先,IS武装残余势力可能会开辟新根据地;其次,IS会动员全球追随者发动分散、多点和众包式袭击,进行报复并凸显存在;第三,叙利亚和伊拉克战场反恐第一要务将让位于地缘政治博弈,内部族群和外部势力争夺加剧,跨国宗教派系激化,转型国家经济困难和治安缺失,都会为恐怖势力卷土重来埋下祸根。
津巴布韦军方11月15日凌晨采取军事行动,全面控制政府要害部门,并通过国家电视台发表声明否认发动军事政变。11月19日,津巴布韦执政党非洲民族联盟-爱国阵线(民盟)举行中央特别会议,决定解除总统罗伯特·穆加贝的民盟主席兼第一书记职务,并要求穆加贝于11月20日中午前辞去总统职务。93岁的穆加贝11月21日表示自愿辞去总统职务。至此,穆加贝执政37年的时代终结。
▲资料图片:11月1日,穆加贝(前右)和津巴布韦时任副总统姆南加古瓦(前左)在哈拉雷一起出席活动。
美国《外交》双月刊网站:这并非一场反对暴政的民众起义,而是执政党内部的一场宫廷政变。
法新社:在穆加贝遭到自己的军队和政党抛弃并辞职之后,津巴布韦正进入一个新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贺文萍:津巴布韦政治变局以及穆加贝下台的导火索和起因虽然是近几年来愈演愈烈的津执政党内的领导权之争,但深层原因也源自穆加贝的长期执政以及其糟糕的执政“成绩单”。值得庆幸的是,此次津政治变局是以和平并且很大程度上依据宪政和法制的方式完成的,这不能不说是非洲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进步。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来,“通俄门”持续发酵,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迈克尔·弗林上任仅三周,就因在政权过渡期间“通俄”而被迫辞职。5月9日,特朗普将正在调查“通俄门”的联邦调查局局长詹姆斯·科米解职。12月1日,弗林承认就其个人与俄罗斯方面的接触向联邦调查局作了伪证,并表示将配合司法部特别检察官罗伯特·米勒有关“通俄门”事件的调查。“通俄门”事件给美俄关系“重启”造成新障碍。
▲12月1日,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迈克尔·弗林离开位于华盛顿的联邦法院。(美联社)
法新社:“通俄门”调查正在持续损害特朗普的形象。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反俄情绪深深扎根于美国人的灵魂。现在这种情绪已达到了令人目眩的新高峰。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通俄门”事件调查至今,美国司法部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仍没有明确的结论。但该事件持续已近一年,充分说明了特朗普与国会博弈的激烈。“通俄门”事件如果坐实,对于特朗普政府将是颠覆性的灾难。即便最终查无实据,国会也可迫使特朗普在其他内外政策上做出较大的让步。此外,“通俄门”事件的持续调查凸显了美国国会对于俄罗斯的敌意,以及国会希望在对外战略方面争夺主导权。
在2008年金融危机震荡全球近10年之后,世界经济终于走出谷底,全面回暖。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6年来首次上调对全球经济短期增长的预期,将2017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从3.4%上调至3.5%。代表全球大型股市的35个主要指数中,一半在今年创下历史新高,为2007年以来之最。在美国,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今年已逾60次刷新收盘纪录。
▲资料图片:11月30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首次站上24000点大关,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工作人员笑逐颜开。(路透社)
英国《金融时报》:世界经济正在享受十年来最广泛和迅速的增长。
美国《华尔街日报》:外国投资者的资金正以近年来最快的速度大量涌入美国股市,为长达8年多的反弹提供了新动力。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世界经济回暖主要依靠中美两国经济带动,其中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近几年一直在百分之三四十的水平,预计今年也是在这一水平。而美国股市今年在联储加速加息的环境下仍然屡创新高,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资本回流美国市场。尽管如此,今年全球经济的较好表现中也潜藏着一系列风险因素,明年形势有待观望。
打开参考消息客户端看更多外媒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