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乎日报
提供最好的资讯评论,兼顾专业与趣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乎日报  ·  你有哪些关于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新」脑洞? ·  7 小时前  
知乎日报  ·  AI 能写出一部《武林外传》吗? ·  4 天前  
知乎日报  ·  蜜蜂天天吃蜂蜜为什么不得糖尿病? ·  5 天前  
Quora文选英语  ·  Quora_你听过的最动人的话是什么?【1082】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知乎日报

中国有哪些现存的宏伟至极的古建筑?我只说一个

知乎日报  · 公众号  · 问答  · 2016-12-06 17:53

正文

题图来源:JP Bennett / CC BY


知友 | 王斯旻


应县木塔,而看完本文的朋友们将会知道,为什么我说且只说这一座中国古建。



木结构建筑里的世界最高


始建于 1056 年的木塔,67.3 米高,是什么概念?是从他建成之日起就是世界上最高的木结构建筑,记录保存至今。(大家如果找到更高的请告诉我,我查了半天,还是应县塔最高)



西方最高的木结构(其中还有混凝土与钢结构做辅助)是 UBC 的宿舍,53 米,结构长这样,还四处发 PR 写自己是世界最高木结构建筑。


木结构?它的结构长这样:


也就是说,咱中国的木塔,约一千年前建的,将世界最高木结构建筑的威名保存至今。


存活了一千年的木结构


山西作为中原核心,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而建筑向来是战争中易损毁,战后胜利者点篝火的必备道具。远的不说就说近的:


1926 年,冯玉祥军队向山西发展,遭盘踞于此的阎锡山的死命抗拒,冯阎大战在山西爆发。此次战争,木塔共中弹二百余发,大受创伤。

1948 年解放应县时,守城的国民党军队以木塔为制高点设立了机枪阵地,木塔被 12 发炮弹击中。


解放军端炮楼那可是专业的,而国民党把古迹当炮楼也没谁了,不管是解放军手下留情,还是木塔真如传说中的有神佛相助,总之木塔未倒。


而另据柴泽俊编写的山西古建介绍,历史上「应县木塔虽身中 200 多发炮弹,使二、三层略有倾闪和扭动,但仍基本完好,安然无恙。」



应县也在山西地震带之上,曾遭受了多次强地震袭击,仅烈度在五度以上的地震就高达十几次之多!


《应县志》记载:「元大德九年四月已酉,大同路地震,有声如雷,坏庐舍五千八百,压死者一千四百余人」;「元顺帝时,地大震七日,塔旁舍宇,尽皆倾颓,惟塔屹然不动。」


近代,邢台、唐山、大同、阳高一带的几次大地震,均波及应县,木塔大幅度摆动,风铃全部震响,持续一分多钟。过后,这座直插云天的木塔总是安然无恙,仍巍然屹立。


而至于木结构建筑的另一个大敌,火灾,就更离奇了。如上大家还不觉得难,那么就请比较一下另一个耳熟能详的木结构建筑的悲惨经历吧。



这是大家都背诵过的《滕王阁序》中的滕王阁,57.5 米高,然而是 1989 年复建的。不像很多假古董,滕王阁的复建可谓遵循传统。


如下是历代复建的记录:


自唐以来,复建竟达 29 次之多,其中的损毁原因主要是战乱和火灾。


经典的古建筑


个高和存货的不易是属于铺垫,应县木塔的价值更在于古建本身的设计魅力。



大家看看这两个剖面,巨大的佛像,和一层层上升的流线,仿佛登高望远而近极乐。每层柱高和收缩的结构,组成一个稳定而有韵律的布置。


说到设计不得不说到以柱子和斗拱组成的精美结构:


以上引用自相关修复团队修复时为研究结构而做的模型,大家可见结构之复杂精巧。


如果我来评论设计,不如引用当时梁思成初上木塔所写的评论了。


梁思成不由感叹道:「今天正式去拜见佛宫寺塔,绝对的 Overwhelming(势不可挡),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


「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不独梁思成作如此感叹,就连刘敦桢也是赞不绝口,他居然发誓说:如果元、明代以后有如此精品,我的「刘」(姓)字倒过来写!


