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9日-1月18日
,正略集团联手中伦律所主办的“新时代 新产业 新城镇 新园区”2018新年系列论坛将在北京隆重开幕,本次系列活动邀请了地产、经济、国际关系、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大咖,为您解析、判断未来,展望2018年!详情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报名信息。
现已开放报名:
2018新年系列论坛朱民专场
2018新年系列论坛朱锋中美关系专场
2018年,是中国落实十九大会议精神的开局之年。展望2018年的宏观经济形势,我们必须明确,十九大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是什么含义,中国经济会出现什么样的周期性变化?2018年宏观经济政策将如何实施?
曹远征教授作客正略集团2018新年论坛,从专业、前瞻、客观的角度对2018年的宏观经济发展前景进行解读、剖析,并就大众最关心的人民币汇率、企业发展以及政府PPP项目等问题进行了精彩回答。
曹远征:
接下来和大家讨论一下2018年的宏观经济。2018年是一个分水岭,因为世界经济正处在十字路口,中国经济正进入新的阶段,所以讨论宏观经济非常重要,(因为)能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究竟在发生什么。
中国经济正进入新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宏观经济的安排具有新的去向。在新的常态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未来在什么地方?今年乃至未来几年中拥有三大任务:防范风险、精准扶贫、防治污染。中国的风险问题是什么问题?是金融风险,包括杠杆率、汇率问题。
中国将开始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很重要表现就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的内涵和意义在什么地方?这一点大家需要关注2018年宏观经济问题。
十九大是一个很重要的新阶段的标志,首先是对中国的基本矛盾的表述发生了重大变化。40年前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使中国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当时的基本矛盾不再是所谓阶级斗争,不再是党内的走资派。对基本矛盾的判断是人们对物质文化日益增长的需要跟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经济成为全党工作的重心,所以就有了改革开放,使得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40年以后,新时代新的矛盾,跟传统不一样了。这个时代新的主要矛盾,按照十九大说,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要,按照十九大的解释,除了物质文化,还有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环境、安全。相对这样一个美好生活的需要,目前在供给方面还不充分、不平衡,必须得改革。
换言之,改革应该是五位一体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方案,是五位一体的经济体制改革,更重要是政治、社会、文化、生态这样全面的改革。由此中国进入新的改革时期,不是过去的改革,而是面对一个新的状况。在新的状况中间,我们规划了未来中国的一个路线图和时间表。40年前,规划中国是三步走,第一步解决温饱,第二步基本实现小康,第三步在21世纪进入中等国家发展行列。经过40年的发展,解决了温饱,基本实现了小康,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十九大说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用15年的时间也就是在2035年左右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比40年前规划整整提早了15年。
第二,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用15年左右的时间成为一个发达的国家,不仅仅是经济发达,更是富强、民主、文明和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时间表,也是一个路线图。
第三,在这样一个时间表、路线图中间,我们当前面临的是历史交汇期,是从一个旧的状况转到新的状况历史交汇期,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要奠定未来15年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必须得完成这样的转变,包括三项攻坚任务:防范金融风险、精准扶贫,同时防治污染,把这三项变成基础性的工作。中国经济正处在这么一个转折点上,所以分析和讨论就至关重要。
