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 20:00
在后台回复当日日期
如「0624」
即可获得当天的热点新闻
水泥大楼、柏油路面,现代都市过去习惯以隔绝大自然的方式作为文明象征,直到一场场暴雨肆虐才惊觉,这样的作法等同于让地球皮肤坏死,再也不能呼吸。
根据联合国统计,全球人口已破 70 亿,其中过半集中在都市,且数量持续攀升,预估最快到 2025 年,城市人口将再增加 10 亿,大约是全球人口的 70%。而都市的角色也不再只是政经发展的动力源头,在全球暖化极端气候等因素的强力驱动下,暴雨、洪水、干旱、热浪频发,城市已注定成为灾难引爆的核心。
过去,城市防涝多偏重于河水泛滥或山洪暴发,随着极端气候频发,瞬间暴雨次数越来越频繁,动辄数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大雨,直接挑战的是各国的基础建设。
城市发展的同时加重了生态的负担
大英帝国最早于 1860 年代打造出一条总长 2 千多公里的地下排水系统,当地人对它信心满满,同样建于 19 世纪的法国巴黎下水道,全长 2347 公里,法国人花了 126 年才建成,如今不但可以排除城市内涝,还成了一个每年足以接待 10 万多名游客的地下博物馆。但这些 19 世纪的城市建设理念,如今已被证实,不足以应对当前极端气候的挑战。
以邻近日本为例,东京的埼玉县 2006 年完成了一座地下疏洪系统。这项斥资 2400 亿日元的工程,外观宛若地下宫殿,号称可以在城市遭遇暴雨时先把水储存,然后以每秒 200 吨的速度排到附近的江户川,偏偏这项和东京配套的地下工程,无法涵盖荒川和利根川流经的地区。
2008 年 8 月初,一场午后暴雨,60 毫米的时雨量就让新宿泡水,东京崩溃,也让人们开始意识到防范内涝的重要。
东京埼玉县地下疏洪系统
2006 年,澳洲人口学者 Budge 率先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以此提醒人们城市问题的恶化趋势——当城市像海绵一样, 吸附,将会导致建筑密集、污染累积,能源、食物、废水,被汇集、消耗,或者被创造。
人类必须重新打造城市,根本上解决这一生态问题。后来,城市的发展逐渐衍生出一套套生态工法,替地表量身订做毛细孔,并透过「永续」和「平价」两个概念,全方位地替地球降温、防洪、抗旱、补碳。
中国近年致力推动「海绵城市」的健康发展,2013 年 10 月,北京明确公布 16 个试点城市,在 50 多平方公里面积的城区范围内,3 年内投资 865 亿人民币,以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彻底实现城市「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目标。
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之一,武汉
而台湾也自创了所谓 JW 生态工法,将原先外界眼中最不环保的混凝土,以绿色工法垂直向下,第一层先以塑胶管当支柱灌入水泥,让中空塑胶管不但成了地表的毛细孔,水泥楼板还足以乘载人类文明的重量。接下来的碎石层再一次平均分散承重,同时让雨水渗入、过滤,待第三层自然土壤吸饱雨水后,便能涵养地底生态系统。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下水道是城市的智慧与良心,它关系着地面上人们的性命安危。」基于这样的概念,欧洲各国近期也致力发展出不少新的工法,帮助城市储水吸水,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荷兰第一大城鹿特丹。
2013 年,鹿特丹首先完成一座储水广场的建设,并在市中心一座大型地下停车场的地底,挖了一个有四座奥运标准游泳池大小的储水槽。同时,当局鼓励住户将原先铺沥青的屋顶,改成栽种植物的绿色屋顶,大雨来时吸收雨水,避免四处窜流,让市区街道淹水。
在鹿特丹的 Spangen 附近
有一个专门治理洪水的水广场
2010 年,鹿特丹曾带着「水智慧」进入上海世博,更早在 2008 年,荷兰人就已成功抢下「在浦东滨江畔打造占地 29 公顷的湿地公园」的工程标。荷兰人独特的生态工法,不仅让污浊漆黑的黄浦江水源每天净化至少 2400 吨污水,还在缓坡上种植高大的乔木、花草。水位低时,湿地公园便是游人的天堂,水位高时,还能成为一道千年堤防。
荷兰人的「水智慧」也曾走进台湾,2010 年台北主办花博,其中,在精心规划设计的钻石级建筑新生三馆中,便引进了生态池和绿化屋顶,开辟了一条水生植物的渠道。水道沿着梦想馆蜿蜒迂回,让原本污浊的水,经过野姜花、紫苏草、水稻、空心菜、筊白笋等水生植物的过滤洗涤,慢慢变成干净的清水。
荷兰鹿特丹副市长赫夫伦曾说:「我们必须要有心理准备,未来每年都可能面对至少一次的大水来袭。」而如何与水共生,绝对是当代全球都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
2009 年建成的上海世博公园
印度总理莫迪上任三年
近期即将访美,会见总统特朗普
亚洲局势和南海问题再受关注
点击下图 购买文茜的世界解读
▼