刘敦桢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是和梁思成齐名的建筑教育大师,在建筑界素有「南刘北梁」之称。当时刘敦桢任中国营造学社文献部主任,和担任法式部主任的梁思成同为中国营造学社的两大台柱。


刘敦桢的此话出自于梁思成给已回北京的林徽因的信中,当时原文是这样说的:「士能(刘敦桢字士能)忘情时那句『如果元、明以后有此精品,我的刘字倒挂起来了!』,我时常还听得起见。这塔比起大同诸殿更加雄伟,单是那高度已可观。士能很高兴他竟听我们的劝说没有放弃这一处同来看看,虽然他要不测量就走了。」


同时,梁思成也对林徽因没有亲临观瞻木塔而感到遗憾,他这样对林徽因表示道:

「塔身之大,实在惊人,每面开三间,八面完全同样。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你要几体投地的倾倒!回想在大同善化寺暮色里同向着塑像瞪目咋舌的情形,使我愉快得不愿忘记那一刹那人生稀有的由审美本能所触发的锐感。尤其是同几个兴趣同样的人在同一个时候浸在那锐感里边。」

梁思成终于来到梦寐以求的佛宫寺木塔了,能够在这木塔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里边、外边环绕着测绘他素仰的木塔,梁思成感到无比的幸福。


以往测量一座古建筑时,一般大致一两天时间就可搞定。可这次测量一座孤立的木塔,梁思成和莫宗江居然用了整整 6 天时间,这在梁思成考察古建筑的经历是少有的。

其时刘敦桢因为有事,一个人先行离开应县了。纪玉堂(营造学社职员,曾多次随梁思成外出考察古建筑,主要做一些劳务及联系住宿等辅助工作。抗战胜利后,纪被梁思成招为清华大学建筑系职员)只能做些后勤工作,这样测绘的任务就只有落在梁思成和莫宗江两人身上。


尽管工作繁多,梁思成因为喜欢,倒也不觉得很累,他这样描述道:

「塔共有五层,但是下层有副阶(注:重檐建筑之次要一层,宋式谓之副阶)上四层,每层有平坐,实算共十层。因梁架斗拱之不同,每层须量俯视,仰视,平面各一;共二十个平面图要画!塔平面是八角,每层须做一个正中线和一个斜中线的断面。斗拱不同者三四十种,工作是意外的繁多;意外的有趣!…」


营造学社的成员、梁思成的助手莫宗江(后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回忆说:「应县木塔事实上是九层重叠,具有独立梁柱的结构。我们硬是一层一层,一根柱,一檩梁,一个斗拱一个斗拱地测。最后把几千根的梁架斗拱都测完了,余下的就是塔刹的尺寸了。我们站在塔的最高一层已经感到呼呼的大风,我们上到塔顶时,更感到会给风刮下去。但塔刹还有十几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攀援的东西,真是令人望而生畏。梁先生凭着他当年在清华做学生时练就的臂力,硬是握着凛冽刺骨的铁索,两腿悬空地往刹尖攀去。当时的古建筑都是年久失修,有时表面看去很好的木板,一脚踏上去却是糟朽的。这座 900 多年前的古塔,谁知道那些铁索是否已锈蚀、断裂。我们在下面望着,不禁两腿瑟瑟发抖。梁先生终于登上塔刹,这才成功地把塔刹各部尺寸及作法测绘下来。应县木塔这么庞大复杂的建筑,只用了一个星期就测完了。」


测完以后,梁思成就留下了如下两张经典建筑绘画:


最后,再给大家看一组经由国家地理完善和重绘过的应县木塔照片和绘图吧。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知乎日报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