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克财经旗下品牌,实体产业和金融领域第一新媒体平台。专注于挖掘行业、公司、人物等深层次内容,同时关注金融领域、企业相关的业务实操,服务于实体产业和金融人群,专为变革者打造。 |
更多、更及时的干货内容,请关注扑克投资家网站
来源 | 长江证券研究所
编辑 | 扑克投资家,转载请注明出处
导读: 特色小镇是一类相对独立于市区,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特色小镇最早出现在 2014 年的浙江,经过两年发展后迅速风靡全国。从全国范围来看,特色小镇经历了四个阶段:探索阶段、酝酿阶段、成型阶段和推广阶段。
从全国来看,特色小镇的建设将产生 12~15 万亿以上的投资额。建成后的特色小镇如果能够形成利润生产中心,带动片区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商业模式方面,旅游小镇是一种“板块旅游”体系,充分带动地区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产业小镇在产业培育的基础上,具有多元的功能、完善的服务以及社区认同,避免了传统产业园的单一、粗放式发展。统筹规划方面,遵循“政府主导、企业市场化运作”,政府推动成为主要动力。开发运营方面,PPP 模式为小镇融资提供了更大的支持,产业型企业凭借优秀的资源整合能力、园区运营经验等优势,在特色小镇的开发运营方面大有可为。
特色小镇的前世今生
特色小镇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项目。特色小镇是旅游景区、消费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合一,产城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特色小镇的灵感起源于国外的特色小镇,中国特色小镇借鉴了这一概念。如瑞士的达沃斯温泉、会展、运动小镇、美国的布兰森音乐小镇、法国的格拉斯香水小镇等,这些小镇都极具产业特色,业态新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慕名拜访的游客,带动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影响,改变了人们传统观念上对小镇的认识,进而为我国小镇的改造提供了思路。
“产”、“城”、“人”、“文”融合的发展创新平台
特色小镇的概念特征可总结为:相对独立于市区,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按照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特色小镇应具有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征。
特色小镇和传统的工业区或者旅游景区相比定位和功能有较大差异。和传统工业园区相比,特色小镇是一个集产业和生活为一体的综合区,其产业规模可能并不大,但是通常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知名度。和一般的旅游景区相比,特色小镇通常是挖掘或培育的人文、历史、现代旅游服务。
对于特色小镇来说,人才是核心、产业是命脉,旅游则是产业的延伸关键。特色小镇最终是为人服务,一方面凝聚并服务好本地居民,另一方面吸引特定产业的人才。在此基础上,特色小镇要与当地优势产业相匹配,在产业链条中巩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旅游是相当一部分特色小镇着重发展的产业,而对于非旅游主导的特色小镇,旅游便是一种城市功能,表现形式包括会议、会展、文化体验、科技体验、产业博物馆、民风民俗等。
风起于浙江,兴盛于全国
特色小镇最早出现在 2014 年的浙江,两年发展后迅速风靡全国。2014 年 10 月,时任浙江省长李强首次提出特色小镇的概念。此后李强多次力推特色小镇,并将特色小镇与驱动新经济的七大产业发展相提并论,将特色小镇定位为浙江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推动下,特色小镇开始在多个层面推广。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曾提出,要发挥块状特色产业、人文等八方面优势,推进八方面工作。2015 年底,中财办提交的《浙江特色小镇调研报告》获得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批示,此后,特色小镇培育得到多个层面的重视和推广。
从全国范围来看,特色小镇经历了四个阶段:探索阶段、酝酿阶段、成型阶段和推广阶段。
作为特色小镇的概念的诞生地,浙江也是国内特色小镇发展最为成熟的区域。浙江目前工业经济总量中有 70%都是传统产业,“特色小镇的建设落地就是以产业的有效投资,推进产业的经济转型。浙江将特色小镇的创建方向放在了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和高端装备制造这 7 个被认为支撑浙江未来经济发展的万亿元级潜力产业,以及茶叶、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上。