这是中国经济、世界经济在新的历史中的一个必然产物,需要先看看世界经济的发展。十九大报告中间有一段话,“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连续依存日益加深,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但是它同时也说“世界面临着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病、疾病非传统安全危险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这是世界经济的状况,是全球经济的运行状况。金融危机爆发10年来,现实经济表现实时达不到潜在增长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表现为产能过剩,而中国的产能是为全世界准备的,因为中国的产能过剩就变的非常严重。
如果世界经济不能好转,产能过剩问题就会持续存在。今年2017年世界已经开始好转,第一次可能在2018年达到潜在增长水平,但也存在可持续性的问题,随后会说到。第二是全球贸易GDP和增长情况。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10年前全球化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贸易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由于贸易增长快,经济增长快,金融的发展速度快于贸易增长速度,导致全球化在很大程度表现为金融全球一体化。但是金融全球一体化发生以后,状况发生变化。经济增长在发生变化,但是贸易增长速度却更低。在2015年前的五年中,国际贸易增速始终低于GDP增速一半。2017年刚刚略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但是2018年情况又堪忧。经济增长速度比较低,贸易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金融动荡就变成了全球司空见惯的事情,包括人民币汇率波动,这是在过去10年的情况。
这个情况被人们解释为世界经济新常态,是有深刻的原因的。因为全球的全要素生产率,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下降水平。如果说2017年经济在复苏,全要素没有改善,这个复苏仅仅是一个复苏,不是增长过程,不可持续性由此显现。昨天发表的世界银行关于2018年全球展望,2018年经济增长速度比2017年要快一点,但是增长很可能随时嘎然而止。
全要素生产简单来说就是劳动生产力,需要靠技术进步推动,而我们目前正处在上一轮技术革命末期和新一轮技术革命前期。末期前期的这样一个交接时期是黎明前的黑暗,而黎明前的黑暗最黑暗。如果新的技术革命不能到来,那么世界经济低迷的状况可能会长期持续,于是越来越多人相信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时期,这是2011年美国经济学家、美国财政部长提出的。我不否认现在互联网发展如火如荼,但是它不是本质性的一个技术变革,“互联网+”提高了原有的生产效率并没有改变生产技术,共享单车说穿了还是一个自行车。传统的工业革命是物体物理移动的速度,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了蒸汽机,火车取代了马车。马车可以手工制造,而火车必须机器制造。机器大工业精确理解,不是机器大工业,是工厂制度的普遍化,是大规模金融生产出现的工厂制度。
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了内燃机、电动机,速度发生革命性变化。比方说有了飞机,有了航空工业。制造飞机是精密制造,精密制造是要靠制造机器的机器,从而就有了装备制造业,就有了重化工业。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带动制造技术新的开启,出现了新的工业化的浪潮。自那以后,物体物理移动的速度有了质的变化。互联网是改变了信息的速度,但是没有改变物理速度,它的制造技术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在投资界,(质的变化)代表着新的未来,代表着脱离地球的速度,每秒7.9公里,那是新的高度,意味着整个制造行业要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果空间技术能产业化,能商业化,那这是革命的变化。但是至少在我的有生之年,是见不到了。
换言之,至少在我的有生之年世界经济这种革命还没有到来,而是处于低迷的状态。这是技术革命推动经济周期,我们处在上一周期的末端,处在新一周期的始端,处在两轮技术革命的间歇期。
