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境人Environmentor
热爱我环境,光大我事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环境人Environmentor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孙轶斐团队ES&T:氯/溴代二恶英生成过程中氯溴交互作用机制

环境人Environmentor  · 公众号  ·  · 2024-10-10 12:21

正文

‍‍‍‍‍‍‍ ‍‍‍‍‍‍‍‍‍‍ ‍‍‍‍‍‍‍‍‍‍‍‍‍‍‍‍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第一作者: 张丛丛
通讯作者 孙轶斐
通讯单位: 海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图片摘要


成果简介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海南大学孙轶斐教授团队在环境领域著名学术期刊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上发表了题为“ Br-to-Cl Transformation Guided the Formation of Polyhalogenated Dibenzo-p-Dioxins/Dibenzofurans ”的研究论文 。文章基于全规模燃烧系统中 Cl Br 共存背景下卤代有机物生成的氯溴交互作用,研究了不同 Cl/Br 比下氯 / 溴代二恶英生成特征的差异,提出氯 / 溴代二恶英生成过程涉及 Br-to-Cl 转化路径。基于此,揭示了溴代有机污染物作为氯代二恶英( PCDD/Fs )生成前驱物的潜力,提出了由溴代前驱物生成 PCDD/Fs 的潜在路径,并得到了实验和理论计算结果的支持,为氯 / 溴代二恶英的生成机理提供了新的见解



引言

/ 溴代二恶英是一类对人类及生态环境健康存在严重威胁的高毒性二次有机污染物,通常作为废物焚烧等热化学过程的副产物随烟气或灰尘进入环境。 Cl 源和 Br 源是其生成的必要因素,且 Cl 代前驱体和 Br 代前驱体作为氯 / 溴代二恶英生成的关键中间体,亦对其生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规模燃烧系统中 Cl Br 的共存意味着 PCDD/Fs 和溴代二恶英( PBDD/Fs )的生成机制比只涉及 Cl Br 体系中 PCDD/Fs PBDD/Fs 的生成机制要复杂得多。因此,阐明氯 / 溴代二恶英生成过程中 Cl Br 的交互作用机制,揭示 Cl 代前驱体和 Br 代前驱体对其成的具体贡献,对从生成机理出发有效控制二恶英的排放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相较于仅存在 Cl Br 体系, Cl Br 共存体系中 PCDD/Fs PBDD/Fs 的生成特征,从而阐明 Cl Br 在氯 / 溴代二恶英生成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机制。研究了引入 Br PCDD/Fs 的生成浓度和指纹分布特征的变化,以及引入 Cl PBDD/Fs 的生成浓度和指纹分布特征的变化,考察了 Br 含量对 PCDD/Fs PBDD/Fs 及其前体化合物的生成浓度和指纹分布特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 1,2- 二溴苯( 1,2-DiBBz )作为模型化合物,推演氯 / 溴代二恶英生成过程中 Br-to-Cl 转化路径,揭示由溴代前驱物形成 PCDD/Fs 的潜在路径,从而为由生成机理出发控制和减少二恶英生成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数据支撑



图文导读

导读内容一: Cl Br 共存体系中氯 / 溴代二恶英及其关键中间体的生成特征

1 :不同 Cl/Br 比条件下 (a) PCDD/Fs (b) PBDD/Fs 的生成量及 TEQ 浓度。 (c) CBzs 的生成量。 (d) CBzs 的气相 - 固相分配。

Cl 源和 Br 源是 PXDD/Fs 生成的必要因素,在 Cl-Br 共存体系中, PCDD/Fs PBDD/Fs 的生成量明显低于仅存在 Cl Br 体系中 PCDD/Fs PBDD/Fs 的生成量( 6.2 4.2 μg/kg ),分别降低了 84.3% 79.5% 。这主要归因于在 Cl Br 并行 de novo 合成过程中 Cl Br 之间的竞争反应,这可以解释引入 Br Cl PCDD/Fs PBDD/Fs 的最终生成。为了深入探究 PCDD/Fs PBDD/Fs 生成过程中 Cl Br 的交互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了 Br 含量对 PCDD/Fs 关键中间体 CBzs 生成的影响。显然,仅存在 Cl 体系中 CBzs 的生成量高达 1307.4 μg/kg ,明显高于 Cl-Br 共存体系中 CBzs 的生成量。此外, Br 的存在也会影响 CBzs 的气相百分比和同类物分布


导读内容二: Cl Br 共存体系中混合溴氯代产物鉴定

2 (a) CBz 生成量。 (b) BCBzs 标准溶液和 (c) 模拟实验收集副产物的 GC-MS 谱图。

3 (a,b) PBCDD/Fs 标准溶液和 (c,d) 模拟实验收集副产物的 GC-MS/MS 谱图。 (e) 有机自由基的 EPR 谱图。


1,2-DiBBz 5.0 wt.% )生成 CBzs 的总浓度为 2.0 × 10 5 μg/kg 0.02 wt.% ),表明溴代芳香烃化合物可以作为前驱体化合物通过 Br-to-Cl 转化途径生成氯代芳香烃化合物。 1,2-DiCBz 1,2,3-TrCBz 是生成的主要 CBzs 同类物,共占 CBzs 总浓度的 72.4% 。由于 C-Cl 键比 C-Br 键更稳定, BBzs 上的 Br-to-Cl 转化可能是导致 1,2-DiCBz 1,2,3-TrCBz 含量和相对丰度增加的最直接的原因。此外,由于 Br 的空间位阻大及其对苯环的钝化作用, Cl BBzs 上的 Br 和氢( H )的氯代反应具有区域选择性,因此主要生成 1,2-DiCBz 1,2,3-TrCBz 。溴代前驱物的催化氯化反应过程中,混合溴氯代苯( BCBzs )和混合溴氯代二恶英( PBCDD/Fs )副产物的生成,亦为上述提到的 Br-to-Cl 转化路径提供了直接证据

