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徐文兵
宣传中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园肿瘤时间  ·  专家热评 | 2024 EANM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徐文兵

弱而能言,幼而徇齊

徐文兵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5-31 12:14

正文


為什麼“急中能生智”“靜極能生慧”

看到這,也許有人就會問:智和慧這兩者難道還有什麼區別不成?其實,智和慧是有很大區別的,只是現在的人都不講這個區別了。不過,我只要說兩個成語大家就能知道它們之間的不同了。一個是“急中生智”,另外一個是“靜極生慧”。一個是在著急上火的時候迸發出的靈感,一個是在極度安靜,無欲無求的狀態下達到的一種人生境界。兩者完全不一樣。

再深入一點來說,智不帶“心”,它不動心,也不動神。智也就是“知日”,意思就是說它研究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就像一個明晃晃的太陽掛在那兒,大家都在討論它,除非你是瞎子,只要是長了眼的人都能看見。所以,肉眼凡胎的人都可以討論的學問叫智。

而那個“慧”,首先它帶心,只要帶心的東西它都通“神”。而且,它上面是兩個豐富的“豐”字。兩個“豐”字說明它有極其豐富、不可想像、沒有窮盡的內容。“慧”中間帶的這個字就像回歸的“歸”字的右半邊兒,象徵著一種“拐彎”的哲學。就像我們講的樂極生悲,它到時候會拐彎兒的。它不像“智”,研究的是簡單的一加一等於二,二加二等於四,它越研究越是無窮無盡。而且,研究到“慧”的時候,多了不好,太強勢了也不好,守拙倒是挺好。你要是從“智”那個角度來看就覺得這人是個傻冒,若是按“慧”來講,他就是高人。這就是智和慧的區別。

20歲之前人一定要學的本事——“弱而能言”

“弱而能言”就是說黃帝在20歲之前就能出口成章,說出一些經典的話來。

黃帝剛出生的時候就生而神靈,不僅如此,他還“弱而能言”。這“言”不是胡說八道,也不是小孩子咿呀學語。就像古人起名字,它不是參照《道德經》,就是根據《四書》《五經》來取。

比如說楚圖南,圖南就是出自《莊子·逍遙遊》第一篇:“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這只鯤後來變成了一隻大鵬,往南飛,就叫“圖南”。再比如說馬三立。這個馬三立指的就是“立功”“立德”“立言”。儒家把“立言”當成人生的一大任務來做。所以,這個“言”不是指隨便的說話聊天,而是指能夠出口成章,講出一些非常經典的話。古代很多書都是通過口傳心授傳下來的。這種口傳心授傳下來的東西,就是現在落實在《黃帝內經》裡面的那些經典之文。

在古代,男子20歲稱之為“弱冠”。黃帝在20歲之前就能出口成章,說出一些很經典的話,這種本事叫“弱而能言”。

天生聰明也需拜師學藝——“幼而徇齊”

“生而神靈”說明你天生聰明,但是,如果你能“幼而徇齊”,得到名師的指點提拔,你就能上更高的臺階。

“弱而能言”後面一句是“幼而徇齊”。有句話叫循規蹈矩,還有一句話叫見賢思齊。這兩句話的意思跟“幼而徇齊”差不多。也就是說你光“生而神靈”還不夠,你還需拜師學藝。當然,你本身這個胚子也要好,否則就是“磨磚成鏡”。

你生而神靈,可能說明你有點小聰明,或者是有點特殊本領。但是,如果你得到了名師、名家的指點,你就能上很高的臺階。所以,“幼而徇齊”的意思就是說黃帝自幼得到了很多名師的灌頂、提拔、言傳身教、耳提面命,這是他求學的一個過程。所以,《黃帝內經》始終貫穿著黃帝問、岐伯曰這種形式。岐伯就是天師,天子的老師。

黃帝的年代距離我們大概有4,500年左右,而“上古”其實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三皇五帝的開始,伏羲、女媧的那個時候。所以,按南懷瑾先生的說法:中國的文化從盤古開天闢地開始,那是很深遠的。那個時候的生活狀態正是道家理想中的生活狀態,是最自然純樸的狀態。在那種狀態下,人沒有虎豹的爪牙之利,沒有兔子和鹿的奔跑速度,他還能在地球上生存,靠的是什麼?憑什麼他就成了萬物之靈?在人類發明武器、彈藥、弓箭之前,他也還是個人,他靠什麼生存?靠的就是“生而神靈”,一種與天地溝通的本領,一種對未來災害的預知,這就是通神。

人得天地之全氣,所以通神、通靈。動物、草木得偏氣,它們是部分通靈。所以,為什麼在母系社會,人們是靠體力去幹活、去狩獵、去耕種,卻要女性來領導氏族和部落。之所以選一個女人當頭,就因為她是一個能與天地溝通的人,她能預測未來。比如說要地震了,女巫就說,咱們走吧,離開這兒。她有這種能力。而其它動物沒有這個能力,然後就“嘩”的被埋進去了。所以,黃帝雖然“生而神靈”了,但他還是懷著無比誠敬的心情去請教老師岐伯。

據我的考證,岐伯是現在的巫山人,是西陵峽一帶某個部落的一個大巫師。而黃帝后來娶了嫘祖。嫘祖是四川人,養蠶的鼻祖。

他們這些部落通婚合併以後,黃帝就把西嶺氏部落的天師請到中原做了他的老師。到現在,巫峽還保留有古代的觀星台。為什麼叫巫山、巫峽呢?因為那都是古代大巫聚集的地方。


現在藥材的質量不太好,療效咋保證?還有別的招嗎?

點擊“閱讀原文”圍觀我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