这种间歇期,其实我们过去见过。比如说蒸汽机到内燃机之间也有间歇期,低迷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在政治学上的原因就是跟此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这一次跟上一次不一样,最大的不一样是我们处在一个高杠杆状态。二战以后人们发现经济周期也就是以生产的过程为代表的经济周期,对人类是很大的伤害,而要对付这个周期就是宏观经济学。所以宏观经济就是从总需求得办法来控制周期。宏观经济就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来反危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基本作用原理就是扩张资产负债表,提前消费,提前购买,把过程的产能消化掉,从而让危机不要发生,至少不要发生太严重。
这个过程中间出现杠杆在持续加长,当杠杆持续加长以后一定会出现一个加杠杆去杠杆的一个周期,这就叫金融周期。金融危机表示为资产负债表衰退危机,是杠杆的快速衰退导致的一种危机,跟产能过剩没有什么关系,或者说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资产负债表可能有某种原因导致突然出现的衰退,只不过金融资产负债表是杠杆最长的,最容易衰退,所以叫做金融危机。次债危机是老百姓住房贷款还不起了,家庭资产负债表出了问题,贷款还不起,银行就出了问题,而银行金融机构又是系统性重要机构。如果要倒的话整个社会全面危机,于是政府要抢救,就把美国政府拖到泥潭里了。美国政府用加杠杆办法对付去杠杆,无计可施的情况下,美联储印票子卖国债,导致美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在危机之间扩张了3倍,所以美国两党对政府的负债天天吵得不亦乐乎。
全球杠杆最高的政府是日本,日本的政府的负债占GDP的250%,其次就是美国,超过100%。德国也有百分之八九十,像希腊这样一个高负债率国家,政府资产负债表衰退导致全面衰退。政府没钱承担这么高负债率,就只有借钱来放,滚动发展,终有一天借不到钱了,不仅福利发不下去,而且过去的钱也还不了了。而持有政府债权的都是金融机构,政府资产负债衰退导致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衰退,企业得不到融资,企业资产负债衰退,解雇工人,家庭资产负债衰退,整个债务危机就开始循环。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全球性的危险除了气候变暖、恐怖主义,还有就是金融危机。全球需要对金融进行国际货币基金的改革,是为了防范金融危机。通过政府加杠杆来对付整个经济部门的去杠杆,会让政府的负债率在非常高的位置上。日本负债率在250%,美国超过100%。加入欧盟曾经有一个标准,就是一国政府债务不能超过GDP的60%,如果拿这个标准衡量全世界政府,只有中国政府能满足这个标准,其他全都超了。
在这么一个高杠杆状态下,杠杆随时都有可能衰退的,风吹草动就衰退。杠杆一退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但是不退弄不上去。再加上世界经济在复苏,退的可能性会凸显。世界经济的宏观政策处在两难,退不退,退多少,怎么退法。美国天天在说要退,加息缩表,但是始终是扭扭捏捏,羞羞答答,犹犹豫豫。特朗普选择的这位新主席,也表示加息要慎重。这种情况下世界经济如果出现了新常态,那新常态的标志仅仅是一个比较长期的递增长,一个比较低的通胀。全球通胀放了这么多货币没有超过2%,处于一个比较低的贸易,一个比较高的杠杆。
这个世界跟2018年前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世界,是另外一个世界。由于经济增长表现达不到潜在增长,产能过剩严重,预示市场变的重要,会出现去全球化的逆流,这就是保护主义。2018年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欧盟、美国都相继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WTO规定,加入WTO以后15年以后中国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美国条款调查不合道理是因为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WTO是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在向WTO申诉中不能动用国内贸易法。因为动用国内贸易法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是违背国际准则的,是去全球化。
欧盟贸易总司讨论的问题是钢铁,目前全球都在对中国进行反倾销,中国钢铁产能占全球产能一半以上。但是中国钢铁产能是有竞争力的,中国的钢铁生产成本除了生铁成本高于全球平均成本,其他成本都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根据经济学的原理,只要生产成本低,进入美国市场是正当的。欧洲因为成本太贵了,所以应该进行技术革新。这是一个竞争,不能因为竞争而关闭市场。欧盟对于自由贸易的回答很简单,就是公平贸易。比如钢铁损失了欧洲钢铁工业机会,律师就在欧盟议会中反对中国成为市场经济国家,要求欧盟重新审查中国是不是市场经济国家。前两天有消息称德国在修桥,进口几万吨中国钢材。德国的钢铁协会说这是反全球化,这是在撕裂过去的国际贸易的自由贸易的准则。
