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东南大学
欢迎广大师生及海内外校友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职业咨询/导师答疑】1V1模拟面试/语音答 ... ·  昨天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字节跳动:高级游戏媒介传播经理 ·  3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简历提升】挖掘亮点:提升眼界思路,优化简历! ·  昨天  
锦缎  ·  中慧元通生物冲刺IPO背后的辛酸 ·  2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简历提升】挖掘亮点:提升眼界思路,优化简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东南大学

机械→医学?这位东大人,1+1>2!

东南大学  · 公众号  ·  · 2024-03-03 11:12

正文



硕士191班班长

机械工程学院兼职辅导员

2019年东南大学“大骨班”副班主任

东南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

优秀研究生干部、团干部

第16届华为杯全国研究生

数学建模大赛三等奖

……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机械工程学院毕业生

何荣鑫

如何跨足医工领域

实现1+1>2的华丽蜕变!


何荣鑫,硕士毕业于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现于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读博 。回顾何荣鑫这条独特的 医工交叉 之路 ,也许可以用《论语》中的“恒者行远,思者常新,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一句来概括。



1

从未设想过的道路

回顾这条道路的选择时,何荣鑫坦言, 这是他之前未曾设想过的


在17年冬天,课表上充斥着力学和机电类课程的他第一次踏入九龙湖校区机械楼二层南楼最里侧的植入器械实验室。 在这个地方,他邂逅了倪中华老师和赵古田老师,由此开始了“误打误撞”的医学探索 。从最初对支架一无所知,到后来能够理解CT影像,从询问为何称为冠脉,到能够想象主动脉弓、腹主动脉、髂动脉的外形分叉等种种细节,伴随着血管支架的课题研究的启动,他逐渐踏上了这段医工交叉之旅。


18年夏末,作为西部计划东南大学研支团的一员,他在云南南华思源实验学校七年级担任数学老师和班主任。支教一年之中,他的两名学生因病退学或休学,无法完成学业。一名学生经常在上课时大量流鼻血无法止住,父母带他走遍昆明、北京的儿童医院,却未能查明病因和治疗方法;另一名学生患有严重的鼻窦炎,发作时头疼不已,无法正常学习,父母再次给他办理一年的休学。 何荣鑫身为老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学生因病退学或休学,直面“病”与“医”的关系,让他倍感无奈



医工之路成为一生的选择

2

19年初秋,何荣鑫回到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对医疗人员的艰辛与公共医疗卫生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入直观的体会。


20年夏至21年夏,他在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公司实习, 对第三类医疗器械的设计、制造、生产流程有了全面的接触和参与 。他主要负责颅内支架用管材的力学性能测试,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在支架高聚物材料面前,上学时学到的成熟可靠的测试技术方法却无法适用,只能另辟蹊径自行搭建实验测试设备。通过这次实习,他深刻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两句诗的深刻内涵。



22年春季,完成了介入导丝导管输送性能测试系统研制与实验的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后,再次回顾这五年的医工之路,他说:“ 我的入门原因纯属偶然,但后来的经历和选择,却为这份偶然增添了合理性,成为了必然。愿天下所有人都能够病有所医,病有良医,医有良器。




3

答疑解惑

晓东

在实习中,一系列实践性的探索在您的研究生学业和后续发展中有怎样的意义呢?


何荣鑫:本科教育更多的是一个通识教育,课程学了很多比方说力学、机电、编程各方面的知识,但是真正实践的机会不多,知识技能还是停留在纸上的一个阶段,缺少“真枪实弹”实操的过程。 这种从头开始设计、建模、出工程图、加工、调试、返修和最后测试的任务,是一个全流程的问题 ,一台仪器设备从做出来到动起来,最后再到用起来,每一处细节都需要自己思考把控,这个过程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知识技能,把一块一块的知识串联起来,训练了全局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现在和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都很重要。

这种跨学科的背景对于未来从事医疗器械、医工研发等领域的就业是否有帮助呢?

晓南


何荣鑫:拥有跨学科背景对于未来从事医疗器械、医工研发等领域的工作具有明显优势。医疗器械和医工研发等领域的专业技能需求广泛,包括机械设计、制造、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多学科知识。跨学科背景有助于更好地运用和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术,推动医疗器械和医工研发的创新发展。这种 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也有助于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可以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领域 ,为未来从事医疗器械、医工研发等领域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晓东

从机械工程到医工交叉领域,您是如何顺利过渡的?对于希望从事医工交叉领域的东大学子,您有什么建议或经验分享?


何荣鑫: 老实说这个过程并不顺利,进入一个新领域会面临着自己完全不懂的问题,甚至说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和工作方式,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的适应和调整,保证积极的心态。同时还必须要感谢导师倪中华教授和赵古田研究员的悉心指导,得益于领路人的带领,才有了不断前进的方向和支持。


医学是一个广阔的领域,很多临床手术或者医疗检测手段的突破都和理工科学密切相关,核磁共振这一物理现象的研究中,诞生了现今被广泛使用的MRI成像检测技术;高压电脉冲的研究中,诞生了如今的纳米刀技术,有时需要 放开思维 ,放开专业门类认知的自我限制, 大胆前进 对知识理论融合吸收学习 。同时这个过程必然会 走出自己的知识舒适圈 ,需要积极接受新鲜事物、多思考多学习多实践,要多和一线临床医生沟通交流,从实际问题着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