总结浙江特色小镇的成功原因,浙江的产业积淀和机制结构是最大的影响因素:
(1) 浙江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在浙江形成了众多块状产业、特色产业,数百亿规模的“块状经济”集群就有 300 多个。例如慈溪小家电、南浔木地板、桐乡蚕丝被、诸暨袜子、上虞伞业、义乌饰品等,这些块状特色产业规模不大,但是市场占有率很大。浙江有“将比较多的资源堆积在一个小空间”上面的创新能力,所以特色小镇在这个地方就率先发展起来了。
(2) 活跃的社会资本:浙江当地社会资本非常雄厚,小老板、小企业多。长期以来浙江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资本占比超过 55%,全省 60%以上的税收、70%以上的生产总值、80%以上的外贸出口、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来自于民营经济,具备雄厚投资基础。
(3) 较早的政策思考:浙江率先在政策上做了探讨,由省级有关负责人担任组长。包括工商、税务、科教、组织、人事、发改委、住建等很多部门都在研究如何推动特色小镇发展。
目前,浙江特色小镇的申报已经进入第三轮阶段,发展态势良好。2015 年 6 月 4 日,第一批浙江省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正式公布,全省 10 个设区市的 37 个小镇列入首批创建名单。2016 年 1 月 29 日省级特色小镇第二批创建名单正式出炉,42 个小镇入围第二批名单。2016 年 5 月 26 日,省级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主任办公会议讨论研究,10 个特色小镇被确定为省级示范特色小镇。2016 年 12 月 5 日,20 个特色小镇入选浙江省首批 20 个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示范点。
“旅游”、“产业”成为特色小镇两大主题
旅游文化主题特色小镇是当前特色小镇发展的主要方向。按照小镇的特色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旅游为主的旅游特色小镇,二是以产业为主的产业特色小镇。在全国首批推荐的 127 家小镇中,旅游型小镇占比最大(50.39%),其次为历史文化型(18.11%),因此泛旅游小镇合计占比高达 68.5%。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小镇需要依托既有的成熟产业,而旅游类小镇适用范围更广、投资回收期更短,成为当前各地追捧的主要模式。
从地域分布来看,首批特色小镇主要集中在民营经济发达或者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华东(35 个)、西南(21 个)地区获批小镇数量较多:华东以浙江、江苏为首创建了一批产业特色小镇,西南则主要由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特色文化旅游小镇组成,也有部分产业及创业特色小镇。
立足城镇化环境,特色小镇迎合产业升级需求
特色小镇的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一方面特色小镇让农村更多的优质资源就近集中,形成特色化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有利于缓解过多人口和资源进入大城市的现象,减少和避免“城市病”,进而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目前来看,特色小镇的发展属于政策推动型。
特色小镇建设基础已经成熟
特色小镇的发展靠的是“培育”而并非“打造”。从前文浙江的例子可以看出,优秀的产业基础才是特色小镇长远发展的动力。
政策红利成为主要推动力
在中央层面,特色小镇支持政策从框架到具体举措逐步落地。中央从 2016 年开始将特色小镇创建列为农村重点工作之一,各部委、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相应策,支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特色小镇进入了国家层面推广的新阶段。
在地方层面,各省纷纷规划自身的特色小镇布局,扶持政策层出不穷。根据住建部 2016年 8 月公布的第一批 127 个全国特色小镇分布来看,浙江以 8 个的数目位居第一,江苏、山东、四川、广东等东部或人口及旅游大省数目也较多。
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特色小镇的政策机制灵活:特色小镇是综合改革实验区,凡是国家、省级或是市级的改革举措率先在特色小镇推开。主要特点是运作方式新,采用分批建立创建对象,中间动态优胜劣汰,建成后验收命名的“创建制”。规划建设理念新,融入了四大功能叠加、培育上市公司等新理念。建设机制新,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扶持方式新,实施有奖有罚的土地供给方式、期权式的财政奖励方式,助力特色小镇务实建设。
乡镇建设完善奠定发展基础