在这个基础上,民粹主义的上升,就出现了包括英国脱欧,特朗普上台,和现在出现的一系列的变化。如果有周期的话,上一轮周期是全球化,新一轮周期是不是也是以去全球化为开启。在2018年无论是什么工作,同过去的都不一样。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捍卫全球化,是捍卫自由贸易。
现在生活水平好了,要求吃绿色食品,但是现在很多人天天反对转基因食品。中国转基因产品交易量最大的是大豆,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在商品交易所看到期货品种就是转基因大豆。大豆是中国的土产,那能不能不进,自己种大豆,吃中国豆油。但是冷静一想,显然大米比大豆重要,所以大豆只好进口。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白糖、棉花这些大宗,又不是最基本的大宗商品,将来都是在国际贸易渠道上。现在生活好了都要开车,开车就要用石油。中国是石油第一大消费国,进口国。去年中国的进口油占了中国消费量的62%。1993年中国在转入石油进口国短短25年,石油一大半消费是要靠进口的,那么一个安全的国际贸易的环境由此就变成中国的国家利益。很多东西要靠国际贸易,靠一个自由贸易的世界,中华民族奋斗也要捍卫自由贸易,这是为什么特别强调中国要捍卫全球化。
保护主义,对人类是伤害,对中国更是伤害。“一带一路”是改善全球治理体系的举措,意味着中国要承担更多的国际主义义务,而这也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十九大说世界经济正处于不确定不稳定的状态,过去经济讲的是宏观调控,是做在需求侧的,但是欧洲货币政策利率变成负的,需求上不来,就意味着政策走到头了,没法做了。挑战在于我们所有的研究都是需求问题,因为供给是个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随机的,根本不知道他发生在哪儿,为什么发生,什么时候发生。但是现在的现实迫使人不得不转头关注供给问题,也就是要关注技术进步的随机性问题。
全球传统经济政策总需求政策走到头了,而新的供给又没出现,自然就是一个风化不稳定不确定的时期。要找到确定化,稳定化的办法,就是要协调一致。两年前在杭州召开的20国杭州峰会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20国在杭州峰会中间达成共识,要一致努力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其中最重要一条要把发展问题作为世界经济首要问题,置于核心位置。过去世界经济治理不是讨论发展,而是讨论平衡问题。但现在发展是头等大事,提出来以后,结构性政策就成为第一位。于是20国峰会最重要成果是20国深化结构性改革,而结构问题就是在供给方面问题。
由于技术进步是随机的,不知道怎么变动,所以一定要为结构变动创造一个环境,这叫结构性改革,让新的技术进步创造一些环境。按照20国峰会提出的9个领域,如促进贸易和投资开放,推进劳动力市场改革,鼓励创新改善金融基础设施,促进财政体制改革,促进竞争力商业环境,改善金融体系,增强环境可持续性,促进包容性增长,和中国供给性结构改革如初一致。换言之全球都开始供给侧改革,只不过中国政府不想强调这个结构性改革不是在需求侧的,而是在供给侧的。其实全球无一例外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改革,结构调整变成未来时代的主题。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用美国或雇美国人这是美国的结构调整,改变过去的超前消费,负债消费,转成投资驱动,这就是结构调整。
在结构调整中间,如果不相互协调,不相互沟通,各唱各的调,各赚各的钱,世界就会出重大问题。举例来说,假如说2018年美国人经济好转,开始加息、缩表。如果加息步伐很快,缩表的步伐很快,美元就会大幅升值。当美国的利率提高,美元升值,就会是两种结果显现:第一,过去货币宽松政策推动的尽管对经济增长帮助不是很大,但是防止更大衰退,推动资产价值上涨,导致美国价值涨的非常之快,会出现快速回落。第二,即使不回落,由于美元升值,各国的资金会流向美国,这些国家会不会出现类似2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外资大幅流出,引进本国货币而大幅度贬值。所以说在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协调就变的非常重要了。“十三五”计划中,将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就有协调,其实在国际上也一样,但现在世界的协调性却变的越来越差。
