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发布图书馆信息,提供咨询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物理  ·  【物理笔记】学霸笔记力学篇全部汇总 ·  9 小时前  
环球物理  ·  【中考物理】总复习知识清单 ·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这里才是江南水乡之夜!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漫享阅读 | “BNU书香大使”王新雨:一个普通读者终于爱上马尔克斯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 公众号  ·  · 2024-05-10 10:45

正文


挑选一本好书,在阅读时光中寻求一片宁静,用心感受文字的情绪,倾听时光流淌。

“漫享阅读”栏目发布“BNU书香大使”以个体身份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体会与思考。希望“BNU书香大使”的阅读热忱蔓延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愿每一位BNUer都能在阅读中收获丰盈的人生体验,塑造坚定的独立思想,构筑多彩的精神世界。

今天,我们跟随“BNU书香大使”王新雨,一起走进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文学世界。




大家好,我是首届“BNU书香大使”里唯二的本科生之一,王新雨。近期终于读完马尔克斯的长篇著作《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借其遗作《我们八月见》全球发行之际,斗胆同大家分享我阅读马尔克斯小说的体会。



《百年孤独》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著,范晔译

索书号:I775.45 3=3-3

馆藏地:主馆七层

《霍乱时期的爱情》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著,杨玲译

索书号:I775.45 8=3-2

馆藏地:主馆七层



天生的作家

马尔克斯的小说读起来是轻松畅快的。他的文笔一气呵成,用充满细节和想象力的文字构建出了我们并不熟悉的拉美世界的故事。他说自己自幼爱讲故事,而 “让现实生动逼真是最基本的叙事技巧”


马尔克斯的色彩

马尔克斯对色彩的运用登峰造极。故事中的城市统治党变换,于是马尔克斯写到墙壁的色彩在蓝色和红色之间转换,最后人们搞不清是谁在统治,干脆涂成白色。他还写了专门用来写字的紫色墨水,或许用来表现那位写字者故事的特别;他写了一直围绕着飞舞的黄蝴蝶,或许用来表现特别的爱情;写了一直裹在阿玛兰妲手上的黑纱,或许用来表现生命无法承受的重量。这样张扬细致的描写让我能够想象出一个五彩斑斓的马孔多(《百年孤独》故事发生的地点),而同样的方法也运用在许多具体的数字之上:比如马孔多的雨一直下,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丰富的细节,撑起了立体的故事。


《活着为了讲述》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著,李静译

索书号:K837.755.6 bnu7-2

馆藏地:主馆七层

“唯一铁板钉钉的是,他们卷走了一切:钱、十二月的清风、切面包的餐刀、午后三点的惊雷,茉莉花香和爱。只留下灰头土脸的巴旦杏树、耀眼的街道、木头房子、生锈的锌皮屋顶,以及被回忆击垮、沉默寡言的人”——《活着为了讲述》


马尔克斯的幽默

马尔克斯还是一位非常幽默的作家。读他的书常常有一些非常有趣的细节和话语。在写自传的时候,他提到他发现自己有一件事想不起来,舅舅评价他: “你记性这么差,怎么能当作家?” 想必这位诺奖得主记录这件小事也是觉得十分好笑。




魔幻现实主义或现实主义

大家熟知的是,马尔克斯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书中常有魔幻情节。但马尔克斯本人称自己写的是现实主义小说,取材并反映现实。后来读他的自传才知道,马尔克斯也不完全是谦虚。在拉美的土地上,现实有时就是如此魔幻。

《霍乱时期的爱情》里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完全取材于其父母相遇的故事,女主角的姑妈的原型来自马尔克斯自己的表姑姥姥,而书中具有极强意象性的秋海棠长廊也并非刻意编造的细节。

同样,《百年孤独》里的上校一生的经历源于自己的上校外公,吃土的人物原型则是自己那来到新城市而难以适应的妹妹。马尔克斯听来这些故事,填补细节,又以极强的文字功底把故事讲了出来。

于是我认为,作家之所以是作家,并非因为其想象力,而是感知力。




命定与虚无

马孔多的故事之所以如此让人回味,就是因为其情节安排充满了命定感和虚无感。故事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向前发展,而是和过去缠绕、呼应,由此让人感受到书中人物命运早已定下,历史永远在往复和循环,于是太阳底下无新事。


《百年孤独》的命定感

《百年孤独》的开头,被许多人记得: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马尔克斯一开始便运用了连起三个时间点的叙事方式。在所有的作品里,他都娴熟地运用插叙。向前、向后叙事信手拈来,随时插入主故事线,一气呵成,也同样展现了时间的流动感。

马尔克斯在其自传《活着为了讲述》中提到自己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从不分段,一气呵成,畅所欲言。我看到这一点时不禁发笑,马尔克斯不仅不喜欢分段,也不喜欢分章,往往几十页一章,也没有标题或明确的分章依据。当然,读的时候确实觉得酣畅淋漓,甚至读到最后明显出现了不舍得一口气读完的感觉。

《百年孤独》书中的女人们总是游离在大家族之外,男人们的命运总是重复,甚至取了一样的名字,导致书中的“何塞”大多纵欲,书中的“奥雷里亚诺”大多偏执。他们总是爱上自己的姨妈或者姑妈,尤其是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所以马尔克斯最喜欢的故事是《俄狄浦斯王》也就毫不令人意外。并且,书中为我们构建了百年之内如此宽广的一个世界,最终的结果仍然是逃不出预言与命运。


《百年孤独》的虚无感

虚无感和无意义感也是马尔克斯很喜欢表达的主题。再多的故事和心情,最后终会消失在那片土地上,消失在过去的云烟里。

《百年孤独》里,主人公奥雷里亚诺上校参与的战争本应是历史的大事件,但读到后面却发现那场战争的输赢根本没有意义,人们的生活没有变化,自由或是保守的结果不过是房子的颜色。奥雷里亚诺上校后来终其后半生不断融化和制作小金鱼,我认为也是在和前面反复不断的战争形成对照,表达同样的无意义。

《我们八月见》里,主人公不断重复一个行为,一开始觉得新鲜有趣,多年以后却发现自己陷入重复和虚无,最终遗憾但果断破局,过去的行为终究只是过去。


“我回想起了儿时所有记忆深刻的事。但对于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它们在生命中的意义,我并不确定。”——《活着为了讲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