城乡结构调整,城镇化率的提高是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基础。2016 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 79298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2182 万人,乡村常住人口 58973 万人,减少 1373 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 57.35%。2014 年中国城镇人口为 74916 万人,乡村人口为 61866 万人;2015 年中国城镇人口为 77116 万人,乡村人口为 60346 万人。
各地区城镇化发展进度不一,特色小镇也将产生分化。中国各地区城镇化率基本呈现东高西低的结构(重庆城镇化率也在 50%以上,为西部地区最高),因此东部地区较早涌现出一批有特色的产业小镇(如浙江、江苏),而中西部地区的特色小镇申报以文化旅游特色为主,各地区侧重点略有不同。
乡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为特色小镇提供了物质保障。从宏观角度来看,2001 年以来,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入同比增速保持在 GDP 增速之上,尤其是 2003 至 2013 城镇化建设高峰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超过 20%。 从 微观角度来看,建制镇的建成面积和道路长度常年来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小城镇的生活便利性明显提高。
因此,我国发展特色小镇的物质基础和框架搭建已经初步成熟、成型。特色小镇的创建既是国家政策推动下农村发展新趋势,又是农村产业调整、发展的必然结果。
特色小镇迎合经济发展需求
特色小镇的发展壮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产业发展环境、人才特点、消费者偏好已经多元化,我国产业发展已经从单一的大城市集群演变成多点聚集的格局,特色小镇的兴起迎合了这一趋势。
外迁+内生并进,产业小镇大有可为
因大量联系密切的上下游产业集聚而带动的人口与经济的集群效应,是许多工业化或后工业化时期特色小镇形成的最初动因。产业集群背后强劲的理论支撑足够用以解读因产业而起的特色小镇: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分工协作理论,到马歇尔提出的规模经济理论,再到产业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以及技术创新理论持续推演了产业经济的区位集聚、人口集聚和技术集聚,而这些要素的大量累积沉淀或直接推动大中城市某一区位的发展,或间接演化为以某一产业为基础的特色小镇。
大城市病凸显,乡镇设施改善,部分产业向小镇转移。中国的高级人才和高端产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小镇竞争力不强。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高端产业并非全都集中在大城市,高端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对居住环境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这是经济水平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结果。以前高端产业和高级人才都往中心城市聚集,是因为小城镇交通条件和服务配套不够好。
经过几十年发展,小城镇的生活设施和交通便利程度有了极大改善,特别是网络通讯和购物体系的完善,使得居住在小城镇完全可以享受到跟大城市差不多的生活便利性;而中心城市经过集聚发展,房价高企、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大城市病”日渐突出,原本优越的公共品质量大打折扣。
乡镇特色产业优势存在挖掘空间。有的小城镇毗邻城市,工业基础较好,可以加快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劳动密集型的特色工业,如浙江的义乌小商品、黄岩磨具。有的小城镇农业资源丰富,可以打造出有价值的农产品品牌,例如江西的赣南脐橙、山东栖霞。很多地方特色产业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指导和政策扶持,没能打造出有影响力的品牌,此轮特色小镇热潮下搭上中央、地方多层级的政策东风,将获得更大助力。
产业特色小镇的城镇化与产业的多元结合方式,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模式,也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选择方案。
消费升级创造特色文化旅游需求