假如说捍卫全球化是中国的责任,而且中国的确已经在履行这个责任,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今天世界经济份额和贡献率,在大幅上升,从增长率来说,贡献了每年经济增长三分之一,份额来说已经在大幅上升,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是第一大贸易体,贸易占世界贸易比重在不断上升,是第一大贸易体。全球化是人类的共同利益,由于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贸易体,而且自由贸易对中国来说非常之重要,而中国经济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所以自由贸易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由于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也有能力承担这个维护的责任。
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去年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中,联合国把“一带一路”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纳入决议,变成全球经济和社会治理理念。十九大报告说这个理念是国际治理理念,是联合国决议通过的。这个理念是传统中国对世界的一个看法,也是现代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一个解决方案,传统中国看世界、运用中国的传统理念看世界,看的不是文化,看的不是民族国家的差异,而是和而不同,是和和共生,是求同存异,是天下大同。“一带一路”的正是秉承这样一个理念,是现代中国提出的解决方案。共商是中国智慧,有事好好商量,谈总比打好。要在尊重彼此利益关键的基础上,找出一个解决办法,在谈判、妥协的基础上,以和为贵,找到解决的办法。这是中国处理问题的一个办法,是中国人之道。
谈判和妥协目标是共同繁荣。共建是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基本经验,发展是硬道理。尽管存在很多的困难,但是蛋糕做大是解决困难的前提。改革开放40年前,中国还有三亿人口处在半饥饿状态,40年前的问题跟40年后的问题完全不一样。经过改革开放40年后,蛋糕做大了,开始焦虑其他事。
早年我获得电影金鸡奖时,奖品是一张自行车票,一个凤凰286自行车。那时候从自行车商店推出来,比现在开出一辆宝马奔驰都令人羡慕。
所以说发展是硬道理,尽管蛋糕做大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蛋糕做大为解决其他问题奠定了一个基础。共建的目的是要共享,是提升福祉。尽管“一带一路”的路还很漫长,目前没有形成一个机制,还有很多的挑战,还有很多的问题,但是这样一个理念已经开始受到关注,受到响应。
“一带一路”是一个倡议,不是一个中国的战略,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需要更多的巴掌来参与。这是全球新的治理策略,十九大第12部分讲的就是这个问题,因为世界经济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跟过去理解的世界不一样了。2018年对中国来说不仅仅是要拉着马车,很重要的一点还要抬头看路。
对中国来说,要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十九大强调开放的格局正在形成:第一点,十九大以后宣布中国金融业服务业开始对外开放,三年内取消股比,外国金融机构可以在中国设置金融机构,中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第二,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自由出境,意味着资本市场的开放。中国展现更大的开放,拥抱世界,希望为全球化做出贡献。
在这一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必然。进展速度非常快,人民币国际化现在进入新的阶段,由双边使用开始走向多边使用,因为只有多边使用才叫真正的国际货币。换言之,现在人民币是中国人跟泰国人做生意用人民币,韩国人做生意用人民币,如果韩国人跟泰国做生意用人民币,这就叫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处在这个阶段。李克强总理的蓝莓机制(“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就是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很重要一个标志性产物。