导读内容三:氯 / 溴代二恶英生成过程中 Br-to-Cl 转化路径及氯溴交互作用机理

4 (a) 1,2-DiBBz, (b) 7-B-2,3-CDD (c) 8-B-2,3-CDF HOMO 等值面。 (d) 溴代芳烃化合物生成 PCDD/Fs 的潜在途径。

基于 C-H 键的解离能高于 C-Br 键,理论上 Cl 取代 Br 路径比 Cl 取代 H 路径更有利。然而,与 1,2-DiBBzs 不同, PBCDD/Fs 上并未遵循及其键能所决定的趋势,表现为 Cl 取代 H 路径优于 Cl 取代 Br 路径。因此,考虑电子云密度效应是影响其氯化反应区域选择性的关键因素。根据前线(分子)轨道理论,亲电氯化反应主要发生在分子中最高占据分子轨道( HOMO )轨道系数最大的位置,即 HOMO 中电子密度最大的位置。因此,使用 Gaussian09 B3LYP 6-311+G (d,p) )对 1,2-DiBBz 8- -2,3- 二氯代呋喃( 8-B-2,3-CDF )和 7- -2,3- 二氯代二恶英( 7-B-2,3-CDD )进行了几何构型优化,并借助 Multiwfn 软件中的轨道组成分析功能分析了这些化合物的 HOMO 数以及每个原子对 HOMO 的贡献。就 1,2-DiBBz 而言,亲电氯化的位置优先顺序为 4 (C) > 5 (C) >3 (C) = 6 (C) ,这表明从 1,2-DiBBz 转化为 2- 溴氯苯( 1-B-2-CBz )的概率较高,这与我们的实验结果和过渡态能垒的趋势一致。此外, 8-B-2,3-CDF 的亲电氯化优先顺序为 7 (C) > 8 (C) ,而 7-B-2,3-CDD 的亲电氯化优先顺序为 8 (C) > 7 (C) 。这些结果充分解释了在 PBCDD/Fs 转化为 2,3,7,8-TCDD/F 的过程中, Cl 取代 H 路径取代所表现出的热力学优势。基于上述实验和理论计算结果,确定了 BBzs 作为溴代前驱体化合物生成 PCDD/Fs 的三种潜在途径。

‘’

小结

本研究明晰了不同 Cl/Br 比条件下 PCDD/Fs PBDD/Fs 生成特征的差异,阐明了 Cl Br 在其生成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机制,提出了氯 / 溴代二恶英生成过程涉及的 Br-to-Cl 转化途径,为二恶英的生成机理提供了新的见解。溴代前驱物的催化氯化反应过程中, BCBzs PBCDD/Fs 产物的生成,为上述提到的溴代芳烃化合物可通过 Br-to-Cl 转化途径生成氯代芳香烃化合物提供了直接证据。基于氯 / 溴代二恶英生成过程中副产物的定性和定量,推演了二恶英及其关键中间体生成过程中涉及 Br-to-Cl 转化路径,且电子云密度效应是影响 Br-to-Cl 转化区域选择性的关键因素。此外,揭示了由溴代前驱体生成 PCDD/Fs 的潜力,给出了由溴代前驱体化合物形成 PCDD/Fs 的潜在路径。因此,在通过减少含 Cl 有机物的量,源头削减废物焚烧过程中 PCDD/Fs 生成的同时,对含 Br 有机物含量的控制也不容忽视

本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的资助。

‘’

作者简介

孙轶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海南大学教授,国家级领军人才,日本京都大学工学博士。兼任固体废物领域顶刊 Waste Manag. 副主编, J. Hazard. Mater. Sci. Total Environ. Biochar SCI 期刊编委,担任固体回收资源 / 燃料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TC300 技术委员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固体废物分会等十余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或委员。长期从事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过程中新污染物控制技术开发、能源转化利用研究,主持建成多项示范工程。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 / 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共 20 余项国家级项目。获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在 Nat. Commun.,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Environ. Sci. Technol., ACS Catal. 等期刊上发表论文 100 余篇,授权 / 转化国家发明专利 20 余件,公开国际 PCT 专利 2


第一作者: 张丛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 )区域特征、生成机理及污染控制技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 Environ. Sci. Technol. Sci. Total Environ. 等环境领域著名学术期刊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21/acs.est.4c06328


投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海南大学孙轶斐教授团队。投稿、合 、转载、进群,请添加小编微信Environmentor2020!环境人Environmentor是环境领 最大的学术公号 ,拥有 20W+活跃读者 。由于微 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环境人Environmentor加为 星标 ,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 “在看” ,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每日的推文! 环境人Environmentor现有综合群、 期刊投稿群、基金申请群、留学申请群、各研究领域群等共20余个,欢迎大家加小编微信Environmentor2020,我们会尽快拉您进入对应的群



往期推荐


年度热点文章Top10(2023年)
哈工大任南琪院士团队谢国俊课题组、重庆大学陈一课题组合作ES&T封面:亚硝酸盐依赖型厌氧甲烷氧化细菌的生态位分化机制
见证一个新领域的崛起——密苏里大学肖峰团队/北京师范大学李阳团队一篇承上启下的ES&T
ES&T社论:ES&T对材料类稿件的基本期望以及此类稿件应该如何体现其环境相关性
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军院士团队孙志强副教授ES&T、WR等:非自由基高级氧化净水技术系列研究成果
同济大学关小红团队ES&T封面:电化学氧化生成的Fe(IV)/Fe(V)可在近中性条件下选择性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