收入提高消费升级,旅游产业持续壮大发展。城镇和农村人均收入均呈现快速增长,旅游消费成为了受益最明显的消费方式之一。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于出游的热情愈发高涨,以国内游为例,每年国内旅游的人数已经接近 45 亿人次,人均花费也超过 870 元人民币。从各个小长假周边游、自驾游火爆的需求可以看出,国内的旅游供给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出游需求了,因此,我们认为以旅游产业为特色、合理规划开发的旅游小镇存在很大的市场潜力。
特色旅游成为当前消费者追捧的热点。目前国内旅游市场向散客主导和多样体验转变,除了传统的知名旅游景区外,近年来涌现出了一系列地方特色旅游目的地,例如江苏兴化的油菜花海、浙江嵊泗列岛等。旅游小镇的文化特色,在于挖掘地域文化内蕴,或植入与产业有关的特色文化内涵,以形成小镇的个性精神。
多方参与,特色小镇以点带面开拓市场
住建部提供的数据显示,第一批 127 个特色小镇建设带动产业和农村发展效果明显。127个特色小镇自公布以来,新增企业就业人口 10 万人,平均每个小镇新增工作岗位近 800个。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1/3。
从全国来看,特色小镇的建设将产生十万亿以上的投资额。根据已经初步建成、有企业进驻运营的部分小镇统计来看,平均一个特色投资额约为 50-60 亿。按照住建部总规划亿。按照住建部总规划 1000 个特色小镇,将产生 5-6 万亿投资额。如果按 31 个省市的规划总和,2400 多个特色小镇将产生 12-15 万亿投资额。而建成后的特色小镇如果能够形成利润生产中心,带动片区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
商业模式:小镇定位明确,多层盈利模式清晰
特色小镇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土地一级开发、二级房地产开发、项目运营、城市配套服务设施开发运营四阶段。在实际操作中,特色小镇的开发运营通常是以一揽子服务或按功能、区域划分的块项目为主,例如古北水镇是由中青旅负责进行整体开发、运营。当前阶段,特色小镇的盈利主要包括开发运营收入和政策补贴收入。
“旅游”、“产业”小镇模式各有特色
具体到不同类型的小镇,其盈利模式略有差异。旅游小镇和产业小镇的出发点并不相同:旅游的核心是消费,尽可能的吸引消费者来流动消费;产业的核心的生产,尽可能高技术人才创业就业,长期定居。二者发展路径截然不同,所需要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盈利模式也都差异巨大。旅游特色小镇对于交通和区位因素的要求较低,但是对天然的特色旅游资源要求颇高,建设成本主要集中在景区的开发,并通过旅游运营获取盈利,和一般景区并无二致。产业特色小镇对交通区位以及产业配套要求较高,比较容易出现在大中城市周边,通过税收、政策补贴、管理收费等盈利。
旅游小镇 VS 旅游景区
旅游特色小镇和景区开发都基于当地的旅游资源,模式上有共同之处。以旅游功能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可以发展成为景区,有些历史人文古镇,自然风光优美的景区小镇也兼具特色小镇的文旅功能。
但是旅游特色小镇不同于传统景区开发模式,目的在于丰富游客的选择,延长游客的体验时间。传统的景区开发为主的模式逐渐面临挑战:景区项目的单调、景区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的落后,导致游客在景区停留时间短,消费能力得不到释放,直接影响了景区效益,制约景区旅游业的发展。特色小镇在旅游客源市场上更强调满足周边大城市中高收入人群特定需求,在旅游活动上更强调体验和参与,在旅游发展目标上更强调目的地和集散地,在旅游功能开发上更突出互融互动。
从“点线旅游”体系转向“板块旅游”体系,旅游小镇将充分带动整个地区旅游产业和旅游地区的协调发展。以区域为主的旅游形式看可以实现各个区域旅游产品的互为补充,充分根据旅游地区资源特色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减少各个地区旅游业之间争夺客源的竞争,促进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以板块旅游最终形成旅游产业的经济产业。
产业小镇 VS 产业园区
产业特色小镇与传统的产业/工业园区一样,本质都是培育扶持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两者都关注重视产业发展、聚焦战略新兴产业、重视集约集群、重视研发创新和存在较大利润空间的下游领域等。
但和产业园区并不同的是,特色小镇同时也是居民为主体,具有多元功能、完善服务、社区的认同的生活空间。首先,特色小镇是产业与城镇有机互动的发展模式,旨在实现特色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美丽乡村等结合,强调历史、文化的传承。
其次,特色小镇更多针对的是小城镇、城市中的城中村改造,重视产业、居住和服务等空间功能布局的协调;而工业、产业园区过去大多规模较大,用地粗放,生活功能不够完善,对附近的城市依赖性强。此外,在运作层面,特色小镇重在运营,不同于过去产业园区“园区搭台,外来企业唱戏”的模式,更加注重自身的长足、协调发展。
统筹规划:政府推动政策扶持