反观中国经济,GDP高点是在2010年的第二季度,从那以后中国利率世界下行已经27个季度,这个下行的问题不在于它的下行速度有多快,而在于它是不波动的。周期是指一个经济体有上行多长时间以后他会下行,一个上行一个下行构成一个周期。一个最简单方法,从过去的周期来推断未来周期,经济上行多少个月会下行,下行多少个月会上行。但是以这种方法来看现在,几乎看不出来。去年中国的周期股变化让很多人赚钱了,但是周期没有发生变化。是产能减少,不是需求的扩张,是钢铁产业盈利了,所以股票涨了,但不是钢铁需求加大了。周期不波动,但是周期严重变形,说明中国经济的问题不能用周期解释。周期的变形,一定出现了深刻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结构性的变化,是结构性变化导致这种趋势性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世界经济可能长期低迷,出口导向难以为继,必须转向内需扩张,因为曾经出口是中国经济发动机。第二是出口导向基本要素便宜化,其中是外国的资本全球的资本跟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相结合形成的出口导向工业。中国出口中一半以上,甚至一大半是加工贸易出口,加工贸易出口一半以上是外资企业。中国最大一个出口产品是苹果手机,但是苹果手机是台湾的富士康,只是代工企业。第三是过去中国经济是投资驱动型的,现在人口结构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储蓄下降,从而投资型经济难以维计。第四是节能减排全球趋势,中国加入巴黎气候协定。中国过去是资源耗费型,环境污染型的,这些因素曾经都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高铁是2010年出口增速,从那以后就持续下行,到了2014年开始,中国出口国家负增长了。从2015年2016年中国出口对中国经济贡献是负贡献,是脱离GDP的。2018年,尽管世界经济还会再复苏,理论上可能会对出口有帮助,但是中国的出口三分之一的市场,35%是欧洲跟美国,欧盟和美国如果要反倾销,中国出口是很难增长,尽管世界经济可能在复苏。这两天美国开始对中国钢铁反倾销,而且特朗普说的很清楚,这就对中国出口构成很大压力。
这意味着中国的产业,中国的政策必须有出口导向转成内需扩大,这是很艰难过程。曾经一个温州的老板,说冬天不就冷点嘛,多穿衣服,我为了维持生产借高利贷,先把生产维持住,实在不行了,咱们就抱团取暖,相互担保借钱。生产维持住,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冬天总会过去的,只要春天来了,春暖花开,咱们就上。但是这次真不一样,这次冬天不太冷,冬天非常长,还没有看到春天先倒下了,就崩了。借了那么多高利贷,生产那么多产品还压到仓库里根本卖不掉,最后垮了。
假如实体经济低迷,冬天将比你想的还要长,这意味着出口导向型不能侥幸求生。要等冬天过了,冬天可能真是比较难熬,那还不如趁早转向内需扩大。但是转内需扩大对中国小企业来说非常困难,之前多少年做的都是来单生产的订单。至于为什么生产这个卖哪儿去了,根本不知道。于是在转型中,很多解决不够。马云跟刘强东为什么这么火,就是因为提供了救命稻草,可以开网店。其实网店这件事在美国早就有了,但这是中国的特殊时期,这是一个救命稻草,于是才成全了马云。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对中国企业来说,现在本事不在于能生产什么,本事在于能把东西卖掉。销售成为中国企业最大的软肋,从销售市场导向反过来看产品,看设计,看开发。小米雷军就是一军突起,这就是互联网思维,从需求端发起,不在说生产一个什么东西,弄完了以后再卖,客户在那,市场在那,而是倒过来做。出口是过去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现在这个动力在减弱。
第二,是农村劳动力。工业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通常存在二元经济,一个比较弱小的劳动生产力比较高的工业部门和一个庞大的劳动生产力比较低的农村部门,由于较高劳动生产率工业部门支付较高报酬,预示农村的部门的劳动力愿意转移到工业部门去工作,这个过程就叫工业化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国中的工业占GDP增重的过程,也是农村劳动力持续下降的过程,这就叫工业化。农民工进城这是工业化产物,这是工业化必然结果。中国工业化如果大规模发展,像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大量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到深圳打工,农民工如此之多,相互竞争,压低了工资,形成了中国的廉价制造业。而中国的农民工水平又很高,至少没有文盲,又是在同等技术水平,同等质量下生产的产品价格又是最便宜的,中国产品卖到整个世界,所以中国成为出口导向型国家。加工贸易就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但是这是过去的模式。
说到中国农民工的情况,45岁以下农民工50%以上已经不在农村了,都变成农民工了,剩余的农村劳动力不再多了。25岁百分之七八十,农村留守劳动力留守儿童的地方。如果剩余劳动力不再充沛,意味着工资水平会上升,这就是工资标准,农民工工资,也就是说在这个地方打工,政府有责任提供最低工资,要求企业兑现,所以农民工工资,都在大幅提升。在过去十年都在大幅度提升,每年提升10%以上。
