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燕
服务于石油和化工全行业产业链,提供行业新闻、技术推广、学术探讨,解决方案,为项目业主、设计院、服务商之间搭建交流与合作的信息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经燕

安全·智能·降本·增效 ——2024第五届全国精细化工企业转型升级大会在绵阳成功召开!

经燕  · 公众号  ·  · 2024-10-28 16:11

正文

2024年10月24-25日备受瞩目的2024第五届全国精细化工企业转型在绵阳 绵阳科发铂骊酒店圆满落幕此次论坛由 中国自动化学会石油化工应用专业委员会、重庆市化学化工学会、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原料药环保安全技术服务平台、四川安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普立默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市海视光电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组织举办。大会聚焦 新装备应用力度实现自动化生产控制,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自动化改造提升迫在眉睫

近年来,精细化工行业安全生产事故多发,事故数量和伤亡人数占比仍然较高“这与精细化工企业大多小而散,人工间歇式操作、自动化程度不高不无关系。”中国自动化学会石油化工应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陈彦峰告诉记者,目前精细化工企业自动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针对精细化工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堵点、难点、痛点瓶颈,本次大会确定了 “安全、智能、降本、增效”主题 ,旨在通过交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
自动化改造赋能安全迫在眉睫,向智能化转型成为趋势。原应急管理部研究中心特聘专家杨亦文认为,精细化工企业加强和推进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这是防范和控制各类安全风险的关健之所在。
"自动化是实现全面现代管理的根本。我们在自动化的基础上,对风险隐患和必要的工艺参数进行智能提取把控,逐步实现智能化,建立数字化模型,在这方面居行业前列。”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管理部长刘一笑对记者说,该公司在项目建设设计之初就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目前二三十种精细化工产品已实现了全自动化连续性生产。
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也积极拥抱数字时代,2021年以来实施自动化改造,通过整合企业资源,打通信息孤岛,建立数据采集PIMS系统、生产优化APC系统、AI智能监测和巡检等应用场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并上线运行,打造精细化工智能工厂,助力提质增效、节能降耗、绿色安全。

新技术装备护航安全生产

工信部等9部委今年7月印发的《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指出,加快关键产品攻关及技术改造,促进精细化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安全化技术、绿色化技术、智能化技术应用。记者注意到, 此次大会交流展示了一批的新技术、新装备,助力精细化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赋能安全生产。
四川安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刘开钟说,精细化工行业特别是连 续化反应过程复杂操作与高温高压极端条件,使传统自动化系统在应对快速响应、稳定性及安全方面遇到麻烦。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工艺参数急剧变化易致连锁反应,增加安全隐患。据介绍,安控科技针对自控难点研发的RocKE50 安全仪表系统(SIS)功能安全控制器,是专为精细化工连续工艺打造的安全保护系统,具有快速响应与高安全性、精准控制等特点,最大限度保证生产安全运行,降低事故风险。
近年来,微通道和管式反应器作为一种新型的反应设备,具有高效传热传质、反应时间短、易于控制等优点在化工生产得到了广泛应用。兰州助剂厂股份有限公司安环部长毛万福认为,有机过氧化物具有易燃易爆、强氧化性和刺激性等危险特性,传统的釜式反应器设备存在传热传质效率低、反应时间长等问题。微通道和管式反应器应用过氧化生产具有广阔前景。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工业化成功应用的先例。该公司正在研发微通道和管式反应器技术新工艺,开展实验和中试验证。
会上,普立默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昌益、重庆四联测控技术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唐自强,分别介绍了他们开发的电磁阀创新技术和仪PDS变送器在精细化工智能化控制领域的应用,助力精细化工企业转型升级。

把好工程设计关筑牢根基

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曾裕玲表示,精细化工涉及到的工艺有很多种,产品品种繁杂、工艺流程多样,反应介质复杂,从人工操作转型自动化关系到装置生产安全性和产品稳定性,国家有关产业政策明确要求危险化工工艺实现全流程自动化连续生产。“全流程自动化升级可谓迫在眉睫但又任务艰巨,对企业而言改造投入较大。要坚持统筹兼顾,对危险工艺单元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相邻单元的工艺、设备及人员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在重点工艺和关键区域逐步实施,在国家重点监管的18种危险化工工中艺,硝化、氯化、氟化、重氨化、过氧化这5种工艺风险较高,应优先考虑。”曾裕玲对记者说。
在浙江省天正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工艺专业主任工程师黄林兵看来,精细化工企业项目工程设计存在低温风险辨识不足、设备选材、自动控制系统、中试放大等难点,他建议针对反应危害的监管,不应仅限于反应器中的合成反应,还应包括其他工序与环节的分解、气相燃爆与其他不相容反应等。同时开展化工全流程与全生命周期反应危害识别与评估,确保反应危害得到全面识别与评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