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推力。政府因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运营能力,在小镇这一复杂运行体中始终能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如果政府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小镇的其他主体便有可能被边缘化 ,这就违背了治理原则,因为在治理框架中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社会各种正式、非正式组织及个人都将共同参与治理,共同承担治理责任。西方政府在上百年的小镇建设历程中发现,政府仅承担小镇的组织协调、服务传递、参与表达、财务预算、计划推进、理念和技术支持等职责,这种政府有限责任、公民与组织多方参与的建设及运行理念与治理的内核完全契合。
特色小镇的创建流程遵循“政府主导、企业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政府在其中起到引导和服务保障的功能,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作用;而企业为特色小镇的建设、运营主体,通过市场化作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不仅有利于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提高建设效率而且可以为民营企业拓宽投资渠道实现令各方共同受益的良性循环。
开发运营:产业型企业大有可 为
特色小镇的开发主要有三种模式: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和政企合营的 PPP 模式。当前特色小镇的开发主要以政府为主导,但随着小镇的商业模式不断清晰,民间资本参与开发的意愿越来强,产业型企业凭借资源整合能力、园区运营经验等优势,在特色小镇的开发运营中的大有可为。
投融资模式:PPP 模式主导
PPP 模式或成为特色小镇的主流经营方式。投融资平台以项目为核心、以城市投资及旅游投资为支撑,多种投资平台相互协调、特色小镇投融资平台为互相支撑的投融资框架结构。通过 PPP 模式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本,既可减轻政府负担,还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政府和社会资本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目前,PPP 模式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浙江特色小镇成功经验的示范效应和政府多重政策刺激下,未来全国特色小镇建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投资额上都将迎来飞越,单靠政府财金将难以满足如此大的投资需求。因此以政企合营的 PPP 模式进行小镇开发的特色越来多。
运作模式:产业型企业挑大梁
市场在特色小镇的运作中,起到资源配置与筛选的作用。特色小镇的成型取决于自身的产业基础与特色,这是市场而非基于城镇行政级别的选择,政府正在尝试以一种更为顺应市场的方式进行行政资源配置。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什么样的小镇吸引什么样的资源有其运作的规律。在具体操作层面,企业将从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寻找市场机会、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使得小镇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大型产业型企业在同类型或者相似领域里具备运作经验,可以胜任小镇的运营主体。地产运营商(如华夏幸福、华侨城等)以及景区运营商(如中青旅等)是特色小镇运营的主要力量,产业型企业在传统业务的长期耕耘中积累了丰富的行业资源,如产业上下游资源、政府资源等,同时经过市场竞争的企业运营能力可以得到保证,将成为特色小镇浪潮中受益最大的主体。
培育模式:实现产业及消费聚集
以文旅和产业为核心,特色小镇实现资源、人才和消费的聚集。产业经济导向下建构的特色小镇,在为产业配套的同时,会带动这一小镇的交通、消费、休闲、教育和旅游等,有时还会因各类产业移民的进入而改变这一区域的人口结构,甚至形成新的移民小镇。关键在于以产业兴起而不止步于产业,才能为特色小镇带来全方位的、可持续的发展。
多种主题并存,文旅、体育各有千秋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入手,基于对小镇的培育土壤、政策导向、市场需求分析,我们认为文旅类小镇在特色小镇的建设浪潮中将率先受益。因此选择了三个分别代表旅游小镇、文化小镇和体育小镇的优秀特色小镇进行分析。
旅游小镇——以古北水镇为例
古北水镇是位于古北口镇司马台长城脚下独具北方风情的度假式小镇。北京古北水镇旅游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0 年 7 月,由 IDG 战略资本、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
燕京门户古北口镇,水镇建设独具优势