而且更有意义的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不是北京、上海、天津,而是西部,宁夏,广西、甘肃、重庆,有的增长突破20%,一年增速最快是新疆,大约35%。这意味着意味着中国的廉价制造业,不会从东部转移到西部去,西找不到便宜劳动力。富士康把深圳厂关了,现在在郑州开很大的,而且要迁到印度去。对国家来说,未来经济增长是靠提高劳动生产力而不是劳动力的投入,由此创新变的非常重要。十九大提出的未来产业体系,是实体经济科技引领现代金融给人类资源相协调的产业体系,人类资源由此就变成了很重要的生产要素,但是人力资源不再是简单的劳动力,而是人力资本,是技术进步,是劳动生产力,是科研。
如果创新还是低端的,那就随潮流,到劳动力比较便宜的地方去,比如东南亚。其实中国企业走出去不是国有企业去在海外搞点矿山,弄点什么高大上的工程,更多的是民营企业抱团走出去。在开发区中的都是中资企业,有台资有港资,庞大的开发区,制衣厂、玩具厂、箱包厂。到中国去看,沃尔玛家乐福比较廉价的衬衣都产自斯里兰卡,但是那是中国的产物。深圳当年也是引入了中华自行车厂,那是80年代最高科技工厂。现在的东南亚到柬埔寨,到缅甸去看,几乎就这样。柬埔寨总理也去了,之后就变成中国的开发区了。中国在海外有75个开发区,其中这个工厂就是。缅甸大量的中国集团投资,做衬衣,制衣厂,工人的工资大概一百美元,中国雇个工人五百美元,就三千多块钱。“一带一路”不是虚幻概念,是现实展开之中的。做银行做人民币的,会发现人民币集中区就是在东南亚,因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了,倒过来向中国出口,最后结算货币就是人民币,因此人民币被国际化。
“一带一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不太高大上,但是是现实展开的过程,这是中国的状况,但是反过来说,便宜劳动力不在,低成本制造优势难以维持。
第三,是关于人口。在人口学中间有一个概念,叫总和生育率,就是近似可以理解为一个妇女一辈子生孩子的胎数,是以育龄妇女做统计的。妇女是人口生产基础,人口生产有年份的。通常14岁到46岁,这个时候是有生育能力的,要以这个作为分布来计算的生育率。
总和生育率从统计学和人口学、数学上都可以证明,必须在2.1以上,如果总和生育率等于2.1,这个国家人口不会年轻化,也不会老龄化,它是平等的。当然如果说大于2.1人口越来越年轻,这种国家在全球有,但是很少。印度就这种国家,但是印度的人口越来越年轻,印度人说可以重现中国当年增长,就是廉价制造嘛。把工资压的很低水平,那么全球产业转移到印度。在过去几年中印度增速全球最高,每年百分之七点几。但是印度的野心也大,比如说对“一带一路”最不支持的国家就是印度,但是全球像这种国家比较少,大概除了印度、越南这一类的,基本上总和生育率都不会达到2.1。
中国在30年前计划生育,肯定不到2.1。但是总和生育率在1.8,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总和生产率远远低于1.8。那各种各样的官方公布数字,都可以按照这个来推算。总和生产率1.4到1.5,这是最保守,还有更激进的1.1。1.4、1.5和1.8有三个重大的区别。第一个,如果说1.8中国人口高峰大概16亿发生2035以后,1.4、1.5中国人口高峰只有14亿,那么2025年从此人口开始下降。日本人老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老龄化就老龄化,老龄化是现在,少子化是未来。按照日本总和生育率,到2060年时候日本人口只有8700万,其中50%左右是60岁以上人口,日本国家没有未来的。这个总和生育率,100年以后,到2060年左右50%是60岁以上人口,再有五六十年,就没有日本了,这就叫少子化,是未来。其实中国更担心的问题不是其他问题,而是少子化的问题,如果按照这种1.4、1.5的生育率,100年以后中国人回到10亿以内,也就是在本世纪末,或者下世纪初,中国人将会回到10亿以内。
第二,如果说是中国总和生育率是1.8,那65岁人口占人口超过10%,会发生在2020年以后。但是如果1.4、1.5现在就是,去年中国65岁人口已经达到9.7%。如果中国还维持现有的退休标准60岁退休,这个数已经达到将近15%,去年十四点几。如果未来几年还是坚持这个标准,2020年可能会达到将近20%,那时候五个人中间就有一个是养老金领取者。中国的经济问题,有解决的办法,也有想不清楚的时候。日本是老龄化,日本人均GDP在几万美元。中国很可能人均GDP到一两万美元的时候,人口结构跟日本结构一模一样了,这个叫未富先老。
因此养老体制改革就变成了最重要的改革,这也可以解释十九大以后第一项改革措施就是把国有资产10%划进社保,以此来兑付养老金的问题。如果实行国有经济改革的措施,养老缺口是可以保证的。在这个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赚的钱是我们的养老金。国企赚钱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应该风控,应该使其为养老金赚钱。不应单纯做大国有企业,而应把做强做大国有企业变成坐拥做全国有资本。国有资本分红,2020年达到30%后无偿进入国家预算来支付给养老。这个改革有其必要性,也就是说必须得把国有资产推到可变现状态,随时可以被动用来对付养老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