古北口镇以旅游业为主导,是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古北口镇坚持“文化立镇、旅游强镇、生态富民”的发展思路,古北口长城自古被称为京都锁钥之地,包括司马台等长城段,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中青旅为控股,乌镇模式为鉴,古北水镇景区的开发与推广具有保障。古北水镇由乌镇专业化运作团队运对景区统一开发、设计规划,能够在借鉴乌镇经验的基础上,基于其京郊特色做出改进。此外,中青旅及下属旅行社类子公司利用现有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采购古北水镇提供的景区门票、景区酒店等旅游产品,有利于增强客户吸引力,有助于支持古北水镇的业务发展。
旅游产业有待发展,文化遗迹亟待开发
县市旅游增速缓慢,加大旅游投资带动经济发展。2015 年之前密云县的游客量增长速度都较为缓慢,而 2015 年出现了超过 15%的增长,该年内密云全县旅游业固定资产投入 2.45 亿元,其中古北水镇项目累计投资 2.03 亿元。因此开发古北水镇对于全县市旅游业的发展有较强的带动作用。
长城等古迹文物未经修缮,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古北口长城的城砖、烽火台等地方都已出现风化和残缺,有待开发修缮成为一个完善而不失风味的长城景观点。此外,古北口镇已经计划投资 900 万元进行古镇恢复工程,针对街面建筑以及古镇内药王庙、三眼井等文物古迹的进行修复和恢复。
水镇旅游项目丰富,业绩呈现上升趋势
古北水镇依托历史传统进行深度开发建设,已经形成完备的旅游度假园。古北水镇依托司马台遗留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度发掘,将 9 平方公里的度假区整体规划为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创意文化等旅游业态为一体的综合性特色休闲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度假区内拥有 43 万平方米精美的明清及民国风格的山地合院建筑,包含 4 个精品酒店、5 个主题酒店、23 家民宿客栈,特色商铺和餐厅以及 10 多个文化展示体验区。
游艺项目丰富且时常更新,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光临古北水镇。已经开发建设完成的景点相当于景区的硬件,是常备的设施,而游览项目和活动就可视作景区的软件。古北水镇根据时节推出特色的游艺项目来增强自身的吸引力,譬如应景的中秋节、春节活动,这些活动能够为吸引更多在小假期中有空闲时间以及出行计划的群体,增加景区收入。
具有多重盈利模式,投产当年超额实现业绩,营业收入与客流量持续上升。古北水镇收入以景区景点、酒店住宿、美食餐饮与休闲购物为主,同时提供商务会议及会展服务,收入来源较丰富。其商务会议的接待量在 2015 年达到 624 场,成为京郊高品质会议旅游目的地。2016 年营业收入达到 7.24 亿,接待人次达 243.9 万。随着小镇硬件设施不断建设完善,游览项目不断扩充丰富,北京周边及全国范围内游客的吸引力将逐渐增强。
文化小 镇——以杏花村镇为例
酿酒业和旅游业均是杏花村镇的支柱,两者结合成就杏花村特色小镇。杏花村镇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具代表的酿酒圣地,因盛产汾酒而驰名。同时镇内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多处全国、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汾酒醉香誉满中华,名胜古迹多姿多彩
杏花村是传统的白酒制造基地。当地名企杏花村汾酒集团,不仅是白酒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也是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汾酒集团为龙头,带领区域集聚协同发展。2015 年山西规模以上企业白酒产量 8.36 万千升,杏花村汾酒集团占总量的 63.6%,其作为山西省轻工行业典范、食品工业振兴龙头的地位不可撼动。汾酒集团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杏花村镇 18 家酿酒企业发展,带动周边 2000 余人参与到汾酒销售行业中来,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杏花村特色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杏花村拥有 2 处全国,1 处省级,2 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进一步挖掘开发可以将现有白酒产业与传统酒文化相融合,促进旅游资源整合,使小镇的旅游业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
白酒产量出现下滑,政策关注白酒集群
白酒产量与收入出现下滑,需要注入新的动力。从山西汾酒的白酒收入来看,自 2013年开始出现较明显的下滑,吕梁市的白酒总产量在 2013 年以来也处于下降趋势。虽然有产业调整的因素在内,但是通过构建特色的酒都小镇将能够进一步加强杏花村汾酒的知名度,对提升销量与生产将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
白酒行业集群受到政策关注,杏花村要发挥带头作用。从长期来看,省内白酒行业集群及整合是具有较高的政策关注度的,尤其杏花村作为一个突出的白酒产业集中地,要进一步发挥产业集中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酿酒旅游两不相误,牧童指路特色小镇
杏花村汾酒历史文化为载体,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白酒产业与酿酒文化旅游并举。杏花村镇规划围绕“杏花村经济技术开发区、杏花村新区和杏花物流园”三区建设,其中开发区包括了酿酒板块,旅游、营销及物流板块和小城镇板块。经济开发区促进白酒产业集聚,实现增量生产。开发区的酿造板块,除了现有企业,总投资 134 亿元,新建 7 个项目。截至 2016 年中,开发区内除了汾酒集团外,还有中汾酒业、汾阳王酒业等十余家酿造企业,规划到 2020 年实现新增白酒产量 10 万吨。
企业,规划到 2020 年实现新增白酒产量 10 万吨。
杏花村汾酒集团是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以及山西省十大旅游景点之一。汾酒集团集工业旅游、酒文化旅游、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其资源有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汾酒传统酿造工艺,以汾酒文化为主的酒文化广场、生态公园的十大旅游景观,还有汾酒作坊遗址,汾酒博物馆等参观游览场所。汾酒集团旗下的杏花村旅游有限公司 2014 年实现收入 2117 万元,主要包括了票务、商品以及综合服务收入。
体育小镇——以莫干山镇为例
“裸心”体育特色小镇地处莫干山镇,以探索运动、户外休闲、骑行文化等作为小镇特色,将打造成为具有山水特色的户外运动赛事集散地、山地训练理想地、体育文化展示地、体育用品研发地。
莫干山景区环境优雅,德清县体育产业集群
优美的环境条件和发达的旅游资源为小镇发展户外运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高端生态旅游兴起,户外休闲运动市场需求旺盛,环莫干山区域优美的生态环境能够吸引众多户外运动爱好者和投资商。此外,德清县 2015 年实现接待游客达 140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133 亿元,拥有良好的旅游市场。乡村旅游的兴起,带动了德清体育产品制造业、体育休闲服务业等的崛起,为打造体育特色小镇提供了支撑。
体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体育特色小镇势在必行。目前,德清初步形成了以泰普森、五洲体育、乐居户外、久胜车业为主的 4 大产业集群,体育休闲产品的出口额、销售额、增速等方面均为行业前茅,产品在欧洲及亚洲等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消费市场。2016年,仅泰普森一家的营业收入就超过 110 亿元,地方特色产业优势明显。
政策助力,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综合发展
体育产业资源有待进一步规划整合,拉动户外休闲运动需求增长。德清县已经拥有较丰富的体育产业,但是想要进一步发挥集聚效应,拉动莫干山镇以及全县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尚需进一步规划整合。“裸心”体育特色小镇的创建能够引导产业布局优化,通过大力培育体育旅游、运动康复、健身培训等体育服务业,推动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全县才能构建具有德清特色的体育产业新格局。
体育特色小镇将呈现“一心,一带,两翼,多区”的功能布局,带动全域综合发展。“一心”为镇区核心区域的产业文化中心,主要承担高端商务、技术研发、产品展览、会议研讨、商业配套、体验娱乐等功能。“一带”主要是沿黄郛路形成的以体育文化为主题的产业展示带,集中了体育产品、文化创意、休闲娱乐、餐饮美食、主题住宿等多种产业形式。“两翼”即位于镇区北侧燎原村的 Discovery 户外极限探险基地久祺国际骑行营。“多区”包括竹海登山区、骑行天堂区、森氧居宿区、莫干门户区和历史创意区。
体育产业基地效应初显,户外运动发展迅速
探索极限基地等项目落户,德清体育特色小镇的体育产业基地效应初显。随着体育产业领域政府投资和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Discovery(探索)极限基地、象月湖户外休闲体验基地、莫干山沈园户外运动基地、久祺国际骑行营相继落户,整个体育产业基地已经具有一定规模。这些项目定位高端、功能齐全、特色明显,能够有效加大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经济的融合。
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迅速,“裸心”体育小镇迎上户外休闲运动市场需求。德清县发展户外运动基础优越,环莫干山区域生态环境优美,近年来高端生态旅游兴起,户外休闲运动市场需求旺盛,吸引了众多户外运动爱好者和投资商。目前,山浩户外活动策划、骑迹俱乐部、蜕已腾户外活动策划、泉天文化传播等多家体育俱乐部、体育经纪公司入驻德清,组织、策划和运作骑行、越野、攀岩、露营、速降等各类户外运动,成功实现莫干山“山上山下”的互动,随着户外运动的开展,莫干山地区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户外运动目的地。
特色小镇 风云起,大浪淘沙始到金
在当前全国特色小镇的兴建浪潮下,除了诞生了一批真正有竞争力的特色小镇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担忧。特色小镇的培育建设需要重视特色、尊重市场、创新模式,呵护特色产业的发展:
首先,培育特色小镇要强调“特”字当先。小城镇的发展要有独特的产业支撑,强调因地制宜、突出特点、按部就班,在产业核心、建设风貌、历史文化的挖掘上也要防止千城一面。扎堆建设、不合时宜、特色不明的特色小镇难以获得长足发展。其次,政府在特色小镇的培育运营中要明确定位,发挥市场主导功能。从全世界特色小镇的发展经验来看,几乎没有一个特色小镇是政府主导的,都是通过市场来聚集。在市场实现集聚的时候,政府提供服务。如果企业在特色小镇建设中仅成为投资主体和项目主体,特色小镇的聚集发展难以持续。
第三,应尽可能坚持产业引导,避免房地产业主导。特色小镇的发展过早引入房地产会拉高土地成本,特色产业则难以实现发展,最后会演变为房地产一业独大,并带来大量的小镇库存。因此,需要避免特色小镇的“房地产化”。
此外,特色小镇要避免产业园区模式的简单转移。传统产业园区的流程主要是政府招商、低价供地、投入基础设施,以此吸引各类产业和产业园区的进入,政府通过土地出让金来弥补招商引资形成的亏损。当前大中城市这种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库存房产设施堆积、土地空间不足,需要寻找新的模式。特色小镇如果重蹈过去产业园区的模式,产业发展还是会遇到瓶颈或危机。
看好优秀产业或景区运营企业在特色小镇建设发展领域的投资机会。从政策层面来看特色小镇显然已经成为本轮改革的重点工作。大浪淘沙始到金,在优秀的产业和旅游资源基础上,由大型产业或景区运营企业开发运营,特色小镇有望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升级的发力点和旅游休闲消费升级的承载体。
--- m.mindcherish.com ---
产业与金融大咖好难约? 微信搜索 & 进入 潮汐社区
800多位智咖和达人
随便撩
▼
查看本期 潮汐公开课 栏目,抢先报名
▼
商务合作,请直接勾搭
▼
点击查阅
大宗业务:
套期保值
|
套利
|
套利心得
|
商品定价
|
贸易融资
|
融资方式
|
仓储
|
航运第一季
|
航运第二季
|
航运第三季
|
航运衍生品
|
油轮
|
商品风暴
|
钢贸
|
石油贸易
|
衍生品
|
公司研究
品种系列:
玻璃
|
黄金
|
菜粕
|
玉米
|
甲醇
|
甲醇第二季
|
塑料
|
钢铁
|
锌
|
铝
|
螺纹
|
PTA
|
橡胶
|
大豆
|
小麦
|
糖
|
煤炭
|
石油
|
铜
|
棕榈油
|
棉花
|
ETF期权
|
铁合金
|
原油
|
铁矿石
|
茶油
|
沥青
|
铅
|
天然气
|
咖啡
|
棉纱
|
白银
|
镍
|
饲料
|
鸡蛋
公司产业:
伊藤忠
|
住友
|
丸红
|
三井物产
|
亚洲粮商
|
油脂油料
|
ABCD
|
油脂巨头
|
中粮
|
益海嘉里
|
巨头年报
|
矿业寡头
|
四大粮商
|
大宗寡头
|
国内粮油
|
必和必拓
|
淡水河谷
|
孟山都
|
中储粮
|
鲁花
|
中纺集团
|
嘉吉
|
ADM
|
邦吉
|
路易达孚
|
嘉能可
|
贡沃
|
粮油争霸
|
埃克森美孚
|
蒂森克虏伯
|
巴斯夫
|
化工第一季
|
化工第二季
|
化工第三季
宏观系列:
金融危机
|
资产配置
|
投资时钟
|
非农
|
楼市
|
中国经济
|
矿产资源
|
OPEC
|
货币
|
美元
|
人民币
|
货币政策
|
中国金融史
|
地缘政治
|
一带一路
|
中国历史
|
中国经济
|
脱欧
金融系列:
CTA基金
|
桥水基金
|
金融女郎
|
高频量化
|
对冲基金
|
资管
|
泽熙
|
股票
|
债券
|
外汇
|
期权
|
主权基金
交易系列:
德州扑克
|
交易员
|
交易理论
|
交易系统
|
风险控制
|
技术分析
|
交易心理
|
个人修炼
|
交易书单
|
交易故事
|
均线
|
金融女郎
大宗地理:
美国
|
阿根廷
|
新加坡
|
俄罗斯
|
瑞士
|
日本
|
伊朗
|
印度
|
巴基斯坦
|
巴西
|
巴拿马
|
土耳其
|
伊拉克
点击 阅读原文 , 链接至 扑克投资家(puoke.com)
获取 更多、更及时的干货内容
|
中国好文章 · 这条狗为照顾身患残疾的主人,竟每天挑水耕地!让人落泪! 8 年前 |
|
微山西 · 山西又一个铁饭碗招人啦!工资高,还送房,千万别错过 7 年前 |
|
两个质子 · 令人羡慕的“数字游民”,他们带着工作环游世界 7 年前 |
|
百度百家 · 环北京房价下跌,楼市拐点已到来? 7 年前 |
|
江南晚报 · 无锡仙境!“浪漫樱花季”全民摄影大赛好作品,张张都能做手机美屏图! 7 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